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很多人上山“寻宝”
这种叫金蝉花的“小草”有那么好吗
正宗金蝉花并不多,小心吃了“类金蝉花”中毒
□记者 吕晓婷
本报讯 一根毫不起眼的“小草”,你走过可能也不会多看一眼。但懂行的人却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慢慢挖去,惊喜往往在土层以下,蝉蛹一样的外形注定了它的不平凡。
“小草”,有人称之为“金蝉花”。最近一段时间,它成为很多市民的心头好,不少山民带着为了它,穿行在山林间,弯着腰,紧紧盯着地面“寻宝”。不过,这“小草”也成了一部分市民前往医院紧急救治的罪魁祸首。近日,市一医抢救室就接诊了三例“食用金蝉花中毒”的病例。
平民版冬虫夏草
有些人靠它挣了钱
什么是“金蝉花”呢?金蝉花,俗称大虫草,和冬虫夏草一样,也是虫菌复合体,号称“平民版冬虫夏草”。
金蝉花在我国许多古代医学典籍上均有记载,具有镇静、清热、止痛及明显的抗肿瘤效果,但现代医学对它的研究不多,2010年出版的《国家药典》也没有相关记载。
据古代医学典籍介绍,金蝉花的产生是因为蝉的幼虫在羽化前被虫草菌感染、寄生,形成了根是蝉的幼虫体、花是从蝉头部生长出来的菌丝体的奇异形态。蝉的品种有很多,金蝉花一般是由苦竹蝉的幼虫被感染后形成的,而苦竹蝉多生活在竹林里。因此,江浙一带金蝉花较多。
近几年,我市一些村民听说了金蝉花堪比“冬虫夏草”,不仅功效神奇,而且倒卖的话收入不菲,陆续开始上山采挖金蝉花。
市民吕先生上周末特地从永康跑到武义的山上挖金蝉花,才一天就挖了100多只。当记者询问是否拿来卖时,吕先生表示这是自己吃的。当记者再次询问是否清楚金蝉花的功效,吕先生表示:“不清楚,大家都这么吃呢,肯定都没事,没病当补身子吧。”
野外的多是山寨版
有些人吃它中了毒
不知道疗效,就随便吃金蝉花,现实真像吕先生说的那样“没病当补身子”吗?
近段时间,市一医救治了十来个“食用金蝉花中毒”的病人。其中一位女性患者出现了明显的神经性中毒表现,有肢体麻木的症状,在抢救室进行解毒治疗。在医学典籍上记载无毒的金蝉花,为什么有的人吃金蝉花没事,有的人就会中毒?这是所有患者家属都想了解的问题。
市一医急救中心副主任潘君枝说,以下两类因素可能是导致中毒的原因。第一,采摘到的金蝉花可能是“山寨版”。真正的金蝉花数量稀少,金蝉花的形成需要苦竹蝉感染真菌形成。有些蝉花则是其他蝉类感染真菌形成的,医药界称之为“类金蝉花”“类蝉花”、奇异虫草或蜂毒虫草等。
此外,特定的蝉感染特定的菌才有药用。感染源不同,感染的真菌种类不同,可能出现数十种类蝉花。虽然外表上看与苦竹蝉金蝉花无二,但是食用后极有可能引发中毒。当然也存在部分人群对蝉蛹所含的特异性蛋白过敏,服用金蝉花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所以,野外采挖到的金蝉花是不能随便吃的,不是一个知了壳上面长着一株草,就是金蝉花,普通民众辨别不了真伪。
第二,金蝉花“坏了”。金蝉花生长在潮湿的南方,雨水多。野生的金蝉花没有人为控制采摘时间,如果长成后没有及时摘走,继续吸收水分,容易腐烂霉变,食用后可能导致中毒。如果真想用蝉花煲汤,可以喝汤,但不能吃汤渣,因为汤渣有蝉花的蝉体,蝉体神经毒素在汤中释放较少,且容易在高温环境下破坏,而蝉体残留毒素较多,易造成人体中毒,致出现过敏、手脚麻痹、头晕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这可能是喝蝉花汤较少中毒而吃汤渣较易中毒的原因。
专家建议
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以前金蝉花没有进入大众的视野,最近随着一系列新闻,门诊中有不少患者来咨询金蝉花。”潘君枝提醒市民,金蝉花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虽然金蝉花医书中记载无毒,与大众熟知的冬虫夏草有类似的功效,但服用金蝉花一定要持谨慎的态度。自行上山挖掘金蝉花煎服,不仅在药品辨识上存在风险,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服用金蝉花。金蝉花对于体虚、肺肾功能不佳的患者有一定的滋补作用,但与冬虫夏草不同,金蝉花性凉,寒性体质的市民服用后,很可能出现腹泻等症状。
此外,市民购买金蝉花时不仅要在正规渠道购入药品,而且要通过中医师准确辨证后,指导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