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西津吟风

文章导航

  永康也有个叫荆州的地方

  □李旭升

  通讯员 应敏 摄

  俗语、俚语、歇后语,大多源自民间,因此带有很大的地域性,故此不太容易传播。不过,有一句源自三国的歇后语,却是全国统一流行的: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虽然意思不怎么样,但足以说明荆州地理位置的重要,也说明荆州对刘备的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荆州,刘备就没有立足之地。或许三国的历史就会改写。

  在永康南部前仓镇,有一个具有800年历史,近2000人口,村民以李姓为主的村落。它东与历史文化名村后吴桑田相连;西和大陈塘头石雅陈氏三宅鸡犬相闻;南与杨坑缙云山水相依;北和本扎新店阡陌互间。这个村就是荆州。

  说起荆州,人们自然会想到湖北历史文化名城——荆州。那么,大家都会纳闷,怎么永康也会出个荆州呢?这还得从馆头李氏始祖李信公说起。据传,南宋末叶,青田有一个李姓贩牛客,从金华贩牛回青田。有一次经安济桥东(今前仓一带),他在休憩时抽烟喝水,适逢老天干旱无雨多时,不小心烟的余火点燃了干枯的禾苗,烧坏了安济桥东大片的庄稼。农人索赔,李氏父子不但答应赔偿,还出钱让附近的农人恢复农业生产。时过不久,天降甘霖,被烧的庄稼二蘖抽穗成实,大获丰收。附近农人感恩李氏父子,纷纷以粮食还无息之贷。以致粮食装满谷柜,堆满柴仓(这就是前仓的由来)。李氏父子经此一劫,觉得安济桥东实乃李氏福地,遂买田置地,定居下来。870年后,李氏成为永康大地上的大族,人口逾两万。

  李信定居后,育有四子:长子留居安济桥东;二子、三子徙居莘埜(今新店),四子从公(人称万六公)徙居染塘(善塘)。从公育有五子,次子四子徙居荆州。当时,还没有叫荆州的地名,但附近有不少小村庄,现在都湮没消失了。

  从《华溪武平李氏宗谱》看,荆州新店源出百二信公。新店的由来,民间传说是借《三国演义》之说:诸葛孔明成刘备军师后,烧了三把火(这也许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由来),而李信定居安济桥东,也是因一把火。诸葛亮的第二把火,是火烧新野,这也是后来“莘埜”的由来。第三把火是“火烧赤壁”,为后来刘备取荆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许是这个缘由,把后来从公两子(玑公、琳公)定居地取名荆州,大约是饱含着李氏族人的美好期望吧。

  而实际上,荆州之名,应该是由荆川而来。荆川发源于历山,流经较荆州李氏早的荆川陈氏三宅。流到大陈村下不远处,与大前溪交汇。而荆州,恰好在两溪交汇的冲积扇上。荆州建村,倒也不乏故事。其中“出水荷花育后人”之说,不但流传至今,也还有相应的佐证。

  荆州人常说:挖地三尺,定有泉水。自从玑公、琳公开基以来,发展农业生产,由于有充沛的水源,倒也旱涝保收。这不得不归功于“出水荷花”。荆州南屏骑马山、大坟山、小坟山,西依鲶鲐山、马蹄岗,北临大橱山,有珠坑、荆川、大前溪汇入。从地质学的角度,骑马山和大坟山底部岩石,呈凹状在荆州村庄处交汇,是一个大的蓄水盆。小坉是“出水荷花”的花心,其水清澈甘醴,出水量大,终年不干。哪怕是大旱年景,也是出水如故。去荆州看过“阳沟养鱼”的人都知道,那就是“出水荷花”花心所在地。因此,荆州开基没多长时间,就有十一房、内三房、外四房、柏树园、后堰、大麦园等自然村。人口的急剧增加,正是得益于源源不断的水利。后来,荆州不但出了替施孟达造“九桥十寺”的李思杰、李思刚兄弟(见《永康县志》仁政桥、李溪桥等记载),也出了抗倭英雄李高、李承德等武将。至于科甲中人,也不乏其辈。

  明朝末叶,倭寇不断袭扰我沿海地区,沿海百姓深受其害。荆州村民口口相颂的“大将军”,不但真有其人其事,而且深得明末三朝首辅叶向高的称颂。原来,荆州李承德,因其父和兄长战死温州抗倭前线,承德承父兄的功绩,年纪轻轻就到温州当兵,不但孔武有力,且有勇有谋。初在温州抗倭,后又领命打击处州各县的矿盗,后到嘉兴、湖州等地打击倭寇。因屡屡建功,奉命调往福建福清镇东营,为把总。因治军严明,爱兵如子,功夫过人,却不善阿谀奉承,因此不断推却升迁机会,甘在镇东营受命。其时,首辅叶向高丁母忧在家守孝,听闻李承德的事迹,有意和承德交往,并命承德幼子国仕拜叶向高为师。恰逢李承德五十岁生日,叶首辅欣然为李承德写了《李将军五十序》(详见《苍霞草》卷六),文称:“……吾土士民咸以将军有保障功,欲及其诞日奉觞辕门为寿而嘱辞于余……。”其后,叶相归南京后即去北京为相,期间李承德和叶相也多有书信和诗词往来。再后来叶相丁父忧期间,更是往来频频。

