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枢密“龟潭庄”探究
□六夫
众说纷纭“龟潭庄”
我少年时,每到县城赶集经过高镇,或到白云山担柴经过溪心,父亲总会对我说,我们的祖根在高镇,大太公的坟在溪心石龟潭,我便一直特别留意石龟潭。1997年,得到市政协编辑出版的《永康揽胜》一书,忽见里面有石龟潭的记载:“石龟潭在白云风景区溪心村边,南溪畔有石如龟,匍匐水面,伸头向溪中饮水,龟尾与龟潭山相连,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传说,石龟每晚都要出来饮水,农夫路过,可以听到清脆的饮水声……宋代枢密史林大中曾在此筑龟潭庄隐居。”
2018年春,为了写好“江南山水新城”故事,我在江南街道园周村周先生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石龟潭的地形地貌。一路上,周先生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述“乌龟盗粮”的传说。而我心里格外在意《永康揽胜》中的另一段文字:“宋代枢密史林大中曾在此筑龟潭庄隐居。”我当时想,林大中那么一个大官,在石龟潭建庄园,具体会是什么地方呢?现在还有痕迹吗?
而后,我们翻过一个又一个小山包,看到石龟山地势平缓,坡谷包容,盘水映带,风光旖旎。我对林枢密在此建“龟潭庄”深信不疑。
可是今年3月,退休教师项瑞英在《三江六岸公园命名刍议》中提到,根据《龟潭庄记》详载,原溶剂厂到后曹桥西、今市人民法院附近一带,“是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林大中的私家庭院龟潭庄旧址。”项老师对“龟潭庄”的这一推论,颠覆了我原先的认知。“龟潭庄”究竟在哪儿,成了我心头一团挥之不去的疑云。
为了解开“龟潭庄”所在地的谜团,我按照《永康揽胜》所提供的出处,从1990年版《永康县志·旅游》中找到“龟潭庄”条目:“龟潭庄,宋林枢密大中之别墅,在县城之东,约1公里,濒南溪之西侧。有石壁峭出,其中一巨石蜿蜒入潭,浮出水面,形体似龟,因名为‘龟潭’。大中归里后,觅地筑园龟潭之上,曰‘龟潭庄’。客至必摘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挂口,悠游林泉,自得其乐,先后十余年。龟潭庄,因世事沧桑,早已不存,惟一泓溪水,仍昼夜绕潭潆流,令人缅怀。五云叶通尝作《龟潭庄记》,清王环有诗。”
1990年版《永康县志》根据《龟潭庄记》认为,龟潭庄在“濒南溪之西侧”,《永康揽胜》据此认为“石龟潭在白云风景区溪心村边”;而项老师根据《龟潭庄记》推演龟潭庄在“今市人民法院附近”。那么,《龟潭庄记》是怎么记的呢?从道光十七年(1837年)版《永康县志·艺文卷》中很容易查到五云叶通(一说水心先生叶适)写的《龟潭庄记》,全文经笔者断句如下:
龟潭庄者,致政侍郎林公之别墅也。古丽近治之山水皆土冈小阜,龟潭山特横亘一里许,石壁峭出,一石蜿蜒入潭,浮水面而上如龟,因以名其潭。潭源出酥溪,自北东而西南汇为潭。又西而小花溪,图志溪旁有碧桃洞,时浮出花瓣者此溪也。东面酥溪,西背山,右枕潭,为庄娱老堂。正东面群峰环列,而可名者华釜、翁媪、方山、黄岗、东岩、马韀、石马、巾山、白氎、白云尖凡十,而不可名者大抵簇簇如芙蓉,四方相距三十里皆平地,大溪盘贯其间,天水相照衍迤,明秀景物历历可数,古丽绝胜之观盖在是矣。
娱老堂左为海棠之亭曰数红,右为杂花之亭曰秀野,堂荫相比有轩,轩前有荷池,轩曰龟巢。秀野少南有桃曰霞隐,少西有橘曰霜余,少北而西有月池,循月池而北有竹曰细香,南为藏书精舍。循月池而西北夹径,稚松毿毿,行百余步为射圃,曰吾不为,秋千滑台是足为戏耳。西为望邑,屋数千家,朝暮烟霭葱蒨,楼观翚翼,江山城郭之胜实兼有之,此山间之大凡也。
自霞隐而下石壁,倚壁瞰流为鸥渚,可以俯石龟,有古桃石竹悬崖而横。出檐闲亭去水不数尺,夏潦荡突,亭不为动。客至则偃卧其下,仰玩桃竹,睥观波流之浩渺,竟日忘去。自秀野而下,连壁木芙蓉百数株,为芙蓉城。过芙蓉城而登舟泛潭,潭袤可二里。深绿多鱼时,与客把钓,课得鱼多少为酒罚相笑乐。自数红而下为安坻,壁跟有小池。安坻之左伊渠经焉,舟行自潭北小浦入渠。过安坻,抵伊渠桥,望见湖石滩而止则泊舟。柳下饮咏徜徉无不得所欲,此又山麓溪干之胜也。
庄占山百亩,其可著亭榭处甚伙,公独曰,吾得退而享是亦过矣,又何以多为?凡所名亭之花,往往散漫无伦次,菜甲草花丛出其旁,公方有夸色。而富人贵公子来观之,辄掩议窃笑要之。龟潭之胜不以人力,天地之所划,仙灵之所绘,与公之胸次犁然而当超然,而相得者,岂待土木花卉而后为工哉。游龟潭者,水陆有三道。其一从邑之泉井巷踰涧北上,步至东南三里至龟潭庄之门;其一自涧东南沿溪而上,至霞隐后重门而入;其一自公所居第,步至下小花溪而上至龟潭。凡三道皆三里云。
从《龟潭庄记》
可了解到的信息
