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枝杏花红十里
□陈为民
杏里,位于永康的中北部,距城区10公里,属象珠镇管辖。现居有农户370多户,村民1000余人,以陈姓为主,另有许、吕二姓,历代和睦相处。
据《杏里陈氏宗谱》载,杏里上祖源自河南颍川,是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后代。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先祖从东阳路西迁居现永康西城街道山下村石牛山,为永康陈氏七大族中的石牛派祖。宋淳熙元年(1174年),陈氏七十四世孙百行九十九燔,迁入杏里,至今已有845年历史。
杏里建村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燔最早迁居地是塘里坑溪下溪沿(旧地名)。有一年春天,下溪沿陈氏家有一只大母鸡走失。月余,在今杏里村大厅后长满荒草的地方,发现了走失的大母鸡,而且已带上了一窝小鸡。母鸡孵出小鸡,乃是发家之兆,若居此地子孙必能兴旺发达。于是,陈氏请来风水先生,选好良辰吉日,从下溪沿迁建大厅后,遂成今日规模。下溪沿准确地址无考,大约是离大厅后一二里的溪边,有村民曾在后泉头田中耕作时发现若干瓦砾。
杏里,是一个因纪念状元陈亮而取名的村。宋绍熙四年(1193年),陈姓后裔陈亮中了状元,永康陈氏皆引以为豪。民间有歌谣为证:“一枝杏花红十里,状元回家马如飞。”次年,陈亮辞世。下溪沿陈氏为纪念陈亮,根据歌谣中“一枝杏花红十里”且结合《路西奇木陈氏世略》中带木取村名的族规,遂将新村定名为杏里。宋嘉泰元年(1201年),县令陈昌年始修《永康县志》,正式把杏里的村名载入志书中。
杏里陈氏始祖陈燔(又名陈承),生三子,布、希、肇,长子布析居椒坑,次子希居杏里,幼子肇析居下柏石。以上村名遵照族规,均带木字。
杏里建村以来,繁衍兴旺,人才辈出。除明代驰七公曾任吴兴知县外,最著名者有两人。
一是清代名医“毛头仙”。据《清溪乡志》和《杏里陈氏宗谱》记载:清代杏里陈氏禄堂有位名医,绰号毛头,从小跟随父亲学医,开方配药,过目不忘,医术高明,人谓之毛头仙。因其无后裔,再加上《杏里陈氏宗谱》在“文革”期间销毁得片羽无存,所以其真实姓名,已无人知晓。所幸他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民间口口相传,被人津津乐道,得以流传至今。如“死人医活”“七个乌梅除病根”“一见知病”等故事,或赞其医术高明,或赏其医德高尚。
“死人医活”讲的是毛头仙医术高超,从棺材里救人的故事。有一次,毛头仙去金华府给府太爷的小姐看病,路过三十里坑,迎面抬来一具棺材,送葬者哭天号地。他侧身让路,忽然见到棺材缝里渗出鲜血,甚感讶异:死人的血怎会如此新鲜呢?莫非是棺材里的人没有真死?于是便赶上前施礼,问清原委,要求开棺让他看看,也许还有救。死者家属开始不让,后半信半疑地开了棺。毛头仙上前伸手替死者把脉,稍后对家属说:“小哥,令嫂命大哟,不知你家积了什么德,她命当不该绝,且能平平安安地给你添个小宝贝哩!”于是,毛头仙在头上的人中和腹下的关元穴位各扎一针,并说过一袋烟工夫,人就会醒过来,再过一个时辰,就可以准备接生了。后来果然应验,这户人家感恩不尽,专门设宴致谢。毛头仙医德高尚,重医轻财。他说,一个人赤身裸体来到人间,穿身衣服进棺材,眼睛一闭,一了百了,金钱不过眼前欢,金山银山有何用?他给人治病,从不多收利市,若遇到贫苦人家不但不收利市,还要倒贴药费。所以行医一辈子,直到客死他乡,家中无积银。
少时,祖父陈文德跟笔者说,毛头仙是我们的上代太公,并指认毛头仙父亲的坟冢与其生父思桂的坟冢相邻。旁边一排十多个小土包都是祖上的坟。毛头仙用过的中药橱柜现尚存放在杏里老宅。此外,还有一本毛头仙的医书《妇婴至宝》传世。笔者曾著《寻访祖上名医毛头仙》一文刊于《方岩》杂志,沾了点祖上的光。
二是“老革命”陈时昌(1890~1975年)。1928年3月,陈时昌经首任中共永康中心县委书记金丁亥介绍入党,与派溪吕村的红军司令吕师堂同为一党小组,担任永康地方红军联络员,曾任中共昇平区区委委员。在担任杏里村农民协会会长时,积极开展“二五”减租减息斗争。1930年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并在狱中领导难友进行绝食斗争。出狱后,长期从事地下党的交通员工作。
杏里作为一个革命老区,陈时昌家是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党和游击队的联络点。李立倚、应飞等许多领导同志常在陈时昌家开会住宿,陈时昌认真做好接待联络工作,长子陈成标负责站岗放哨。同时,在村里发展党组织,陈安禄、陈华荣、陈印杭、陈华富等一批先进青年参加了共产党。解放后,陈时昌曾任区农会主任、县农会副主任。后组织上安排他任县农场场长,陈时昌淡泊名利,以没文化为由,坚辞公职,回乡务农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村里,他带领广大农民劳动致富,组织互助组,走合作化道路,“清溪乡杏里村陈时昌”是1952年春县委选定的三个示范互助组之一。他领导全村群众治理“三百湾”,修筑了800多米的防洪石堤,免受常年洪水之灾。还有,发动群众开荒造田,种植桃梨果园,修建长生桥等,使村民能安居乐业,休养生息。陈时昌的非凡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全村百姓和上级领导的尊敬,先后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县首届党代表、县政协常委等,1952年被评为浙江省级劳动模范。
