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峡源深处人家
□李杰
方玲莉 摄
峡山之中有一溪,自北而南,源远而流长,谓之峡源。峡源既是溪名,也是村名,峡源村位于永康之北,与义乌交界,南距象珠十数里,东北西三面环山,日照时间比山外少几个小时,夏季有时比城区低六七摄氏度,冬天因北向有高山为屏,风弱而不觉太冷。峡源村目前有300多户,千余人口,是一个秀美的山里村庄,有小桥流水、茂林修竹,更有可观人踪文迹。
峡源村聚居者皆姓“李”。《峡源李氏谱志》载:李氏之先系出“理氏”。相传帝少昊的后裔皋陶,是李氏最早的祖先,皋陶后裔官为“大理”,主管司法,经历虞、夏、商三代。当时以官职为姓,古称“理氏”。商朝末年,皋陶子孙理政执法如山,得罪了纣王,因而被满门抄斩。理政的妻子契和氏在家奴的帮助下,带幼子利贞逃难。无以为食,赖以一种长在树上的“木子”充饥保命,生存下来。为念保命之恩,遂取“木”与“子”成一体的“李”,从此改“理”为“李”。由是,李利贞为李氏之始祖。
李利贞落脚于河南汴州一带,子孙世代繁衍。广明元年黄巢兵乱,李氏迁往钱塘。后有景龙公徙永康石塔下,于此繁衍。再后,李华公从石塔下迁徙到峡源,由此李氏一支在此安居乐业。
峡源李氏先人,对这方水土的热爱,从他们营造村庄水口,所尽的心思可见一斑,其中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村口还基本保留着典型的江南村庄水口建制——一条溪流从北向南穿村而过,在村口走了一个很夸张的S形的大弯,李氏宗祠——大祠堂(现在群乐堂位置),就建在小河S形的下半部位。大祠堂是当时村里最宏大的建筑,门厅、正厅、后堂三进。最高的门厅有三层,正厅与门间有明堂,有戏台挨门厅的南面而筑。据谱志记载,它建于400多年前,是村里的总祠。它的东面,有一片树林,分布在溪两岸土丘上,丰茂的树枝掩藏了村庄也铺盖了小溪的河面,树林的东头是村里的五谷神庙,它与树林、祠堂连成一线,成为村庄的外郭。至今村口还有十几株参天古树,树龄或与祠堂相仿。从外面进村,沿水口边的古道缓坡而上,可窥村之一角,至大祠堂前可见村口全貌,再几经回旋方可入村。
大祠堂正门朝北,原有高大照壁,隔溪是村口的水口田,称作“水末田”。在祠堂的左前方有一座据考证有600多年历史、用天然鹅卵石构筑的单孔石拱桥——胡家桥。过桥沿石子路左行近百米,跨过一座“水末桥”即进村,迎面是智常祠堂。水末桥是一座高出路面很多的石拱桥,它高挑的身姿与弯曲的溪水、道路及拱形的胡家桥,构筑成一幅活泼而生动的画面。后来,村里有了手推车,不方便出入,即拆建为与路面相平的石拱桥。现在的公路直插村中,将原来的风水田区块分成两半,路西是运动场,路东盖了不少民居,村口的形状大致还在,只是原有的意境已基本消失,只有几株老树尚在表达先人的营村意识。
除了大祠堂,峡源村还有智常祠堂、小祠堂、中央祠堂、贤常祠堂、仁常祠堂。其中的贤常祠堂雕梁画栋,极尽精彩,是全村最漂亮的一座。不过后来都拆了,只留下一个比较普通的智常祠堂,当时族人的精神家园,差不多都荡然无存了。
村中最有特色的古建筑是“听松别墅”,里面的牛腿、花窗精美细致,可观可赏,且雕构的内容,有很多民间传说故事,寓意吉祥安康。听老人说,当时一个窗户的雕花,都要花费近一百个工时完成,房屋有八个窗,十只牛腿,可见当时屋主人对它倾注了不少心思。“听松别墅”,名字优雅而贴切,在一个山沟里安居,且朝夕松涛为伴,足可窥见主人的难得心态。现在房屋的主人,在天井中养了不少兰蕙,每年的花季,满屋馨香,醉倒不少人;还有一口直径近一米五的防火水缸,水里养了几尾金鱼,悠闲地徜徉在敛满蓝天白云的静水中,平添了几分的宁静与安详。
永康民间山歌有传唱:“有名枇杷树上生,出在永康峡源坑。”早年,峡源出产的枇杷是永康传统水果名品,名声不只传得久,也传得远,曾是贡品,名满八县。《永康地景赋》中曾有“峡源枇杷,俨若金丸铺野”之句,可引发不少遐想。
峡源枇杷品质独具,皮薄肉厚而柔,易剥汁多,味甘如蜜,甜而爽口,开胃消食,产妇、病者食无禁忌。味道相当地道,与现在出产的枇杷相比,有独特的口感,足具“本”味。
峡源坑枇杷有三种:一曰珠黄(俗名罈瓶枇杷),独核,萼片黄色,果形略呈长锤形;二曰白美女,果色粉白带黄,核三四颗,萼片黄,果形椭圆,比前者稍大,浆汁最丰;三曰挂红丝,两核,萼片青色凸出,果色金黄,果皮略带丝丝鲜红色,果形圆而美观。
峡源坑枇杷盛产时可达250吨左右,枇杷成熟时节,大约在农历小满前后,远近亲朋,枇杷商贩云集,随之而来的有馄饨摊、肉麦饼摊、南货摊……商机勃勃,素有“峡源府”之誉。
