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山仰止 丰碑不朽
——永报小记者学习胡公文化传承胡公精神
提起永康的历史名人,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胡公。近日,永报小记者团组织了一场题为“弘扬胡公文化,传播胡公精神”的讲座。活动邀请到了市胡公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公书院院长、《胡公文化》杂志社社长胡联章,他作为主讲人给小记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文化课。
传承胡公精神
做新时代好少年
近日,在总部中心金贸大厦3楼,永报小记者团组织了一场胡公文化讲座。胡公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公书院院长胡联章给小记者介绍了胡公的生平事迹,讲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含义。
胡公,姓胡名则,字子正,胡库村人。因为他出生在厕所,所以他爷爷给他取名胡厕。后来他参加殿试时,皇帝去掉厕字外边的“厂”,赐名为则。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中进士,此后在他长达40年的为官生涯中,一生清廉,勤政爱民,克己为公。因此,在胡则去世之后,百姓为他立庙祭祀,敬若神灵。
胡联章还给小记者讲述一个故事。有一次,一批外国商人来北宋经商,可是在海上遭遇台风,船破货毁。他们找到官府恳求借款,遭到拒绝。恰好胡则在当地视察,外商向他求援。思虑再三,胡则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借。有官员提醒他,外国商人漂洋过海,行踪无定,万一不能如期收回借款,皇上追究起来,可是大罪。然而胡则想得更多的是国家利益,不能因小失大,损害海外贸易的发展。外国商人利用这笔款项修好了船只,又买了很多丝绸、瓷器、茶叶,运回国内销售,大大的赚了一笔。几个月后,他们再次来到中国,给官府送去了10倍于贷款的财物。宋真宗知道后,嘉奖了胡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举动。
胡公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永康人。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我们要向胡公学习,为祖国的未来奋发努力。
永报小记者 梅宸宇
胡公文化讲座现场。
胡公,永康人的骄傲
“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休,百年之为兮千载后”,这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赞扬胡则的一段话。近日,永报小记者团专门组织了一场胡公文化讲座。
胡则,原名胡厕,出生于胡库村的一个贫苦家。北宋太宗端拱二年考上进士,先后出知浔州、睦州、温州、信州、福州、杭州、陈州。
胡则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做了很多不平凡的事;胡则不是神,但在百姓心中他是一个神。
有一次,官兵押着19个犯人来请胡则定罪。经过一番艰苦调查,胡则发现其中9个人是无辜的,避免了一场冤假错案。
还有一次,一艘外国商人的船只在琼海搁浅,外国商人向琼州府求助。胡则认为,与外商开展贸易有利于国家,决定帮助他们。但有许多人反对此事,胡则就自己做担保,借给他们300万银钱。外商高兴极了,答应一年后10倍奉还。果然,这批外商一年后携3000万银钱来到中国,报胡则之恩。
公元1039年,胡则病逝于杭州。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胡则一生干了许多好事,是我们永康人的骄傲。
永报小记者 张政杰
聆听历史之声
近日,在总部中心金贸大厦三楼,胡公书院的院长胡联章给小记者们讲述了胡公的故事。
胡公,姓胡名则,出生在古山镇胡库村,是永康第一个考上进士的,曾担任过礼部侍郎、工部侍郎和兵部侍郎。
有一次,胡公为了破案,冒着患上瘟疫的风险,翻山越岭来到案发地。经过实地调查,胡公发现19名罪犯中有9人犯的是轻罪,不应被砍头,就想方设法挽救了这些人的性命。还有一次,江淮大旱,饿死者众,胡公上书求免江南各地身丁钱,百姓都感激不尽。
最后,胡公书院的工作人员请了10名小记者上台提问,胡联章都耐心一一解答。 永报小记者 应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