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西津吟风

文章导航

  人杰地灵金城川

  □朱礼卓

  在美丽的华釜山脚,有一颗永康二十八坑中的明珠,山美水秀,人杰地灵。这里有华釜、栖霞的旖旎风光,有古刹、古祠的厚重历史,它的名字叫金城川。

  乾八古里流恩泽

  宋嘉祐年间,朱氏后裔昌乾八府君,聪颖过人,博学广闻,祖父宗维是台州府学教授。乾八府君虽满腹经纶,但耳闻杜衍、范仲淹等变革主张遭排斥、甚至被贬流放,故无意为官。每日与一些文人志士,饮酒赋诗,游名山大川,效仿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一日,乾八府君游学永康华釜山顶,见奇峰竞秀,云升霞举,仪态万方。左有悬崖峭壁对峙,丹枫崖灿若凝霞,名栖霞山。右有岩壑雄伟、峥嵘奇突、瀑流飞泻的方岩五峰,好一个桃源仙境!他不由赞叹!

  乾八府君环顾四周:云雾缭绕,山巍壑幽,石奇泉美,松篁郁翠;俯瞰:盆地宛如锅状,城山重叠,绿水长流,必无水旱之灾。又观华釜、栖霞两山脚下炊烟袅袅,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一打听,原来山脚下居住着杨氏人家。乾八府君大喜,决定在此定居。

  乾八公把地址选在坑里村。依山建屋,傍水结村,他认为地形是身体,泉水是血脉,土地是皮肉,草木是毛发。观两山之间金星罗列如城,一川泓碧终年潺潺不枯竭,认为在此安居定会宗族兴旺、人才广出。乾八公考虑到朱姓于五音属水,金生水,遂取名为金城川,旧名也叫金城坑。

  至此,乾八府君昌自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始居永康金城川,以教书为业。家饶裕,公善辩,断里民,咸信服,怀其德,号其村曰朱村。

  正派千秋清晖楼

  由于乾八府君教导有方,其后裔敦行孝道,合敬同爱,人才辈出。

  明初,金城川朱氏家族就有多人被举荐当官。明洪武初,朱世远被举荐,但他生性淡泊,虽刘基、宋濂、章溢多次相劝,仍隐居山中。后来,朱世远在金城川坑口村潜溪古里重建清晖楼并修造了茂清轩书院,延请名师,教育子弟。有诗为证:

  川上危楼接大空,清晖不碍古今同。

  檐牙高啄星河杳,复道横开岛屿纵。

  太吏文章卑胜国,主君豪气压元龙。

  我来酌酒惭题咏,聊续风流想旧踪。

  刘基、宋濂、章溢经常一起在书院讲学论道,短短十余年间,为朱氏家族培养出了朱仲智、朱师尧、朱师全等名贤。

  一代廉吏芳名流

  最负盛名的当属十四世祖朱方。朱方(1476~1556年)字良矩,号适斋,明代中期一代廉吏。

  父朱元隆是个教子有方的人,经常用家族中杰出人物朱世远等作为楷模教育朱方,在朱方幼小的心灵里,种下爱国爱民的种子。

  朱方在枫崖书院里,受到堂兄朱大善的督导, 苦读经史,诗学精进,德艺俱增。正德二年(1507年)朱方中举人,九年(1514年)中进士,而后开始了他三十六年清廉为民的官宦生涯,宦游冀、豫、苏、皖、滇数省。政绩显著,廉声鹊起,被誉为“一代廉吏”“嘉靖名宦”“当代包公”。

  嘉靖十年(1531年),朱方任宝庆知府。宝庆府在湖广南边界,历来民居杂乱,豪族巨室狡猾奸诈,横行乡里,势力称天。朱方细察宝庆实情,因地制宜,审时度势,不专于宽,抑豪强,体恤贫弱,擒获武岗狡猾不法豪强数十人,置之于法,余遂帖然,讼牒大减;亲自教导兴学,以振士风;勤案牍,时校比,清宿弊,损俸廪,赈饥民;嘉靖十四年(1535年)擢升为云南副宪职;嘉靖十八年(1539年)升任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在云南两任越八载,身旁唯一侄两仆,王氏卒后,从未再娶,清修苦节,令人叹服。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66岁的朱方上章请老,归金城川之日,林木振动,禽鸟鸣悦。朱方回归后,首先修葺黄花涧,广交文友,其中便有嘉靖榜眼程文德慕名而来,拜师门下,他们师徒之间还有一个麦磨爿和灯笼壳的趣事。

  程文德派书童给朱方送帖子,让朱方去喝他荣归故里的庆功酒。朱方见了,颔首一笑,转身进屋,少顷,仆人抬着一个重重的麦磨爿来到院子里,朱方则拎着一个灯笼壳出来。书童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朱方唤仆人拿来一根扁担,一头放麦磨爿,一头放灯笼壳,让书童挑回家,书童不知道何意,心想:麦磨爿如此重,灯笼壳如此轻,怎么挑呀?可朱公之言只好照办。

  书童把麦磨爿和灯笼壳挑到家,文德一见,马上明白了朱公之意,羞愧不已。即刻命令家丁抬着八抬大轿,赶到黄花涧恩师家,伏地道歉。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寄望后来者,成功报师尊。一段尊师重教的千古美谈,可与程门立雪媲美!