杏里的山不高,但水很好,素有“杏里十八泉”之谓。记得儿时,大厅边挖一口井,未及三米,井泉水便喷涌而出,施工者多只水桶七上八下也来不及打水,只得匆匆打住不再深挖。井水冬暖夏凉,清澈甘甜,终年不干涸。当年挖井的一幕,深深烙印在脑际。
杏里的古建筑祠厅庙宇不少,有陈氏宗祠、华富公祠、大厅、兴福庙等,单单厅堂之多就有“十八厅”之说。陈氏宗祠是笔者少时读书的小学堂,在这里度过了四年初小时光,是我辈不泯的乡愁。
陈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是一座仿皇宫建筑,为东阳木雕建筑师傅建造。整座宗祠分三进式,两边为厢房,共760多平方米。台门左右前后小步柱下的础藏盘镂刻着荷花图案,台门上面用龙骨椽装饰,造型独特,风格别具。“荷花藏盘”“龙骨椽树”均为皇宫特有的建筑风格。祠堂中厅上有一块“敦伦堂”牌匾,敦伦者,勉励伦常也。训导族人要合人伦,尽本分。祠堂建成后,陈氏宗祠仿皇宫建筑的事传到了县太爷的耳朵里。此乃“欺君犯上”之事,非同小可,县太爷起轿前来查办。途经十里牌碰到去县城访友的象珠籍进士、告老还乡的朝廷官员王楷。王楷得知县太爷的公干,就说:“原来如此,杏里祠堂下官清楚,主管造祠堂的是我的外甥,名为祠堂,实如平房,大人前去,下官不妨陪你一程。”县太爷连忙说:“岂敢劳烦大人,你说的下官岂有不信之理。”即命衙役回府。王楷从县城回来后,途经杏里,即嘱族长在祠堂前筑起一道高墙,把龙骨椽与荷花藏盘掩盖起来。故这一“错版”的明代仿皇宫风格的祠堂因王楷的机智,得以化险为夷,幸存至今。
历经470余年的陈氏宗祠,虽经清代两次大维修,也已外墙破损,门窗破坏,祠堂里面有些柱子腐蚀严重,成了“危房”。好在时逢盛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支书陈华升及村两委一班人,在修建了宽阔的环村公路的同时,把修缮陈氏宗祠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并组织实施。镇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和支持,广大村民积极拥护,出钱出力,共襄盛举。
历时三年多,耗资140万元,古老的祠堂焕然一新,并辟为多功能的文化礼堂。有图文有实物,追根溯源,表彰人杰,俨然又是一个小型的博物馆。祠堂前建了漂亮的“颍川公园”,供村民游览休憩,也成了杏里的一大景观。“思狄公望白云以寄意不忘壶德,忆梁武悲逝水而输诚长系孝心”“耕读传家千古事,孝贤赓续万年兴”“满庭怡景清香永,一路环村好运长”“云物可长读,溪泉且待归”……陈氏宗祠和颍川公园亭廊的立柱上,一副副楹联可谓辞翰俱佳,珠联璧合。这些楹联由陈寒川、胡松植等本邑学者、诗人撰,陈为民、叶成超、楼金辉等三任永康书协主席,以及徐加方、胡红专、章竟成、李杰、胡云卿等书法名家挥毫,可以怡情养德,勉励后昆。
陈亮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他是属于我们永康的,也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他是我们陈氏家族中属于那枝最红的杏花。
陈亮高中状元后,在《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中说:“云汉昭回倬锦章,烂然衣被九天光。已将德雨平分布,更把仁风与奉扬。治道修明当正宁,皇威震叠到遐方。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在《告先圣文》中说:“秦汉以来,世有所谓英雄豪杰者,自矜智力于夫子之外,亦可叹也已。亮等于夫子之书,各知用其力而不能齐也。今天子各命以官,使得以夫子之书从事,浅深中否非他人所能与,俯而拜,仰而祝,敢有不尽其志,以负天子之显休命者,夫子实鉴临之!”他有着远大抱负和经济之怀,虽为一介书生,但是志存高远,他的经世致用的事功学说,以及农商并重、王霸并用、义利双行的哲学思想和治国方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004年10月,“陈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与永康两地举行,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同志给组委会发来贺信,给陈亮以高度评价,贺信中说:“他创立的永康学派,强调务实经世,为‘浙江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陈亮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脊梁,也是我们永康人民和陈氏后代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