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永康地方文化
培养新生代的家乡荣誉感
第七届“红领巾讲解员”开赛
□记者 高婷婷
“这是几十年前永康铁匠使用过的铸铁工具,为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来,我们接着看下一件器具……”5月28日上午,记者走进市博物馆二楼,看到高镇小学学生吴孟轩正在解说永康铁器。评委们一边听,一边在打分表上勾勾画画。展厅外,还有不少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在排队等候。
这是市博物馆开展第七届“红领巾讲解员”比赛的现场。该比赛于去年10月正式启动,经过重重考核,最终从各所学校的90名学生中,竞选出20名优秀红领巾讲解员。
顺利结束了自己的解说后,吴孟轩在展厅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与他的对话中,记者了解到,吴孟轩平时就对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国家宝藏》《鉴宝》等节目更是让他对“文物解说员”这一职业产生了向往。比赛前,他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包括购买关于铁器的书籍,上网或到图书馆、博物馆查找相关资料等。
吴孟轩在讲解稿中引用了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永康打铁”传承人胡岩献的采访词。“虽然嘴上说打铁又脏又累没人喜欢,但实际上,看到自己的作品,胡师傅的眼中还是会流露出自豪的神情。”吴孟轩说,通过多渠道的取材,他的解说才能更显丰富、接地气。
另一位来自大司巷小学的选手周柳妮同样告诉记者,去年寒假以来,她为这次比赛花费了不少心血,力求在比赛中表现出自己完美的一面。“我爸爸很喜欢文物,我们一家人经常到博物馆参观。”
为了把讲解稿写得更加生动,永康五中的选手李巧慧则专程采访了曾当过铁匠学徒的爷爷。“我爷爷年轻时曾跟着师傅学习打铁,挑着行担走遍大江南北,吃了很多苦。”李巧慧说,爷爷在家中说起这段经历时,语气里常常满是感慨,虽然从业时间不长,但铁匠生活的艰辛深深烙印在爷爷的心里。
“受到疫情影响,今年进入决赛的学生比往年少了很多。”担任评委的实验学校成老师说,虽然人数少了,但选手们都表现得优秀大方,综合素质很高。值得一提的是,许多选手的讲解稿都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令人耳目一新。
据了解,红领巾讲解员比赛由书面竞赛、现场讲解、平时成绩三个环节组成。决赛于5月26日至28日进行,90名学生分批次围绕“恐龙”“走进新石器时代”“赤乌置县与永康”“陈亮与永康学派”“打铁”“锡器加工”等永康风物主题进行实物解说。此次讲解活动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永康地方文化,熟悉永康历史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家乡荣誉感,自觉承担永康文化宣传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