桃林踏歌图
□杨方
昔日阮籍驾车漫游,行到无路,大哭而归,后来就有了“途穷哭返”的典故。那日去西溪镇下赵村下赵自然村,几度山回路转,以为无路,又豁然开朗。坐在副驾驶座给我指路的,是一个叫兮若的女子,有着诗经里美好的名字;在下赵等我的,是一个叫樵隐的名士,能诗、能书,亦能品茶。
车往前开去,只觉眼前那条穿过乡间的路,像是要把我带回到古代。山坳山坡遍植桃林。桃花开时,下赵是桃花源;桃子熟时,下赵的桃林便成了我等意念里的理想之地。在中国文化里,桃林是自带仙气的地方。古时,讲学者喜欢在桃树下给弟子授课,隐逸之人,也喜欢桃林,比如陶渊明。近古爱桃者众,人人种一片桃林,暗示自己是个与世无争之人。
下赵的桃林的确在俗世之外,山重水复地行来,忽见一片桃林出现眼前,内心于是尘埃不染地静下来。《汉武内传》曰:西王母以玉盘盛桃。西王母的玉盘,盛的是蟠桃。蟠桃树三千年一开花、又三千年才结果,吃一个,可以长生不老。西王母热衷于开蟠桃会,在天庭大宴宾客,炫耀她的桃子。下赵无须炫耀,毕竟年年都有桃子盛宴。
我来下赵,自然是为着吃桃。坐在桃树下,日啖桃子三五个,食量大者如樵隐者,啖六七个也可。而后听风刮过桃林,内心生出无我之境,不是神仙,也胜似神仙。
在中国人的理念里,桃可以辟邪。《论衡》中说:有神荼,郁垒者,昆弟二人,生而执鬼,居东海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玉烛宝典》中又说:元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像郁垒山桃树,百鬼畏之。可以看出,民间向来流传着“鬼怕桃树”的说法。我在北方某地,曾见农户门上插着桃枝,这与门上贴钟馗像是相同的道理。如此说来,下赵桃林成片,应属鬼怪远离之地,宜居宜隐。
我对吃桃颇感兴趣,起因是小时候读书,总能读到隐士、修道者、高人吃桃的文字,似乎此类人吃了桃,离成仙也就不远了。《列仙传》中提到:葛由者,羌人,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骑羊而入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随之者不得还,皆得仙道。山上有桃,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得仙,亦足以豪。看来吃桃与成仙,或者成半仙,多少还是有些干系的。下赵的桃,长在山坳与山坡,向阳的吸取了大地的精华,向阴的饱满多汁,作为下赵的桃,也是足以为傲的吧。
种桃人蒋福庆带我们入林摘桃。樵隐摘桃颇有经验,动作麻利而准确,不用剥开纸袋,也能知道纸袋里面桃子的大小、成熟度。我猜测他摘桃的本领,定是源于小时候的偷桃经历。
孙悟空偷吃几个桃,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多少有些划不来。我偷桃不是小时候,是长成了大人之后。
伊犁河边的果园,有数不清的果树,杏树挨着李子树,梨树挨着苹果树,毛桃挨着扁桃。某日黄昏,落日像个熟透的桃子,独挂在桃树上。伊犁河边的桃树高大,爬上去不易,落日长在桃树最高的枝上,落日旁的那个桃子,被落日印染。让人不由得想:如果吃下那个桃子,一定会有一种感觉,吞进肚子里的,不是桃子,是一枚落日。我偷桃的经历美好得不像是偷桃,看果园的老汉发现我爬在桃树上,担心我掉下来,他允许我踹一脚桃树,掉落下来的桃子全部归我。无奈我力气不够,一脚下去,一个桃子也没有掉下来。老汉摇头叹息,亲自示范,一脚下去,桃子噼里啪啦掉了一地。
下赵的桃,不令人垂涎是不可能的,看着哪个都想吃,但肚腹容量有限,叫人徒呼奈何。《妒记》中的武阳女,嫁与阮宣武,夫家有一株桃树,华叶灼耀。阮宣武叹美之,武阳女即大怒,让婢女取刀斫树,摧折其华。下赵的桃算得上桃中上品,个个粉面白肤,华叶灼耀。不知道武阳女见了,是不是也会心生嫉妒,让婢女取刀一棵棵砍了。
在古代,桃应该是一种奢侈的水果,晏子二桃杀三士的典故,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三士为争两只大桃子,拔刀相向。在下赵,桃子个个大过晏子诱杀三士的桃,三士大可不必冲冠一怒为桃子。
同去桃林摘桃的李东,摘了几个硕大的桃子捧在手中让兮若拍照。这姿势让人想到寿翁手捧寿桃的年画。我拍了几张桃林的图片,发给远在中原的朋友,邀他来吃桃。朋友问,千里奔波,只为吃桃。这桃,总该有值得一吃的理由吧。我答,当年孙悟空在天庭偷吃蟠桃,将桃核随手一扔,刚好落到人间的下赵,下赵的桃子,实则是西王母天庭蟠桃的种。朋友大笑,言此桃不吃,岂不亏了,明年一定来。
明年的桃林,依旧桃子压枝垂,依旧桃子结西华。只是明年的桃林,已不可能是今年的桃林。下赵的桃林让我心生茫然。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是千年前的桃花,我遇见的桃林,是否也是千年前的桃林。我在桃林时,只觉人世悠远,烦恼琐事、功名利禄都那么轻飘,不再重要。我离开桃林,桃林便有了喧闹之后的寂静,有了太古之感的空山无人。我在桃林找到自己,转过身,我便忘记自己。
阮籍诗曰: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不知什么原因,写来写去,文章的结尾,又回到了阮籍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