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变景区 农民当老板
大陈村:美丽经济激活村庄发展新动能
开栏语
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根据中宣部的统一部署,本报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深入挖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围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讲好小康故事,展现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汇聚起坚定信心克难关、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强大力量。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记者 童英晓
6月29日,记者在前仓镇大陈村竹桥客栈内看到,菜园的蔬菜瓜果长势喜人,成群的鸡鸭在瓜架下撒欢。站在客栈门前,听着小溪里潺潺的水声,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记者恍若来到世外桃源。
“站在小桥上看会风景,就会忘却疲倦与烦恼,也因这得天独厚的优势,来客栈度假的游客越来越多。”客栈业主陈勇刚笑着对记者说。
1976年,陈勇刚出生在一户农民家庭,家中兄妹四人,生活非常艰苦。直到他娶妻生子,一家八口还是挤在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老房里,厨房猪舍卧室都在同一个房间内。“记得有一次,儿子在院子里不小心摔倒,弄得满脸都是鸡粪,可把妻子心疼坏了。”陈勇刚说,后来,兄妹各自外出经商打工,家里的条件才有了改观,前几年,他与弟弟分别建起了新房。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大陈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来村里游玩的人越来越多,陈勇刚逐渐萌生了开一家客栈的念头。2016年,竹桥客栈开门迎客。去年,竹桥客栈接待游客达2800人次。陈勇刚说,这一切多亏了村干部的潜心经营,他为自己是一名大陈村人而骄傲。
陈勇刚的经历只是大陈村发展美丽经济的一个缩影。村党支部书记陈建伟告诉记者,从前村民大多靠种植水果、毛芋等农产品为生,一些农户由于收入微薄,甚至交不起孩子的学费。此情此景深深刺痛了全村党员干部,“绝不能让这样的局面再继续下去”。
为了改变现状,大陈村决定从环境卫生入手,全方位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拆除仰天粪缸、硬化环村道路、打造街角小品、翻新老宅……在全村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大陈村获得了美丽乡村精品村称号。
“如果美丽风景能够转换成美丽经济,那村民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都能得到质的飞跃。”陈建伟说,基于这一理念,村里决定以发展民宿产业为主,走富民强村之路。2015年5月24日,大陈村第一家民宿投入使用,拉开了发展美丽经济的序幕。
边做边学、边学边干,大陈村美丽经济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村里出产的水果、蔬菜、畜禽、特色小吃成了商品,村民也成了老板。陈建伟说,截至目前,全村有32家民宿,年接待客人40万余人次。2019年,全村农业收入1000多万元,民宿收入1000多万元,其他业态收入500多万元,村民幸福指数日益攀升。
近年来,大陈村先后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4A级景区”“省历史文化古村落”“省中心村体育休闲公园”“金华市职工疗养基地”。如今的大陈村,向着更加生态、美丽、富裕的乡村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