一、《龟潭庄记》写于林大中任侍郎期间。林大中于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登进士,先后任乌程县主簿,抚州金溪县令,湖州长兴县令,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迁殿中侍御史,三年出知赣州,五年迁给事中兼侍讲。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任知庆元府,五年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六年致仕。宋嘉泰三年(1205年)起为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宋嘉定元年(1208年)卒,寿78岁,谥正惠。由于林大中在任侍郎期间,得罪了奸臣韩侂胄而被削职,致政居家五年(约1200年-1205年),龟潭庄应是此间或稍早建成。
二、《龟潭庄记》所描述的别墅、娱老庄、龟潭等应坐落在今市人民法院至塔海这一带。这在文中有大量印证,一是“潭源出酥溪,又西而小花溪,图志溪旁有碧桃洞,时浮出花瓣者此溪也”;二是“正东面群峰环列,而可名者华釜、翁媪、方山、黄岗、东岩、马韀、石马、巾山、白氎、白云尖凡十,而不可名者,大抵簇簇如芙蓉,四方相距三十里皆平地,大溪盘贯其间”;三是“西为望邑,屋数千家,朝暮烟霭葱蒨,楼观翚翼,江山城郭之胜实兼有之”“游龟潭者,水陆有三道,其一从邑之泉井巷踰涧北上,步至东南三里至龟潭庄之门。其一自涧东南沿溪而上,至霞隐后重门而入。其一自公所居第,步至下小花溪而上至龟潭。凡三道皆三里云”……看看这些溪名、山名、桃洞、巷名,以及相隔距离空间,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龟潭庄记》与《梅城林氏家乘》印证相符。据《梅城林氏家乘》中记载,永康林氏始祖林秀来自福建莆田,先居永邑华川之古丽坊,又称沿城后墈,寻迁车头(同见《永康姓氏志》)。林大中为林秀五代孙,生于1131年。这与《龟潭庄记》中“公所居第,步至下小花溪而上至龟潭三里”是非常吻合的。从林姓主要聚居于邑之东部的黄城里、长城、大坟山沿、田畈林等地,也可看出林姓家族向东发展的趋向。
四、《龟潭庄记》与道光志中的其他记载一比较,可看出明显出入。奸臣韩侂胄被诛后,林大中得以重用,起为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卒于宋嘉定元年(1208年)。《林枢密墓碑铭》称其“六月壬申薨于位上”“二年十一月已未葬于南塘山之源”,道光年间《永康县志·名墓》中进一步说明“资政殿大学士正惠公林大中墓在县西火炉山南”。道光年间《永康县志·人物志》中谓林大中“世居在城,县治左侧,有别业在八都,后徙居县东十里,以龟潭为游息之所”。旧时八都在城西,是否就是因“别业在八都”而把墓安在城西呢?道光年间《永康县志·地里山川》称南溪“于水峥岩合李溪而西流汇石龟潭,其涯为林枢密别墅故址”,从中可看出,各种说法有点混杂,却能融于道光一部县志中。这情况只能说明,经过600多年时间的冲刷,不仅民间对这方面历史已经忘却,连志书也不能甄别明白了。
考证《龟潭庄记》和县志、家乘中
所牵涉的地名
一、古丽坊(又称沿城后墈)县东北四十步(见道光志卷一),位置在原人民医院(现骨科医院)至思源(罗马柱)广场一段。此处拆迁前叫“十八曲”,原地势较高,岩石褐红色,有桃花洞,常有桃花浮出,溪名因“景象妍丽故曰华溪”。附近有村称桃花村,有巷称桃花巷。《龟潭庄记》中的“小花溪”应指华溪。华溪起源龙山太平,在塔海与酥溪交汇,经桃花洞过和平桥(古称仁政桥),与南溪交汇称永康江。大概古丽坊一段处华溪下游,故称“下小花溪”。
二、原溶剂厂在东塔路15号,城市改造后的东塔路从东库山背起至城东路香格里拉止。这一带原是小山岗,地势较高,向四面瞭望视野开阔,正所谓“四方相距三十里皆平地”。塔海村坐落在溶剂厂东南外约1里处。塔海东侧是车头自然村,两村相连。车头是林氏从古丽坊沿城后墈“寻迁”的第一个落脚点,也应是林大中“龟潭庄”的具体所在地。
此文经《文化丽州》公众号发表后,引起众多网友关注讨论。从大家提供的信息看,“火炉山”是今花街镇尚仁村边的柏山,“八都别业”是指林大中母李氏系城西李庄名门之女,意指有产属名下。这些都排除了林大中有产业在溪心一带的可能性。从《龟潭庄记》中看出,南宋时永邑只有屋数千家,酥溪、华溪、南溪横流,要跨越诸多河流也极不方便,坐船当然可以,但那时溪心一带急水险滩,去园周那边也不便。园周周氏直到宋元交替时才迁居园周,一直到明代周琦登进士后,园周的人气才兴旺起来。
但凡溪流,都会绕山破石穿行,溪涧中伏龟卧龙状,且以此命名、建庄筑舍的现象比比皆是,故“龟潭庄”究竟在哪儿,答案已经不重要。
还是清代王环的《龟潭庄》诗写得好:
谁占此中五亩园,石龟潭里讶桃源。问津不假渔郎引,入境惟闻鸡犬喧。
万笏青山环柳郭,一湾清水漾花村。赋诗觞酒人安在,且向林间听鸟言。
华溪塔海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