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命逆行 向着希望出发
——5位援鄂医护人员战“疫”记
□记者 李梦楚 通讯员 施王喆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共派出5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市一医EICU主管护师方仙女加入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支援武汉市肺科医院;市一医感染科主管护师楼群儿加入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支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市一医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涂汉明,外一科主管护师、护理责任组长胡玉婵和EICU护师黄自安所在的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病区。
远在武汉的“最美逆行者”,你们还好吗?
方仙女:
从不适应到配合默契
“确诊人数持续下降,治愈人数不断上升,无数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相信战胜疫情的那天不远了。听说武汉大学的樱花很美,不知道今年能否赶得上去看看。”2月27日,方仙女出征武汉“满月”了,连日的好消息让她心里多了几分安定,日记中也透露出几分喜悦。
与方仙女搭班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的医生们。“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的配合默契,我很荣幸能和他们一起战斗。”方仙女说,刚开始她也多次被批评,心里觉得委屈。如今,她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前几天,她协助医生抢救了一名危重患者。抢救结束,医生问她:“你是浙江来的吗?一直在重症监护室工作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又说:“那这名患者就交给你了。”
黄自安:
希望做得更多一些
黄自安与方仙女来自同一个科室——EICU,他所在的病区是Z7重症病房。Z代表“浙江”,7是“7楼”。近一个月的高强度工作,让这个1993年出生的小伙子迅速成长。
黄自安说,医用防护服有点小,因为担心会造成破损,他不敢蹲也不敢坐,希望可以坚持更久一点、做得更多一些。
有一次,一位患病的老奶奶紧握着黄自安的手说:“小伙子,谢谢你,感谢你们的团队把最好的技术带过来,不然我怕挺不过去了。”黄自安本能地想放手,因为不必要的接触会增加感染风险。但那一刻,黄自安反握住老奶奶的手,坚定地告诉她:“奶奶,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们一起加油!”
(下转2版)
(上接1版)
涂汉明:
既是“逆行”也是回乡
涂汉明老家在湖北省孝感市,此次出征,既是“逆行”,也是回乡。
“我是瞒着家人报名的。我有两个儿子,大的12岁,小的才2岁,丈母娘也因病住院了。但我想,我家有困难,别人家也有困难,这不是推脱的借口。更何况我老家在湖北,应该为家乡出点力。”涂汉明说,由于出征突然,妻子、母亲都措不及手,刚开始表示反对,但见他坚持,又匆匆忙忙为他收拾行李。
如今,涂汉明已在武汉待了20多天。一旦进入隔离病房,至少要工作8小时,有时要工作10多个小时,期间不能吃喝。“刚开始穿着防护服很不适应,胸闷、头晕、心跳加速。”涂汉明反复告诉自己,援助家乡的机会很珍贵,一定不能倒下。如今,他已经适应防护服及夜班工作,还与来自我省其他县市的医护人员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胡玉婵:
与“家人”互相鼓励
刚到武汉时,胡玉婵被分到物资组,负责在酒店里整理物资。这项看似轻松的工作事实上一点也不轻松。从早上8点开始,胡玉婵要不停地搬运、清点物资,一直要工作到凌晨。胡玉婵笑着说:“一天把几年的体力活都干完了”。
2月24日是她的生日,也是她正式进驻隔离病房工作的日子。“我与涂汉明、黄自安一同被分在Z7病区,在武汉,我们就是一家人。但实际上,由于三人不在同一个小组,工作时间经常错开,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胡玉婵说,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为了沟通方便,大家都会在防护服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有一次,胡玉婵和涂汉明两人偶然遇到,匆匆寒暄了两句,又马上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
楼群儿:
度过一个难忘的生日
与胡玉婵一样,楼群儿也在“战场”上度过了一个难过的生日。
“3月1日是我的生日,早上起来我就感觉浑身不舒服,下午竟然开始拉肚子。”楼群儿说,按照当天的工作安排,下午4点就得到岗,为防万一,她穿上了纸尿裤。下午5点多,同事见她胸闷难耐,把她“赶”出了隔离区。
短暂的休息过后,楼群儿又回到隔离区,直到晚上8点才下班。“晚上10点,我回到酒店,没想到队友们竟然捧出了一个蛋糕。这个生日,因为此次疫情而变得意义非凡。”楼群儿说,看着不断增加的空床数和出院患者的笑脸,大家的心情也跟着明朗了很多。在武汉已有一个月了,她的“满月”愿望及生日愿望都是希望疫情早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