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西津吟风

文章导航

  五凤朝阳上柏石

  □吕红景

  在我市中部,距城区10公里,有个800余人口以陈姓为主的村庄,叫上柏石村。它隶属于象珠镇,离镇政府所在地清渭街村2.5公里,离芝英镇3公里,村民一般都去这两地赶集。这里交通便捷,有多条城乡公交线路途经此地。

  上柏石村没有弯弯的小河,但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池塘;没有街坊老巷,但有个独特的岩塔背。岩塔背形圆如太阳,映照着清澈无比的池塘水,泛着粼粼的波光。与岩塔背遥相呼应的,还有四周低矮秀丽的五座青山。

  把岩塔背比作太阳,是因为上面确实有发光的石头,其建村与取名都与它有关。

  上柏石古时称“白石”,据义乌《谷山陈氏宗谱》和《柏石陈氏宗谱》记载,白石有矶石,立于湖畔(今蓉塘),石头为白色,油光可鉴,夜晚放射光芒,故称白石。北宋后期,陈亮叔祖百七公因避乱迁居桥下大雪源(今马铺山向西的山坳里)。上柏石始祖乃百七公之后宗三公陈克志,元顺帝年间(1333~1368年),他的两个儿子陈伯祥、陈伯禄钟情山水外出游走,见白石山岗突兀,水绕山岗而流,周围五山相随,聚五凤朝阳灵气,展丹凤飞舞姿态,遂说服其带领家族卜居于此,并依祖训带木取名为柏石。

  后有上、下两村,此村在上,故改名为上柏石。到了2019年1月,行政村规模调整,与三井头、张坑村合并复称为柏石村,隶属于象珠镇。下柏石村与上英、上时村合并称为柏川村,隶属于芝英镇。

  无独有偶,远在二三百公里外的杭州市临安区太阳镇太阳村,真真切切有个“五凤朝阳”的美丽传说,由此而衍生出由五只凤凰为道具且具有固定表演形式的著名的民间灯舞——五凤朝阳。古代《于潜地理志》有“太阳居于潜西二十里,其地东有凤凰山,西北有四凤凰,宛若五凤朝阳……”的记载。于潜,古旧县名,西汉置,该记载说的是太阳村地形地貌所拥有的形胜故事。究竟是太阳村,还是上柏石村先有“五凤朝阳”之说一时难以考究。但自建村以来,“五凤朝阳”一直是上柏石的雅称,距今已经有680余年的历史。

  岩塔背是聚集着天地之灵气的,似乎这是大自然专为上柏石陈氏而出的福地。

  上柏石村地处高阜,村依山而建,呈圆形似太阳明月,岩塔背就在村中央,四周山岗逶迤如群星捧月、百鸟朝凤一般,又如五只凤凰朝之拱卫。所谓“背”,其实就是一个小广场,地面是天然的岩塔皮。小广场边有个大会堂,生产队时期村里大事小事都在这里商议,至今村民有事没事都乐意相聚在这里,聊聊五凤朝阳、哮天犬的狗窝肚、小白龙的马口塘、沉香救母的石弄塘等百听不厌的民间故事。村民从四周到岩塔背聚会都要爬小斜坡,走好多“上脚路”。所以,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话“有囡莫许上下柏石,上下踏道(台阶)趔着力”。

  不过,说来也是难以置信,上柏石村的后生无论是家底好的还是一般的,都能娶到相貌姣好、勤劳贤淑的姑娘为妻。就连大地方的姑娘都愿意嫁到这个高低不平的小村来,这不能不说上柏石的好风水是存在的。

  风水从哲学角度来说是存在一定道理的,好风水乃是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是人与自然组合成的正能量场。上柏石是陈亮叔祖百七公后裔集聚名村,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有着“人中之龙,文中之虎”基因的“凤凰”,无疑是“好风水”最主要的成因。

  陈亮(1143~1194年)是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号龙川,原名汝能,曾改名同,龙窟人(今龙山镇桥下村附近),才气豪迈,下笔千言立就。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应礼部试,御笔擢第一,中状元,授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未至任卒,归葬龙窟马铺山,享年52岁。陈亮年少聪颖,博览群书,纵论古今,19岁考古人用兵之迹,著《酌古论》,寻求中兴复国策略。他力主抗金雪耻,向孝宗上《中兴五论》,反对“偏安定命”。他是浙东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上提倡“事功”,曾与朱熹往复辩论,其观点在当时及此后思想界影响重大。他所作诗词感情激越,风格豪放,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见解独到,有《龙川文集》《龙川词》等著作存世。

  陈亮的“事功”学说,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影响都是极大的,特别是陈亮后人,其思想更是根深蒂固。陈亮作为永康唯一状元,“义利双行”“农商并重”“教育为先”等思想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积淀。“陈状元”犹如一面旗帜,无时不在猎猎地昭示他的同宗子孙,打造陈亮文化,践行陈亮思想已经成为上柏石陈氏的村风家传。

  上柏石村至今保留着许多古建筑,祠堂有陈氏宗祠、槐三公祠、礼八公祠;民居有九间头、十一间,顺德堂、寿芝故居等。

  陈氏宗祠是最古老的建筑,村人又称大祠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初为香火堂,后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扩建,占地840平方米,建筑飞檐翘角,雕刻龙凤花草,非常精美。

