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健康养生

文章导航

  “小麦饼”治瘙痒 “知了花”泡酒喝

  这两种中草药生长在山野地头,适合夏季采摘

  中草药的品种繁多,绝大多数取自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因为中药材所含药用成分高低与采收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根据季节时辰对中药进行采摘保存,对于保证中药的质量是极为重要的。直到现在,民间仍有很多关于这样的俗语,例如“当季是药,过季是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知母、黄芩全年刨,唯独春秋质量高”。

  四季轮转,此时丽州大地进入了夏令时。本期丽州本草,就带你认识两种夏季可采摘的中草药。

  杠板归:泡澡神器“小麦饼”,夏日止痒有奇效

  近日,在西城街道山下村的一口鱼塘前,记者意外邂逅了一种小时候极其熟悉的野草——“小麦饼”。这个叫法似乎是永康人独有的,别地的人估计很难联想到这是一种植物。不过,也因着这缘故,这种野草仿佛也沾染上了“乡愁”的气息。

  野地里杂草丛生,“小麦饼”却凭借其独特的造型让人一眼识得。叶子呈倒三角形,细细的茎顶贯穿了叶片,茎上密布着倒刺。

  一位钓完鱼准备回家的老伯,瞥见这丛“小麦饼”,笑称:“这草在乡下遍地可见,我们农民并不喜欢这种野草,因为太难缠了。如果不小心被它划到,肉疼的哟!”在野外穿行时,如果感觉被什么东西勾住了裤脚,往往就是被这种“磨人的小妖精”给缠上了。而记者对“小麦饼”的印象,则主要停留在童年时,奶奶会顺手将这野草拔回家,晒干后装好。在农村,这是孩子患有湿疹瘙痒症时的“灵药”。

  寻常的野草实为见效的草药,“小麦饼”的真名是什么?怀着好奇,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才知道原来它有一个拗口难懂的大名:杠板归。这其中还有个典故。古时,有个樵夫上山砍柴,被毒蛇咬伤后手背肿起。他捂着伤口往家跑,不料蛇毒攻心,刚入家门就倒地不起。家人悲怆欲绝,只好给他筹备起丧事,抬来了棺材板,向坟山而去。途中恰巧遇见一位郎中,郎中探到樵夫脉搏尚存,便从囊中取出草药,捣碎一部分往伤口上敷,又引水将少许灌入口中。樵夫竟渐渐恢复了神志。众人好奇这草药的名字,郎中灵机一动:“樵夫不是扛板而去、复活而归吗?就叫‘扛板归’吧。”后来,“扛”字演变为“杠”,“杠板归”就此成了这种野草的学名。

  杠板归貌不惊人,且个子矮,在野外并不引人注意,但只要它一开花结果,颜值立刻上升。一到夏初,便开出粉白色小花;逢夏秋之交,一团团鲜艳的蓝果聚生,远看好似“蓝莓”。

  来附近农家乐吃饭的市民周贞媚见着野地里的“小麦饼”,惊喜不已。“小时候,我经常采回家来,偷偷去外婆的针线盒里取针和细棉线,再小心翼翼地将果子串起来,做成小手镯、小项链和小耳环,一串串蓝紫色的,很漂亮。”如今数十年过去,当年的少女已是中年。然而,由于这点渊源,周贞媚对这种野草始终怀有特殊情愫。

  周贞媚告诉记者,不妨尝尝杠板归的果实和叶子。“果肉有淡淡的甜味,不算好吃,况且汁液少,吃起来不过瘾。而叶子就不同了,摘几片放进嘴里嚼,味道酸酸的,有些许清香,顿时满口生津。”她说,因为吃的时候会酸到眯起眼睛,村里有些老人也叫它“酸眯草”。

  呈倒三角的杠板归绿叶

  山下村难缠的“小麦饼”

  药用价值

  “杠板归”这名字出自《万病回春》,这套医学著作由明朝名医龚廷贤所著。书中记载:“杠板归,四月、五月生,至九月见霜即无。叶尖青,如犁头尖样,藤有小刺。有子黑圆如睛。治蛇咬伤,又宜扛板归,不拘多少。”日常见闻中,杠板归通常是一种清热解毒的良药;但它最为著名的功效,应该是可治蛇伤。据说,在我们南方的一些山区,有村民叫它“蛇不过”。顾名思义,即有它生长的地方,蛇见了都会却步。

