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西津吟风

文章导航

  吉祥福地是永祥

  □楼美如

  位于永康城南的永祥,由永利、勤丰、南山、马岭下四个村组成,曾经是乡政府所在地。

  永祥是古老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永祥是古朴的,迄今存留着古街、古庙、古宅等,见证着永祥曾经有过的繁华;永祥是丰厚的,古时的造纸业,延续至今的毛竹产业,自成一体。永祥的民俗文化是多彩的,迎花烛、手狮舞等,无不彰显其厚重与独特。

  古时候的永祥,是武义、缙云、永康三界交汇之咽喉,缙云、武义外出的交通要冲,永祥由此发迹也是自然的。

  位居永祥中心的龙籍庙,坐南朝北,传说此地是九条龙脉汇集之地。龙籍庙始建于宋代,现在建筑为清代宣统年间重建。龙籍庙画栋雕梁,金碧辉煌。巨柱红漆鲜艳,柱端马腿雕饰精致,古代名将骑马提刀,雄姿毕现。横梁上,雕龙刻凤,色彩醒目。藻井(建筑内顶部的构建)四方皆为古典小说故事场景。

  正殿三间,两边为厢房。以前供满栩栩如生的神灵佛像。正殿正中悬挂着“三疆保障”,听村里老人说,古时山林浓密,经常有老虎出没,县太爷赠送“三疆保障”匾额震治,保佑了一带村民平安。

  历史桑田轮换,永祥虽离市中心只有10公里,现在却相对落后了。这也为不少古建筑的保存赢得了更多的机会。这里随处可见古建筑的遗存。尤以清代为多。虽然有些高大粉墙已有剥落,房檐墙头有些开裂,但古风依旧,尽显沧桑。

  现存永祥最有名气的建筑要数“深柳居”,原建主人为太学生朱瑞言。深柳居在太平天国时曾被烧毁,现存的深柳居包括结绪堂和崇懿堂。结绪堂重建时间为光绪年间,为朱瑞言长子所建,又叫“百间屋”,分前堂后堂,其结构独特之处是房子内又有房子,酷似如今的套房。内房设后门,经狭窄的小弄抵达伙房,结构设计有利防火,相当科学。里面院子看似不大,却功能齐全,曲径通幽,形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效果。

  结绪堂建筑雕梁画栋,被誉为百里第一幢。大堂中间柱子以五狮戏球雕脚,中间一只大狮子,上下左右围绕四只小狮子,其状栩栩如生。屋梁上雕刻着精致的荷花、百兽等图案,层次丰富,寓意美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工作队进驻结绪堂,他们要破“四旧”,欲毁厅堂上的木雕。朱家子孙用泥土兑碎稻草合成泥浆,把梁柱上的马腿涂成泥柱,得以保住。2008年马腿还存在,其上还依稀可以看见泥浆的留痕,而现在正中梁柱上的两个马腿却消失了,我们看到的已经是补换上的新雕马腿。

  结绪堂的右侧为崇懿堂,建于民国二年,它是朱瑞言四子的子孙朱春年所建,又叫“十八间”。前厅雕刻与结绪堂明显不同,整体感观富丽堂皇。据说,崇懿堂的建筑风格是从胡庆余堂打样仿制的。马腿雕刻以松鹤为主,造型尤为独特,马腿跨越楼层直到瓦梁,这种造型极为少见。

  说起崇懿堂的建造史,还有一段佳话。朱春年的父亲原是裁缝,一位兰溪商人来永祥找竹纸代购商。当时接待的保正(相当于保长)不感兴趣。落寞的兰溪商人经过朱春年的父亲裁缝铺时,向其讨口水喝,朱春年的母亲热情接待了这位异乡人,兰溪商人看朱家热情好客,提议让其代为收纸。就是这次偶然的机会让朱家从此发迹。到了朱春年掌门,朱家的纸生意已经做得很大。发迹后的朱春年于民国二年开始建造崇懿堂。

  是年大旱,仙溪干涸,朱春年在村溪上流有岩石的溪段,破岩石做墙脚,以此拓宽河道,积蓄溪水。同时免费提供食物,招揽邻近村灾民前来帮工。朱春年破岩潭、拓宽河道的这一举动,既利于蓄水防旱,同时解决了一大批灾民的生计,而他也节省了建筑成本,一举多得,还留下了好名声。后人把朱春年破岩形成的溪潭叫破岩潭,破岩潭就位于崇懿堂的右上边。