  荆州有条八百年的古街。街的兴起,当然离不开人口的增加和物资的丰富收获。古街名叫“花坛街”,意指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开始有精神层面的追求。依街而建的是村民居住的房子。据《华溪武平李氏宗谱》记载:荆州自开基传到十一代,人口已逾五百。耕读传家,忠孝在堂,是古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而住所则是寄托所在地。 以前木结构的房子,有三间头、五间头、七间头,大的家庭或是家族,则是十三间、十八间乃至廿九间等形式结构的房子。现在荆州还留存不少清代民国早期的各种结构的房子。而最出名的则是两栋十八间:一栋西厢房已经坍塌,其余还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堂(也叫天井),由大小不一的鹅卵石砌成不同图案:有梅兰竹菊,也有不同的几何图案,是孩童们嬉戏的天堂,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又是晒场。另一栋则是可以欣赏“阳沟养鱼”的,清澈见底的水质,悠游其间的金鱼和锦鲤,仿佛是游走的花朵,令人心旷神怡;鱼儿不断变化的队形和相互交叉的颜色及水光掩映光芒,使人流连忘返。

  更值得一提的还有荆州的祠堂。荆州原有祠堂四栋:万六公特祠、新祠堂(也叫亦圣公祠)、杰公祠、小祠堂。祠堂作为家族教化场所的功能,已不复存在,但还是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万六特祠和小祠堂,因为特殊年代和特殊原因,已不复存在。亦圣公祠奉祀的是荆州十一世祖亦圣公,祠堂历经123年的风雨,虽有破败迹象,却还风采依旧。它曾作为乡公所,乡工作点以及村小学为后人使用。

  杰公祠,奉祀的是荆州九世祖,也是外四房祖李思杰(因其有四子,号仁义礼智四房。其弟弟思刚三子,称天地人三房)。前面提到,永康大善人施孟达布施的九桥十寺,大多是有思杰、思刚两兄弟施工建造的(这些可以从地方志和宗谱里找到相关的记载)。当时,他们还拥有私人武装,由于手下民风彪悍,功夫了得,还应邀参与壶镇剿匪和汤溪匪患的平定以及陶德二的平定。村民口口相颂的李思杰,同样也乐善好施,修桥铺路,接济邻里。仁政桥、里溪桥的修建,少不了他的身影,古城庙、双林寺的建造,同样离不开他的运筹。思杰故去后,时任永康教谕的欧阳汶赞其:“……以一人普其惠而百世受其成,以一家宣其力而万室赖其安,斯人也……。”

  荆州还有近700年的古城庙,是永康较早供奉胡相公(胡则)的庙宇。古城庙始建与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从时任永康教谕的卢皞的《重修古城庙记》里可以看到:“……至正元年,里彦李希贤者,率其方民,因山灵而庙之,祀以胡公。”由此可见,在元朝,祀奉胡公,已经在永康也是相当流行。因为在信仰众多的时代,不建本保殿或是供奉各类佛道神灵,而独独建胡公庙,可见胡公的灵验了。

  荆州的土地并不肥沃,但有充足的水源,特别适宜毛芋的生长,再加上荆州人民的勤劳能干,使小小的毛芋,成为荆州村民的致富芋。几十年的种植经验,使得当初的鸡窠芋、红花芋等等品种得到改良,不但增加了产量,也提升了芋艿的品质。经过村民和各地推销人员把毛芋销往全国各地,大大提高了荆州村民的经济收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舜芋”作为一个品牌,终于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披上了国字号的金名片,也上了南北极科考船,为百姓的餐桌添加了一道香糯可口的美食。

  上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大陈,下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后吴,你还有什么路径,可以绕开荆州吗?况且,荆州不但可以品到纯天然的葡萄提子,也可以在盛夏时节尝到爽脆可口的舜莲;在荆州,有一年四季吃不完的农产品,也可以带走霉干菜、芋头丝、萝卜丝等的农副产品;当然在荆州还有国字头金名片舜芋,也有仙草灵芝。

  荆州名在三国里,成为一种虚幻;荆州就在你身边,似乎于你不见;荆州静如处子,待你来与不来。


永康日报 西津吟风 00014 2020-01-03 永康日报2020-01-0300005;永康日报2020-01-0300006;11534722;永康日报2020-01-0300008;永康日报2020-01-0300009;永康日报2020-01-0300007 2 2020年01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