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学习五金文化 感悟工匠精神
——永报小记者走进“掌声工坊”
“艺术是人与自然的相乘”。文化的起源,来自于物质生产的开始,而物质生产的最初形式就是手工艺。12月14日下午,带着对传统手工艺的好奇心,永报小记者来到位于总部中心金同大厦9楼的“掌声工坊”。“掌声工坊”的艺术总监陈秋波给小记者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艺术体验课。在发掘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小记者也充分感受到了手工银器的古朴厚重之美。
20年不变的初心
“对于我们来说,没有最好的工艺品,每一件都很可爱。”12月14日下午,面对于永报小记者有没有最满意作品的问题,“掌声工坊”的陈松波老师如此回答。
“掌声工坊”是由程志芳大师于1999年创立。成立20年来,“掌声工坊”的工匠们游历各地,学习各种有关于打磨制造的技艺,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发挥,将传统手工银器制作工艺推向新的高度。
“掌声工坊”的每一件工艺品都是手工打磨而成,每一件都独一无二。一件工艺品需要一名工匠至少花费一个月的时间,经过40多万次打磨而成,这还没有算上前期发掘灵感、画设计图所付出的时间精力。令小记者印象最深的是获得过多次金奖的《仿古龙船》了,这艘船长130厘米、宽21厘米、高69厘米,是四五人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打造完成。
20年,满墙的荣誉,见证了“掌声工坊”取得的成绩。20年,改变的是经济上的条件,不变的是将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的初心。 永报小记者 徐婕
百年锤炼 臻于完善
12月14日下午,永报小记者来到总部中心金同大厦9楼的“掌声工坊”参观学习。
进入工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百年锤炼 臻于完善”几个大字。在一间工作室内,陈列着各式各样银壶和精美的工艺品,《百鸟朝凤》《五谷丰登》《九龙图》《志在四方》……令人眼花缭乱,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一艘《仿古龙船》。据介绍,它是以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乘坐的画舫龙船为灵感,经过长时间精心打磨而成,凝聚了工匠无数的心血。“掌声工坊”的陈松波老师告诉小记者,这些工艺品拿过不少奖项,上过报纸杂志,甚至还上过中央电视台。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小记者近距离观看了匠人的工作,了解一些工具的用法,深入认识五金文化。
通过这次参观体验,小记者开拓了眼界,并深深地为永康的工匠们感到骄傲。
永报小记者 李婧铖
传承与热爱
12月14日下午,永报小记者来到总部中心金同大厦9楼“掌声工坊”,深入了解永康银器工匠背后的故事。
走进展厅,眼前是整齐的木桌椅,墙上贴着许多手稿,与原木风的装修风格相互呼应。左边是一面墙的证书、奖状与奖杯,令人眼花缭乱。内厅的柜子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银壶,有花鸟鱼虫,有十二生肖,还有栩栩如生的仿古龙船。工作室的陈松波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几件作品,他说,展示的这些银器都是获奖作品,也是他们的骄傲。
据了解,“掌声工坊”工作室由10名成员组成,国家级技能大师程志芳是领衔创立者。
“大家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走在一起。”工作室的陈松波老师说,他从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因为对银雕的热爱与执着才加入了工作室。一件银雕作品,制作时间少则几周,多则数月,期间是寂寞与耐心的凝聚。唯有热爱,方抵时光漫长。
永报小记者 章鑫璨
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12月14日下午,永报小记者来到总部中心金同大厦9楼参观“掌声工坊”。
“掌声工坊”的陈松波陈老师为小记者讲解了有关银器手工艺的知识。据了解,每一把银壶都需要经过几十万次的敲打,一名工匠一个月左右时间才能做出一把银壶,有些花纹复杂的银壶甚至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成。“掌声工坊”的每把银壶都有名字,《百鸟朝凤》《百子图》《九龙图》《五谷丰登》等。小记者看到,百鸟朝凤壶上面刻了1只凤凰和99只小鸟,精细程度令人赞叹不已。
展厅里不仅有各种各样的银壶制品,还有一些精美的工艺品,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艘仿古龙船。这艘龙船长130厘米、宽21厘米、高69厘米,龙船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乘坐的画舫龙船。
小记者还参观了银壶的制作过程。在打制台前,两位叔叔正在敲敲打打。旁边的一面墙上,挂满了上百种工具,仅锤子就有50多种。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小记者,制作一把银壶并不容易,需要很强的耐心和毅力。
通过这次活动,小记者深刻地体会到,所谓的工匠精神,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心无旁骛,追求突破,追求革新,追求卓越。 永报小记者 叶安芮
零距离接触打银工匠
在永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爱岗敬业的劳动者,是精益求精的坚守者,是勇于革新的创新者。他们就是打银工匠。12月14日下午,永报小记者来到了“掌声工坊”,与工匠们进行零距离接触
刚走进“掌声工坊”,就听到叮叮当当悦耳的敲击声,瞬间把人带进了传统手工艺的世界。
在陈松波老师的带领下,小记者参观了手工打制出来的各种银壶和工艺品。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一艘仿古龙船,这艘船长130厘米、宽21厘米、高69厘米,是四五名工匠花了半年多时间才打造出来的,还得了许多金奖。
在一把名为《百鸟朝凤》的银壶上面,小记者看到,壶面上刻画了1只凤凰和99只小鸟,每只神态都不同。这把壶制作过程中最难的部位就是壶嘴,壶嘴上有一个孔雀开屏造型,壶嘴为孔雀头部,展开的雀屏向后自然延伸,与整个壶身巧妙融合在一起,显得异常精美。
每一名工匠们都是靠着耐心、毅力和恒心,才造就了如此精美的工艺品。 永报小记者 吕贝妮
追寻五金工匠的足迹
12月14日下午,阳光正好,永报小记者来到总部中心金同大厦9楼的“掌声工坊”。
据了解,“掌声工坊”的主创人是程志芳大师,他制作的银器在国内数一数二。
小记者首先来到展示厅,这里陈列着许多精美的茶壶和杯具。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一艘仿古龙船,全身呈古铜色,船底是巨大的龙身,船身上有三座楼房,屋檐上都雕了一条龙,在两座楼房之间还有一根高高的旗杆。“掌声工坊”的工作人员说,这艘龙船花了工匠们一年多的时间才制成。
“掌声工坊”的茶壶杯具工艺品都很精美,也是工匠们花了无数的心血才做成。
通过这次采访,小记者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就要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
永报小记者 丁博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