  礼八公祠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它是上个世纪初建造的,所以又叫新祠堂,工艺上与大、小宗祠相比显得简陋些,但整体布局还是非常合理的。

  槐三公祠又称小祠堂,墙外爬满了结实的青藤,它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由人丁兴旺、财力雄厚的宗族修缮而成,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但牛腿、梁柱、斗拱等一些精美木雕尚完好无缺。九间头、十一间民居坐落在槐三公祠后面,由当时建造槐三公祠多余的材料修造而成,建筑风格颇具特色。

  顺德堂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幢房子,共有16间,经过修缮基本恢复了原貌。在大簟基,有两个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圆形粮仓,作为“大锅饭”时代的遗存,如今也成为了上柏石村一景。

  陈氏大宗祠是上柏石陈氏祭祖的场所,历史上进行过三次大修,最近一次大修是在2014年至2015年。修缮后的陈氏大宗祠粉墙黛瓦,出砖入石,马头墙凌空翘首,门牌楼重檐高耸,尽显江南祠宇的恢弘气势。跨入祠堂门口,只见厅堂张灯结彩,天井长廊环绕,正厅悬挂着“状元”匾额,那闪闪发光的金字是陈氏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是照耀陈氏后人坚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永不消逝的光芒;四周墙上有宣传栏,内容有《历史沿革》《陈姓留迁史》《光荣榜》等。《光荣榜》“红色革命”栏中,有解放战争时期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党工作的陈桓合,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担任营长、西藏剿匪中担任团长、屡建战功的陈龙玉,等等。

  陈氏大宗祠历经几百年,里面的牌匾、陈设、族谱、对联、功德碑等,记录着陈氏家族的荣辱兴衰,见证了上柏石陈氏子民的生息繁衍。旧时,祖上在祠堂内设有家训、家规、家谱,以及三纲五常,为人定制言行规矩,族内凡有族规制定、纠纷调解、奖赏责罚等都在此进行和处理。民国时期,大宗祠内曾开设学堂,设上柏石小学。建国后,办过两年初中,因生源少,班级不多,后合并到了黄岗初中。如今,大宗祠不仅有着联络族人感情,凝聚陈氏精神的作用,还有着“文化礼堂”的功能,起着传播陈氏文化的作用,是村里各种盛典与活动的主要场所。祠堂后厅开办了陈亮讲坛,村民作为学员,常常聘请专家学者进行陈亮文化思想的讲授。

  上柏石村陈氏家族一直秉承陈亮教育为先之理念,崇尚读书蔚然成风,读书致仕从未间断。据家谱记载,祖上有大学士陈大猷,省元陈阡,明清两朝上柏石有太学生8人,邑痒生2人,登仕郎2人,武秀才1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在槐三公祠就办有“蒙馆”(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私塾),后办有学堂。本村的秀才与先生,不仅重视教育自己的子侄,对人家孩子的教育也很用心,宽严相济,奖罚有度,他们常以“教书先生”为荣。在上柏石村,自古以来教书育人的职业受人敬重,重视读书学习的风气代代相传,读书“改变命运”“报效国家”的理念,早早就在孩子们的心里打下烙印。

  上柏石村是远近闻名的“园丁村”“状元村”。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大学生达200余人,占总人口数25%以上,大部分是名牌大学毕业,出现了“5个大学生之家”“4个博士之家”等家庭。据统计,全村有47人从事教育工作,不少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归家乡做一名辛勤的“园丁”,夫妻双方皆为教师的就有好几对,有的子承父业执鞭教坛数十年。如陈寿芝老师继承家业,从16岁开始教书,到80岁还在授业解惑,可谓桃李满天下,以至于闻名县邑。

  改革开放之初,上柏石人把握天时地利,敢为人先,率先走“农商并重”“无工不富”之路。1981年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还把西山山坡地承包给村民,村民们就在西山挑泥覆盖,开垦种上了桔树,当金灿灿的桔子挂满枝头时,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刚刚从计划经济时代走出来的广大农村,当时桔子还是“奢侈品”,也是城市居民眼中的“抢手货”,几年下来,村民的收入大幅度地提高了。1982年,村里就办起了绣花厂,头脑灵活的村民学会了闯码头,当时员工有200余人,解决了大部分村民农闲时的就业问题,又给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

  上柏石村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一步领先,步步为营,村民们把赚到的“第一桶金”作为资本,很快走上了致富路,也为上柏石新农村的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今的上柏石村,环境整洁优美,安定祥和,村民安居乐业,上柏石村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礼堂,2017年荣获金华市四星级文化礼堂。

  陈亮思想博大精深,陈亮文化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挖掘上柏石村的文化内涵,弘扬陈氏文化精髓,有如五凤朝阳,必将更有助于陈氏后人勠力同心,求真务实,共建大美陈亮同宗后裔名村。


永康日报 西津吟风 00014 2019-11-27 永康日报2019-11-2700006;永康日报2019-11-2700008;永康日报2019-11-2700009;11402176;永康日报2019-11-2700010;11402175 2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