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7天红色旅途,横跨15个省138个县……
重走长征路 追寻血与火的历史
“
我们常说要记住长征精神,那么,什么是长征精神呢?”1日晚,我市水务系统在会议中心举办了“庆‘七一’、忆长征、强‘四力’”报告会。报告会邀请到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市摄影家协会“重走红军路”纪实摄影采风团成员徐金星,他用镜头、文字和亲身经历,为党员干部展示了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5月16日,市摄影家协会9人开展了“重走红军路 摄影万里行”活动。这场旅途历时17天,横跨15个省、138个县,行进8000公里,摄影作品万幅,文字作品数万字,并刊登在《钱江晚报》,人民交通网等,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记者 高婷婷
从浙江出发
他们一路见证革命老区蝶变
出发首日,采风团一员、浙江省社会文化研究院院长应忠良在他的《长征新旅日记》中这样形容这场旅程:“……既是朝圣般的追寻发现之行,更是向革命前辈与老区人民的致敬之旅。”行进途中,他将每日见闻和开拓进度实时更新在公众号上,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许多读者的“追更”。
纪实摄影采风团由应忠良、应尚德、楼振良、胡克莉、徐健儿、侯刚、吕杜桦、陈天水、徐金星组成,自浙中向浙西南一路出发,沿着长征路线前进,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沿线的风土人情和城乡新貌。“长征新旅”的首站来到江西瑞金。瑞金是著名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之一。据相关资料统计,共和国400多名将领曾在瑞金战斗过,瑞金也在人力、物力方面为苏维埃政权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光荣的苏区历史为瑞金留下了众多独特的革命旧址和精神遗产。采风团一行人瞻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沙洲坝及叶坪等景区,为当地红色文化遗存打动,更为老百姓的热情深深感染。“当地人聊起革命老区的历史与今朝,无不满脸自豪和满足。”应忠良感慨,每到访一个革命老区,都能感受到当地对革命历史的敬畏。昔日峥嵘过往化为如今的精神标杆,指引一代代人的成长。
徐金星至今仍不能忘记,他们前往湖南省汝城县时,目之所及,道路旁是一排排太阳能路灯,以往土木结构的屋子已被小洋楼取代,水泥路四通八达,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人们生活富足而安定。难以想象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饱受战争煎熬的贫困山村。
眼见昔日的革命老区,蝶变成为如今的“天然氧吧”。徐金星感慨丛生:红军长征的初心是什么?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现在,革命老区焕新颜,人民满足安乐,这不正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好佐证吗?
在江西瑞金沙洲坝红井合影
纪实摄影采风团在湖南汝城纪念碑采访
在革命老区 他们重温军民共情轶事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红军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战斗之惨烈、环境之恶劣,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极其罕见。在漫长征途中,红军经历大小战斗600余次,跨越河流超百条,翻越高山40多座,走过茫茫沼泽……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慷慨淋漓的著名战役,留下了数不清的美谈佳话,在踏足追寻长征的新旅上,采风团九人零距离感受了这一传奇壮举。
强渡大渡河、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徐金星一行人重走了长征史上几个赫赫有名的战役发生地,在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里,更是寻觅到了不少发生在长征时期的民间轶事。这些故事之于整个中国革命史来说微不足道,但却是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血浓于水的见证。
5月18日,一行人来到万田乡麻地村,村民钟同福在毛主席长征第一夜住的地方,对他们讲述了自己的爷爷钟国海倾家荡产救红军的故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突围长征,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对苏区进行残酷清剿。国民党保安团在后山抓到了两名受伤的红军,准备将他们捆到云石山区公所领赏。为了保下两名红军,钟国海变卖了家中的几亩田、一头牛、一头母猪、以及许多粮食,典当了两块山地,又把准备过年的猪给杀了,凑齐了100银圆,赎出了红军。
为掩人耳目,钟国海夫妇按照当地风俗,举行了简单的仪式,收这两名红军为干儿子。等红军的伤势痊愈后,钟国海联系上当地的游击队,帮助他们回归队伍。
在浩瀚的长征军旅中,像钟国海夫妇倾囊相助这样的侠义事迹数不胜数。80多年前的官亨村,也有一位叫胡四德的村民主动为红军筹粮物资,红军转移后,他将红军打的欠条藏在灶台里,直到62年后才被人发现。
汝城县沙洲村同样流传着“半条被子”的美谈——三位女红军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离去时,将自己的被子剪下一半送给徐解秀,传为佳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说:“一部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的历史。老人(徐解秀)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一字一句,振聋发聩。
徐金星一行人一路走访,一路感慨,从“一张跨越半个世纪的借条”到“半条被子”,可以窥见60多年前红军与百姓患难与共的深厚情谊。长征苦不苦?自然是苦的。纵有山高水长,风雪满襟,但因这份鱼水情深,革命胜利的种子便悄然在其间深种。
旅途未尽 他们为英魂修墓 砺时代前行
官亨村曾经是中央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的战斗现场。红三十四师经过三天三夜的血战,终于掩护红军机关、后勤部队的骡马辎重过境,也因此付出了惨痛代价——2000余名红军战士倒在了延寿河畔。
晚风习习,残阳如血,那段早已远去的血与火的历史,真实地展现在眼前;那股模糊的壮烈情怀,在身体里澎湃激荡,教人眼眶发热;那些静静躺在岁月中尘封的细节,顿时跳跃起来,鲜活起来,仿佛触手可及。
采风团来到官亨村外数百米处,看到一座用泥土垒成的椭圆形坟墓,上面刻着“红军墓”三个字。昔日英雄埋骨处,如今荆棘丛生,显得十分落寞。
“我们意识到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为这一段逐渐模糊的历史做些什么。”由徐金星牵头,应忠良、应尚德各筹2万元和1万元,其余人捐2000元,共筹资4.4万元,为牺牲将士重新修墓。徐金星亲手设计了1.9米高,直径3.412米的墓碑,以此纪念这场发生在1934年12月的战役。
“9月份,我们还要回到官亨村,举办揭碑仪式。”徐金星告诉记者,他们还订购了一批柏树、樟树,预备亲手栽种在新英雄墓边,尽自己绵薄之力,致敬这群可歌可泣的革命烈士,也为这一场长征新旅画下圆满的句号。
后记
行走在新长征的路上
临走前,徐金星对记者说:“17天的过程虽然走完了,但我们仍然走在长征的路上。”
一番话,让人心头热血澎湃。正如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离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勉励群众时说的:“现在是新的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 新的征程,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群摄影、文学爱好者用车辙丈量红军足迹,重温长征精神,他们的事迹也勉励着每一个永康人走好新的长征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