峡源坑出产枇杷,得利其地理环境十分适合枇杷的生长。枇杷的花季与冻害显著相关,它秋末至隆冬开花,花期长,分三批开放,头花10~11月开;到三花在次年1~2月开放,整个花季,极易受寒受冻而影响挂果。峡源坑是条南北偏西走向的峡谷,北向有高山阻挡北风,沿峡谷有多条东西走向的山沟。枇杷主要就种在这些山谷南坡的山腰,有阳光,寒流袭击时,气温下降幅度相对较小,比较适合栽植枇杷,并且土质特别适合栽培。
只是后来,经历了“以粮为纲”的年代毁林种粮,加上打击投机倒把等阻碍枇杷的销售,以及枇杷树自然老化,再到后来联产承包到户,砍得所剩无几,峡源坑枇杷名存实亡。好在前几年,有远见的村民已进行小范围恢复生产,近两年在市、镇、村的扶持及村民一起努力下,已经有较大规模的复植。相信不用几年,就可以再尝到可口的峡源坑枇杷。
在婺剧中有一句“永康一把剑,松阳一支枪”的戏谚。“永康一把剑”,“剑”指“李宝剑”,他就是从峡源村中闯出来的一位婺剧名角。1878年出生,是著名的婺剧花旦,他的拿手好戏有《僧尼会》《二度梅》《碧桃花》等。他演《僧尼会》中的小尼姑,扮相俊俏妩媚,天真可爱,唱腔声情并茂。李宝剑在表演和唱腔敢于创新突破,他扮演的小尼姑,有一段从滩簧转了徽戏花西皮的唱腔,就是他设计的,当时他感到小尼姑的激奋心情无法用滩簧来表演,就和乐师汪海水商量,以徽入滩。这段表演至今还在采用。李宝剑在《二度梅》中表演“移步坐车”也是极为成功的。他为婺剧徽戏的改革出了大力。
峡源村还有另一位著名的婺剧演员李朝梭,他幼年亡父,母亲久病,家境清贫。11岁经李宝剑推荐,入清渭街应思魁所办新金台科班,拜师夏老三学艺,专习正生。12岁登台演出,嗓音洪亮,吐词清晰,扮相端庄,表演细腻,博观众好评。先后在仲华、宏广、缙东等戏班献演,“朝梭正生”名噪数县。1938年,新新舞台在金华县城义乌会馆演出,特邀朝梭出演,一出《空城计》,赢得观众齐声喝彩。不久,义乌胡鸿福班以重金礼聘拼班演出于金华、衢州一带,红极一时。他舞台生涯长达50多年,扮演《太白醉酒》中的李白、《借东风》中的孔明、《击鼓骂曹》中的祢衡、《法门寺》中的郿邬知县赵廉、《打金枝》中的唐代宗李豫等舞台形象,均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建国后,他主演浙江婺剧实验剧团正生。先后在浙江省首届戏曲会演、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中获奖,浙江省第二届戏曲会演获得演员二等奖。1960年,他当选金华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峡源村的婺剧演员人才辈出,自有其文化土壤,村里过去曾有小(坐)唱班,培养少年婺剧人才,1919年,村里办起了新金台戏班,李朝梭在那时开始登台,戏班何时停止暂无所考。到1952年,再创办峡源剧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停了一段时间,到后来剧团又恢复活动,逢年过节,那些平时只在地里劳动“潜伏”的演员都披挂上阵换上戏装,演出几天几夜,台上见招见式,岩钦公吹唢会偷气,李其祥台上大刀舞起来,把自己都罩在一片光里……全村人看入迷,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村谱有记,除了李宝剑、李朝梭外,还有李珠球、李康有、李廷玉等婺剧艺人在艺界享有名声。至今村里还有一批中年村民身怀这行技艺,或许还有个别继续活跃在一线,且演得出色。如若晚上去峡源,可能还有机会听到一堆人在拉拉唱唱,可说这是余音吧。
峡源村近些年被称为“古桥梁博物馆村”,由于峡源溪穿村而过,自古及今,村民为了方便往来,建了不少的桥,现在桥数量丰富。元代至民国期间造的古桥尚存9座,及一座石蹬步。上世纪由村集体建的石拱桥有3座,近些年由村民自助建造的桥更多。
这些古桥中,最古老的约有600多年历史,桥梁桥体均以石块、石板砌成,构造简洁,形式丰富,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其中有一座较为独特,桥体以木为梁柱,十几块石板盖在木梁上,中间是为防止树木腐败而铺的箬叶,由此组成木梁石板桥。据永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的文物专家介绍,此桥在我市独一无二。
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峡源村隐逸在青山绿水中,村民民风淳朴、勤劳务实而有智慧,依所居的小环境生产的生姜、番薯粉丝等农产品,品质优良,闻名遐迩,很受欢迎。近几年得到媒体及社会热心人士关注的“西瓜男孩”李恩慧,就是村里年轻一代的代表,他的自强自立精神,富有感恩之心的品质,也许是源于滋养他的这一方山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