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康缙云交界处藏着一个“恐龙乐园”
我市留有许多恐龙生活痕迹,期待发现更多恐龙化石
听闻永康缙云交界的缙云县壶镇镇苍山村一带曾出土过不少恐龙化石,4月28日,本报记者前往苍山村,探寻恐龙化石的故事。
这里曾出土轰动世界的“中国缙云甲龙”,吸引了美国、日本等地的海外知名专家来访。在他们的认识世界里,只有中国北方才有成群的恐龙,而在南方是不可能出现的。但事实令他们惊讶:这里真的曾经存在一个恐龙乐园。
恐龙蛋化石
□记者 胡凌霄
缙云甲龙是一种怎样的恐龙?
当天上午,记者一行首先驱车来到缙云县博物馆。恐龙研究专家、缙云县文博研究馆员王琼瑛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馆内存有不少在苍山村一带出土的恐龙化石。“你看,这块是肱骨,这块是股骨……”王琼瑛指着储藏柜上的化石一一向我们说明。
除了肱骨、股骨,这里还堆放着恐龙的脊椎、后下肢和尾锤碎片、完整的尾锤等。这些大多就是后来被命名为“中国缙云甲龙”(以下简称“缙云甲龙”)的恐龙化石。2013年,浙江自然博物馆联合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缙云县博物馆进行抢救性挖掘,终于让“中国缙云甲龙”重见天日。
王琼瑛说,缙云甲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保存最好的甲龙化石之一,也是在中国南方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甲龙类化石。
截至目前,在苍山村一带已至少发现了五只甲龙的化石,包括较完整的头骨和尾锤。缙云甲龙生活的时代距今约1亿年前。比之前发现的具有尾锤的甲龙类化石早了1000多万年。
专业人员根据化石对缙云甲龙进行了复原装架,复原后总长约5米、高约1.3米。缙云甲龙的发现,说明白垩纪的浙江生活着多种甲龙类恐龙,包括结节龙科和甲龙科两大类。
缙云甲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草食性恐龙,它四足行走,身材宽矮,身体背部覆盖着一排排骨质甲板,将自己紧紧包裹住,用来防御同类和天敌的攻击。
但在所有的特征中,最奇特的还是其尾部的尾锤。大部分脊椎动物的尾巴是尖的,而缙云甲龙尾巴末端形成一个坚固的棒状结构,末端再与几块甲板愈合一起,形成尾锤。
另外,它的头像牛头,呈六角形。当受到同类或天敌攻击时,缙云甲龙会伏下身,嘴一张一翕的,向同类或天敌甩出颇重的尾锤。而同类或天敌往往在它的“杀手锏”下落荒而逃。
缙云甲龙化石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或者更为久远。
在古时,苍山村一带的村民们认为,从土地上发现的这些灰白色化石是大地所赐的龙骨。当有人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指,他们就会从化石上取下一小块,磨成粉撒在伤口上,据说可以止血;还有村民则将恐龙的肩胛骨化石,当成扫地用的畚箕,或者将椎骨化石当盛谷物或药物的桶。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县里的文物考古人员来到这里,村民们才意识到这些化石的价值。
这些化石是如何被发现的?
在缙云县博物馆存放的这些恐龙化石,大部分是在2008年以后出土的。回忆起当时的挖掘工作,王琼瑛仍历历在目。
2008年6月2日晚上,正在吃晚饭的王琼瑛接到了化石爱好者李美云的电话。李美云在电话中说,他在壶镇一开发区的建设工地上发现了部分恐龙化石。
得到消息后,王琼瑛连夜联系相关部门进行抢救性挖掘。当时,他们发现了甲龙类部分头后骨骼化石,标本采回后存放于缙云博物馆。
从2010年开始,浙江自然博物馆联合缙云博物馆、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对缙云壶镇的甲龙化石点进行持续地野外考察。
当时,恰逢一工业园区施工,对山体进行大规模挖掘,每年都会有一些新发现。2013年,他们在工地现场又发现了不少恐龙骨骼化石。其中包括头骨和一些基本完整的尾锤化石,这是浙江省第一次发现甲龙的尾锤化石。这一发现也基本确定了该甲龙属于较为进步的甲龙亚科。
缙云甲龙的发现,说明甲龙的尾锤在白垩纪中期就已出现,而不是之前认为的白垩纪末期。
亟待挖掘的永康恐龙乐园
王琼瑛说:“这些甲龙化石就是在壶镇与永康交界一带的地方出土的。从之前出土这批恐龙化石的土地剖面分析,这一片地方都属于同一种地质构造,都是红岩。你看,从苍山村这一片延伸过去就是永康舟山地界,所以永康那边很有可能也存在恐龙化石。”从王琼瑛所指的方向望去,苍山山脉一直绵延至永康的滴水岩一带。
这里群山绵延、水源充分,可以想象在远古时期草木茂盛,缙云甲龙们一前一后,在草木丛中穿梭觅食……
“水源充足、植被茂密是恐龙生存的必要条件。从这里的地形来看,当时这里的地理环境很适合恐龙生存。”王琼瑛解释说。
在开始于1.45亿年前,结束于6550万年前的白垩纪,跟缙云一样,永康也曾是恐龙的乐园。
永康属于浙江白垩纪盆地,以河湖为主,夹火山岩。盆地中含有多类别古生物化石。其中,以硅化木、鱼、恐龙、恐龙蛋最为丰富。
1995年,在扩建永康至武义公路的施工中,在永康城区西侧西山头村边山坡上发现恐龙骨骼和蛋化石。这些恐龙化石均产于永康群朝川组,恐龙蛋出土的位置距离约50米。
从这些出土的恐龙化石可以推测,在距今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永康一带生活着各种恐龙,有似鸟龙、东阳龙和缙云甲龙等。
这时距恐龙灭绝的时间已经不远了。虽然从年代上看,它们还不是末代的恐龙,但从那些没有孵化出来的蛋来看,当时的生存条件可能已经开始变得艰难。
后来,永康地区内湖泊逐渐变小变浅,气候也因火山的影响变得干旱炎热。可以想见,乐园已遭破坏,恐龙无处藏身只能葬身火红的岩浆。
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是否有一天,永康也能再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更多的恐龙化石,让永康“恐龙乐园”重见天日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