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经济开发区

文章导航

  借力“互联网+”实现垃圾分类监管全覆盖

  “一联四定”兰街模式迈向2.0版

  垃圾分类,如今已成为大家热议的“新时尚”。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关系着环境保护和民生质量。在经济开发区,有一种垃圾分类叫“一联四定”的兰街模式,这种分类方式改变的不仅是新老兰街人的生活方式,也妥妥地成了开发区其他村有效借鉴的兰街经验。

  近日,记者走进兰街村发现,“一联四定”兰街模式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和完善,有了2.0的升级版,不仅起到了常态化治标治本的良好效果,也让垃圾分类更加精细化。

  □记者 徐敏

  垃圾分类让村庄环境越来越好

  吸引更多外来人员来村里租住

  “早上耽搁了点时间,出门时已经过了7点半,就没来得及把家里的垃圾送到垃圾房,在屋里闷了一天怕有味道,所以一下班就赶紧拿去投放了。”当日18时许,老家在湖南的新兰街人胡女士回到出租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屋内已进行分类的垃圾送到了垃圾房。

  自推行“一联四定”的垃圾分类模式以来,兰街村就按照村民的工作、生活习惯,规定只能在每天5时30分至7时30分,17时30分至19时30分这两个时间区间内到指定的垃圾投放点分类投放垃圾,其余时间不能投放。

  “开展定时定点定类定岗的垃圾分类模式,就相当于在建立‘倒逼’机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兰街村村委会主任李法钱说。开展垃圾分类前,该村就已撤走房前屋后所有公共垃圾桶,要求村民家中的垃圾桶不能出户,垃圾定时处理。他认为,放在家里臭与不臭都只有住的人自己知道,特别是进入夏天后,垃圾放在屋里很容易有异味,如果不及时按规定投放会引来蚊虫苍蝇,自己住着不舒服自然就会倒逼大家去守规矩及时清理。

  对于这样看似“苛刻”的分类投放模式,在兰街村已经生活3年的胡女士表示早已成为习惯。在她看来,更多看到的是垃圾分类之后带给村里环境的变化。而让她感触最深的是,定时投放垃圾后使垃圾清运更及时,村里蚊虫苍蝇少了很多,环境也变得更加干净整洁。正是因为看中兰街的村庄环境好,胡女士还介绍在同一公司上班的老乡也搬到了该村租住。

  自兰街村开展垃圾分类两年多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到该村租住,无形中成了村民通过出租闲置房屋增加收入的“利器”。

  “2017年,租住在村里的外来人员只有300多人,今年毛估估已有500多人租住。在我们村有一条‘铁规’,不论你来自哪里,只要是住在兰街村里的,就是新兰街村人,都一视同仁管理,需要遵守村里的相关规章制度,包括垃圾分类。”兰街村党支部书记李岩敏说,由于每年租住在该村的外来人员都会有变化,因此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培训非常有必要。

  为了让外来人员更好地融入兰街村,该村每年都会召集新兰街村人开展垃圾分类培训,树立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一起助力扮靓共同家园。

  创新升级“人管+技管”模式

  确保垃圾分类监管全覆盖

  事实上,对于兰街村两委来说,这个“一联四定”垃圾分类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管理环节,使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更具科学性、可复制性。

  这不,就在上月,兰街村在原有覆盖全村的35个监控探头基础上,又增加了4个可直接抓拍的监控摄像头。记者采访当日,李岩敏、李法钱以及该村的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金仙桥,就在村文化礼堂调试可抓拍的监控摄像头使用情况。

  据悉,该村通过网格党建工作法组建的一支50人网格员“铁军”,目前依旧按就亲、就近、就便的原则网格到户,按照相应的值班制度分成7个值班小组,参与垃圾分类投放监管值班,成为常态化管理机制。

  “在指定时间段投放垃圾时,有了分拣员的现场指导,网格员的现场监管,大家都会按照相关分类进行投放。但也有少数人抱着偷懒、侥幸的心理,要么不按规定时间投放垃圾,要么就是故意错开时间躲避监管,拿着未分好类的垃圾袋直接丢在投放点门口。”李岩敏表示,垃圾分类,一个都不能少。一旦有人不按规矩进行,就可能会影响全村垃圾分类的成果。

  为此,该村在“人管”的基础上,依托“雪亮工程”开启“技管”模式,在四个投放点分别安装可抓拍的摄像头,一旦有人不按规定投放垃圾就会立即抓拍,直接上传到“管理员”金仙桥的手机。

  “我会及时将照片作为‘证据’,上传到网格员群,按照网格划分的网格员自己认领‘证据’,第一次上门进行口头劝告,强调规矩。如果第二次再犯,则发放书面告知书,第三次则根据已经出台实施的《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由执法部门进行处罚。”金仙桥说,村里每年都会对网格员进行积分考评,如果相关网格员所在的网格区域里有人不按规定投放垃圾,会相应对网格员进行扣分,从而也会影响整个网格小组的成绩。这样一来,也相当于形成一种另一种倒逼管理机制,督促网格员做好宣传监管工作,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金仙桥告诉记者,自从增加“互联网+”抓拍监管手段后,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从最近一个月的垃圾投放情况来看,不守规矩的人大大减少。对于这项监管模式的出现,该村就如同接受了新一轮的“洗礼”,让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一观点更加深入人心,让新老兰街村人实行垃圾分类更加自觉,让更多的人真正实现从“随手扔”到“随手分”的转变。

  以工业固废试点为契机

  探索升级版的“六分法”

  记者了解到,开发区是我市工业经济主战场,不仅工业企业齐聚,商贸物流也很发达。园区每个村都会有从事电商、办企业的经营人员。所以,对于开发区的农村来说,除了需要做好相应的生活垃圾分类,建筑业、工业的垃圾分类也正逐步提上日程。

  兰街村作为开发区“一份子”,虽然不像大坟山沿村、长城村、黄城里村等村繁华,也有一些电商入驻该村。“从严格意义上划分,淘宝电商经营者产生的包装盒、包装袋等都应该列入工业垃圾的范畴。”李岩敏表示,要实现垃圾实现更精细化的分类,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转型升级。

  目前,兰街村村两委正在探讨方案,以开发区作为全市工业固废试点为契机,将村里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和建筑垃圾,探索升级更加精细化的垃圾分类方式,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真正实现减量化。

  兰街村垃圾投放点

  村干部商讨垃圾分类升级版模式

  垃圾投放点的监控现场


永康日报 经济开发区 00006 2019-08-16 永康日报2019-08-1600005;永康日报2019-08-1600007;永康日报2019-08-1600011;永康日报2019-08-1600006;永康日报2019-08-1600008;永康日报2019-08-1600009;永康日报2019-08-1600010;永康日报2019-08-1600012;永康日报2019-08-1600014;永康日报2019-08-1600013;永康日报2019-08-1600019;永康日报2019-08-1600015;永康日报2019-08-1600017;永康日报2019-08-1600016;永康日报2019-08-1600018 2 2019年08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