  永祥地处永康的丰雨区,特别适合毛竹生长,漫山遍野的毛竹是上天赐予永祥不可多得的景观,更给予永祥取之不尽的财富。浩瀚的竹海孕育了永祥独特的竹文化。

  毛竹生长快,一年可以成林。竹子可以加工竹器、生产纸张,竹笋可以制作成笋干、嫩笋罐头,成为美味佳肴。在那个生产、生活一切资源取之于自然的农耕社会,毛竹全身是宝。毛竹的竹皮——篾青,用以制作竹器,从生活所用的存放物件,到劳动所需的畚箕、扁担、地簟、箩筐等农具,无不取之于毛竹。

  所以,那个年代,永祥的篾匠是很多的,精雕细琢的竹器更是远近闻名。竹子的内囊——篾黄,是用于加工纸张的好材料。

  据相关记载,明代中后期到清初期,是永祥造纸业的第一个发展期,纸铺的建造经验、技术、市场等日臻成熟。到了清中后期和民国期间,永祥造纸业到达了繁荣阶段。那个时候,永祥的造纸业十分发达,销路也很广。宁波一带渔民出海捕鱼之前,都要烧纸钱保平安,纸钱都是从永祥购进的。朱春年经营纸业发迹也就顺理成章了。

  永祥的竹笋以鲜嫩甜美著称。三四月是竹笋收获的季节,或许是永祥山好水好,永祥的竹笋个儿大,肉儿鲜,吃法花样多,这也是永祥毛竹盛名远扬的原因之一。

  “上塘鱼,落山笋”。采集刚破土而出尖尖角的竹笋(习惯叫泥里笋),剥去笋衣,沾泥土处用刀削掉(不洗笋),把笋切成大块大块的,置入铁锅,加放一块“五花肉”和少许盐,盛满水,文火慢炖4个多小时,待笋略显糖色为止。此时,笋香四溢,令人垂涎三尺,肉已经肥而不腻,白切肉加笋,荤素搭配,百吃不厌。从古到今,好吃的食客每每慕名前往,饱食而归。

  除了鲜吃,晒干的竹笋也是永祥很有名气的特产美食。永祥笋干的晒法五花八门,味道各有千秋。主要有三种制作工艺,一是鲜笋剥壳,在大锅里煮熟,挤压掉水分,后切片晒干,永祥人称其为“笋钱”,加猪骨头煮着吃特别鲜美爽口;一是把煮熟的竹笋直接晒干,再回锅,配以盐、茴香、八角等香料,焖烧一两次后晒干,永祥人称其为“笋干”,烧吃时切成丝,适合蒸炒;二是把煮熟的竹笋晒至半干,挂在锅灶的灶口,让其熏烤,直到过年时,取下用水泡胀洗净,制作佳肴,这种叫“火腊笋”。

  永祥的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最为特别的是迎花烛,每年的正月十三,永祥人会穿上各种行头,抬着花烛游街。花烛很高,由底座、烛身、烛顶三部分组成。底座有六个角,各雕有虎头,底部为虎爪,犹似虎爪伏地,造型威严,底座中部两边有两个铁环,用以穿竹抬杆;烛身是一支2~3米高的六边形木雕,六面各雕有图案,为永康状元陈亮骑马游街的喜庆场景;烛顶插着色彩斑斓的六面小旗,烘托陈亮游街的气氛。

  游花烛不仅时间有讲究,参与者的打扮也很有讲究。两人在前面大锣开迎,接着唢呐、锣鼓等乐器引路,后面大汉抬着香案桌,舒、朱、陈、杨、刘等五位德高望重的族姓长者手捧香案随后,接着四位壮年男子抬着花烛,后面尾随着一批不同等级、手持各种兵器的护卫。

  说起游花烛,还与永祥陈姓先辈陈亮的爱国壮举有些关联。故事起源于清鸦片战争,清朝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激起全国人民的义愤。陈亮是南宋时期主张抗金、恢复中原的永康籍状元,正月十三正是宋光宗御送陈亮状元返乡的日子,永祥前辈选择这一天迎花烛,以此借纪念陈亮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抗议软弱无能、卖国求荣的清政府。

  时至今日,永祥始终保持着迎花烛的传统,现存的花烛更是成为象征永祥文化不可多得的一种民俗活动。

  我们所提及的永祥虽是一个村的概念,但其实在市民心中早已是一个相当于乡镇一级区域范围概念。永祥地处城南,离城区很近,群山拱翠,山清水秀,素称“竹海之乡”,生态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是名副其实的城市后花园。

  永祥是如今城里人向往的一块可除喧嚣、可觅乡愁的淳朴净土,是千百年来永祥人民寄予美好向往的栖息地、发祥地,更是如今永祥人民永远的吉祥福地!

  通讯员 应敏 摄


永康日报 西津吟风 00014 2019-12-11 永康日报2019-12-1100006;永康日报2019-12-1100007;永康日报2019-12-1100009;11456096;永康日报2019-12-1100011;永康日报2019-12-1100010 2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