  美景迭出华釜山

  铁釜谁将镇石川,仰窥如峙俯如蟠。

  大观高出嵩衡上,绝顶深埋云雾端。

  寺隐半空闻静话,池开百尺见飞湍。

  我生偏有耽山癖,日日临檐当画看。

  这是明朝一代廉吏朱方《华釜峰》诗中的赞叹之语。

  华釜山美景有30余处之多:画眉岩、千年龙柏、纱帽赐城川、明经弟门头、黄花涧古迹、朱方乡贤祠、乾八公古居、螺蛳盘华釜、蛤蜊缠栖霞……

  金城川始发地坑里村尤其以桥多、祠多著名,素有九桥十祠之美称,堪称一幅古色古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其中,明初八景之一的石龟桥尤其受文人墨客所青睐。

  传说在“百九十”地段的潜溪上,有一只万年石龟,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得道成仙。神龟不忘潜溪水滋养之恩,每天驮村民过河,两岸的村民非常感激它。一日,神龟忽然开口说话:“吾已完成使命,玉帝命吾归天庭,吾走后,你们可在此造一桥,桥墩建在吾背上,可保佑桥不被洪水冲毁。”说完仙体羽化飞往天庭,身体化成了石龟,匍匐于潜溪上,村民听取神龟之言,在石龟背上造一桥。人们把此桥叫“石龟桥”,以此感谢神龟的庇佑,几百年过去了,石龟桥依然顽强地屹立在潜溪上。

  墨客骚人为神奇的石龟桥留下了千古绝唱,朱方吟:“何年灵物饮溪湄,负石中流济断岐。”山阴人沈鱼咏:“石梁高架若龟形,四达相连远近程。……题柱今多车马客,升仙未许独驰名。”

  建于明朝洪武年间金门口松祠,内有千年龙柏,也是一大奇观。龙柏枝丫形态各异:凤头展美,鹤立亭亭,老龙含珠,小龙垂涎,还有宛若远古走来的诗人,长衣飘飘,吟诗啸风……龙柏的枝条呈螺旋伸展,宛若盘龙,故名“龙柏”。龙柏不畏严寒酷暑、风吹雨淋,直指苍穹,正如李太白所言“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德耀青史明经第

  坑里村潜溪上游有一座最具建筑艺术和布局特色的明清古建筑,图案精美、工艺精细,墙门额枋刻着“明经第”三字。

  明清时代,家中考取贡生或是为当地做贡献之士,家中可修建“明经第”,门前竖旗杆,中堂挂匾,既是家族有人考上贡生的标志,又可彰显书香门第之荣。

  坑里“明经第”建于清朝年间,约公元1700年贡生朱善韶修建。明经第有墙门,宽七间,两边长各九间,四合院结构,前后两进,两边辅弼护屋,前厅作内大门,门外作围墙,开有正向、旁向大门,以迎接山水,正屋两边又有辅弼屋两直,一向左、一向右,状如两手相抱护卫家园。

  此四合院格局适合古代大家族休养生息。前后厅是婚丧及处理大事之所,厅两侧为房,厅为起居室,房为卧室。左右和后面有护厝围护,为子孙辈住所或仓廪,成众子拱主之势,以加强家族凝聚力,护房和前围墙形成一个较封闭的空间。

  在明经第墙门前,现在仍留有旗杆石,见证了朱氏一族的发展,激励着朱氏后人以先辈为榜样,读书修身,扶持乡里。

  风风雨雨高士堂

  高士堂与明经第隔溪相望,高士堂的修建得追溯到一代廉吏朱方。

  明浙巡按御史阮公曾赠朱方“高士”二字,高士堂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它位于坑里原通泉亭下、屏山楼上,1557年时敏公依山麓在原故居基上建造。1615年,朱方曾孙辈重修,改名乡贤祠。

  高士堂正大门朝南,从正大门进入外天井,左正中又一正门,进门正中有内天井,天井西植罗汉松,东植檀香树,堂中之景无穷,繁盛时每日吟咏者络绎不绝。明代书法家沈度之子沈藻,康熙二十四年进士,授永康令,他在《夏日过金川高士堂》一诗中赞:

  翠柏如龙松如虬,堂前遗荫想风流。

  金川少长皆王谢,沛国才华疑应刘。

  久听粗谈忘暑气,且倾樽酒待凉飕。

  开襟好对屏山月,树杪嗖呜声自幽。

  内天井南北两边各有三间厢房,板壁木门,雕花窗棂,雅致生趣。如今只留一段残墙,残墙边合抱的柱子,粗大的台梁构架,房檐上细致入微的牡丹花雀图,在昭示着它不凡的历史,炫耀着它往日的辉煌。

  古朴美观宗祠貌

  金城川坑口有一古祠傍溪而筑,曰叔贤公祠。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朱氏诚公为朱镥而建,俗称“诚祠”。叔贤公祠雕刻精美,梁桁上雕刻着掌扇、渔鼓、竹笛、葫芦、宝剑、荷花、檀板、花篮八件物品,寓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朱氏大宗祠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有二三年的历史,原址在坑里老婆岩坑,嘉庆九年(1804年)搬迁到坑口上潜溪桥南旁。宗祠南北宽21米,东西长48米,面积近1000平方米,砖梁上雕刻含有隐语的花卉瑞兽祥鸟等精美图案。如今朱氏大宗祠只剩重修后的牌楼,牌楼为砖质,建筑为四柱三重檐,中间为石门框台门,楼身高为九米,额坊正面刻有“朱氏宗祠”四个遒劲大字,被称为永康第一牌楼。

  金城川山川拱秀,人杰地灵,历史底蕴深厚,是永康五金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潜溪水滋养了两岸勤劳朴素的人民以及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就连明朝开国文臣刘伯温也曾赞美:金城川,永康巨族也!

  通讯员 章竟成 摄


永康日报 西津吟风 00014 2019-12-18 永康日报2019-12-1800006;永康日报2019-12-1800007;永康日报2019-12-1800009;11482291;永康日报2019-12-1800010;永康日报2019-12-1800011 2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