  随后,记者采访了一位从医多年的应姓老中医,希望从他口中得知,这寻常的野草,是否真有神乎其神的药效。应医师说,杠板归确实是易得的家常草药,因其具有消肿、清热、解毒等功效,可用来治疗水肿、湿疹、疥癣、疔疮。

  “生活在农村的小孩比较野,喜欢往林子、草丛里钻,出来后一身红肿,痒得满身挠。这时候,最快速的土方就是,去扯一把这野草,放进水里煮沸,让小孩泡个澡,马上就能止痒消肿。”应医师承认,这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土方子确有奇效,但同时他也表示,市民们不应过分相信所谓的治蛇伤,如被蛇咬伤,应尽快就医。

  金蝉花:虫非虫、草非草,生长原理与冬虫夏草一致

  说到虫非虫、草非草,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青藏高原上名贵的冬虫夏草。其实,在我市山林中的毛竹下也生长着一种虫非虫、草非草的中草药——金蝉花。这几年,它常常被当作养生食材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

  近日,记者走进了西溪镇吕奶奶家,她正在清理刚买来的金蝉花。“这就是金蝉花,又叫‘知了花’。这两天,镇上‘会市’。我看到路边有人叫卖,就买了一些回家。”吕奶奶边说边从竹篮里拿起一朵金蝉花,用牙刷清理“蝉”身周边的泥土。

  记者发现,竹篮内还放置着数十朵金蝉花,它们大多长四五厘米,特点鲜明。上半部是一簇从蝉的头部生长出来的黄白色花,像金针菇一样的细长菌状体;下半部则呈幼蝉的样貌,两侧有清晰的两颗黑点,能明显看出是蝉的双眼,尾部是钝圆形,略带弯曲,僵硬坚实,呈黄褐色。将蝉身折断后,发现其内部长满浅黄色的密致物质,表面则披覆着灰白或灰黄色茸毛状的菌类。

  “金蝉花大都生长在山上的毛竹林里,藏于竹林背阴处,露出地面约有两三厘米,上面有白色的花,在棠溪、金竹降、永祥等山多林密的地方可见。”吕奶奶的邻居老徐就常带着小锄头到山上采挖。

  老徐介绍,采收金蝉花的最好季节是6月至7月份。端午节过后,蝉花开始少了,到7月底就没有了。到了8月,蝉花虫体老化后,就会腐烂变质。

  与大多数中草药按斤两卖不同,金蝉花是按个数卖的。“以前最贵的时候,要卖到3块钱一个哩。”吕奶奶的这批金蝉花是一元一个买来的。她一共买了220个,打算用来泡酒喝。

  蝉身鹿角的金蝉花

  吕奶奶夫妇清理金蝉花周身的泥土

  药用价值

  据了解,金蝉花是一种虫菌组合体,是我国三大虫生真菌之一,还有两种分别是冬虫夏草和僵蚕。其生长原理与冬虫夏草一般无二,只是无人炒作,身份地位似乎不及冬虫夏草这般显赫。蝉的幼虫在羽化前,被虫草菌感染和寄生,当气候环境适宜时,菌种吸收虫体的营养生长成菌丝体,最终虫体被菌丝体完全占据,此时,金蝉花就形成了。万物复苏时,这些菌丝体逐渐从顶端分枝发芽,形似花朵,故称“蝉花”。

  虽名声远不及冬虫夏草,但关于金蝉花的文字记载,比冬虫夏草还要早800年。最早见于距今1580年前的《雷公炙论》,同时,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代郝懿竹的《义疏》中都有证述和介绍。

  金蝉花不光能作为美食,而且还是上好的滋补品。据专家介绍,金蝉花可散风热,止血化痰、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抗疲劳、应激和衰老,改善睡眠和肾功能等。“小时候有些赤脚医生就挖蝉花入药,治疗小儿夜啼。”吕奶奶回忆说。

  □记者 马忆玲 吕鹏


永康日报 健康养生 00012 2020-07-10 永康日报2020-07-1000005;永康日报2020-07-1000007;永康日报2020-07-1000006;永康日报2020-07-1000009;永康日报2020-07-1000010;永康日报2020-07-1000012;永康日报2020-07-1000014;永康日报2020-07-1000013;永康日报2020-07-1000015;永康日报2020-07-1000011;永康日报2020-07-1000016;永康日报2020-07-1000017;永康日报2020-07-1000018;永康日报2020-07-1000021;永康日报2020-07-1000019;永康日报2020-07-1000022;永康日报2020-07-1000020;永康日报2020-07-1000008 2 2020年07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