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过年
□丁耀明儿时过年
新春临近,大街小巷开始张灯结彩,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到处都透着浓浓的过年气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经济条件有限,物资匮乏,供不应求,市场处于凭票供应时期,人们的吃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根本没有多的零食咂嘴,所以孩子特别期待春节到来。我看着父母为过年准备的年货十分高兴,如切冻米糖、扎花、买猪肉、买鞭炮等。
新中国成立前,年少的父亲给食品店的老板做童工,经常看到师兄学习制作糕点之类的手艺,耳濡目染,所以后来他用“纸蓬”包食品棱角分明,打算盘得心应手,还写有一手遒劲的好字,因此切糖对他来说手到即来。但是他有个脾气,每到农历十二月就纠结是否切糖,家里人催,他会发火;义乌的亲戚催,他说不着急。我们好说歹说,他才开始动手。
义乌的红糖到了,米炒熟了,切糖架放上桌面。我负责熬糖油,把锅刷洗干净了之后,在里面倒上水,水开了后把红糖放进去,直到所有的糖都融化了以后,再熬一会儿,等到里面的糖水烧开了,冒出大泡的时候,只见父亲把熟米倒入锅内,用铲子搅拌均匀,拿勺子盛入大脸盆,倒入糖架内,以木圆筒压实,然后用刀先切出相同的长条糖,最后一片一片切出来,一气呵成。
父亲说,切糖,要做得紧凑,温度太低,就不会成好看的形状。很扁的一个长方形的块状东西,里面有很多熟米食然后用糖粘在一块,吃起来很脆,特别甜,还有淡淡的米香。拿着一整块的冻米糖,跟小伙伴们炫耀炫耀,然后一人掰一块,吃着特别开心。今天品尝它的时候,兴许是当今社会美味的东西见多了,我感觉现在的糖再没有儿时的好吃,但糖还是那个冻米糖,只是我们不是当初的我们,我们提高了心中美食标准,忘了美食皆源自最初的纯和真,但确实勾起了我对儿时切糖的美好记忆。
东风莹石矿职工因为矿山劳作,有劳保用品分发,工作衣就是其中一种。往往是大人省着穿,取衣服时可以报上孩子的尺寸,让他们享受一番。工作衣像牛仔衣,稍微薄些,不容易破,小孩穿着它哪里都可以玩,哪里都可以钻。过年前,母亲带着我们兄弟俩,翻过小山,到矿校董梓春老师家,他妻子做手工衣服很是有名,生意那个了得,需要排队量衣裤尺寸,过几天按排队先后顺序取件,好在我平时在学校表现突出,深受董老师赞许,他会悄悄地帮忙,让我们早点拿到精致适身的衣裤,现在回忆起来真是谢意无限。要到义乌过年啰,坐矿上加班车到金华,火车站旁有若干家服装店,父母经常为我和弟弟购买喜欢的衣服,那时流行军绿色和藏青色,我直奔前者去,弟弟却挑选后者。到老家义乌过年、拜年,可以穿上新的衣裳,那时的我们是真的很激动!虽说现在长大了,但童年时的记忆,还是依稀停留在我的脑海里。
东风莹石矿有大型车队,利用这优质资源让广大干部职工享受是矿领导的初衷。每逢春节放假之前,杨家矿区都预先安排好接送车让大家回老家,虽然只有武义、永康、金华三个方向,却大大方便了出行。我对到老家过年特别感兴趣,往往是上车前一个晚上兴奋得睡不着,怎么办?不数数,而是按顺序默唱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从第一场至最后一场的音乐、演唱、台词都了如指掌,娓娓道(唱)来,直到慢慢睡去为止。
第二天,我肯定提早起床,一家四口拎着年货,上车出发。接送车是在载货车挂车的栏杆上面,搭个遮阳(雨)棚,车上放有靠背的长条凳,因陋就简,方便可坐。虽是冬天,但同车的人裹着厚衣,互相聊着家长里短。大家在同一个杨家矿区工作,平时都非常熟悉。车轮滚滚,接送车载着大家舒爽无比的心情一路往前奔驰。
过年放鞭炮,胆大的小孩喜欢放天地响,它首先在地上“嘭”的一声响,再飞上天空像响雷一样“啪”的一声炸开。其他孩子放成串的机关枪响的鞭炮,后来,也不知是谁想出的办法,大家纷纷把鞭炮一个个拆出来,插进墙缝,点上火让它爆炸发出声音。这样一串鞭炮可以放很久。小鞭炮放在口袋里,走到哪里,放到哪里,真是很嗨!当然家里面不能放,大人上班场地不能放,这是大家比较一致的不成文规定。
过年后,大人上班了,孩子还放假,除了玩其他活动外,放小鞭炮成了小伙伴的喜好,从山脚放到山中,从平地放到山顶,走遍了杨家生活区的各个角落。有些孩子甚至玩到周边的杨家、蒋马洞、麻车岗、董村、罗山村、内白、朱王等村庄放鞭炮。这样酣畅淋漓地放到寒假结束学校开学了才完结。那时候,孩子的玩具极少,更谈不上有游乐设施,往往是大家土法上马,想出一个点子是一个点子,适合我们孩子的其乐融融的游戏就行。
我们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能够吃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穿上平时穿不起的新衣裳,乘上汽车,放着鞭炮。过年就像一个驿站,这个驿站里有满满的期待、满满的欢喜、满满的盛装。
现在国富民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除了春节黄金周之外,对过年已经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过年过日一个样”已经成为大家共同的现实口头禅。慢慢地,我的年味散落在每一天里,不在我的渴望中了,我觉得过年也就这么回事,丰盛的饭菜平日里常吃,衣服想买就买,随着季节更换。过年,在我的心里不再凝聚成一件件新衣服,不再是声声的鞭炮响和繁琐的拜年礼仪,而是时兴的出行旅游和贺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