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三界之地 金坑下位
□周跃忠
金坑下位,位于永康市北部山区,东与东阳、北与义乌接壤,是永康、东阳、义乌三县(市)的分界处。它隶属唐先镇,由金坑、下位、里岭脚、周坑等四个自然村组成,总户数800多,2000多人口,村办公地址设在金坑。
一
金坑人姓金,刘金同宗同源。据《金川金氏宗谱》记载,先祖刘辉,乃汉高祖刘邦后裔,因聪慧有德,被刘秀封为“义阳王”,号“乌伤郡王”。传至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廿六世孙刘圻为越州刺史。因当时钱武肃王讳鏐,与劉同音,为避讳,遂去卯去刀而留金,以示本姓不改。又过四代,大宋一统,因不必避讳,故将民籍子孙复姓为刘,而军籍子孙则仍为金姓。故刘金家谱上皆有“刘金无二姓”“刘金不通婚”“刘金是一家”的记载。
金坑的始祖是金忠,是金圻堂兄弟金埙的第十二代世孙。金忠于600年前从义乌迁居永康十八都金川(金坑早期名称)。
为了寻找发祥地,金忠从牛背龙一直爬山越岭到止岭头。只见眼前群山环抱,古木参天,有山有水,是理想的栖居地。不过,他还有一个尊崇姓氏的情结,意欲选择一处“人”字形的山坑定居,因“金”字的上面是个“人”字,也是“天”字下半个,以示天、地、人合一。因此,他从止岭头顺溪流往下走,走到现在叫“大仙家”的地方,看到这里沟宽、土肥、暖阳,地貌不错,又是“人”字形地貌,于是就此定居了下来。“大仙家”成为金坑最早祖居地。
“大仙家”还真是风水宝地。远的不说,单说上个世纪上半叶,永康两个名头赫赫的人物金丁亥(1891~1950年)、金坑标(金正标,1910~1951年)就出生在这“人”字撇上,他们的故事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当然,前者多以赞誉,后者则功过是非不一。
金丁亥,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1月任中共永康县委委员。4月中旬,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会议,决定暂时取消中共浙江省委,成立6个中心县委,直属中央。8月20日,中共永康中心县委成立,金丁亥任书记,下辖永康、东阳、缙云、义乌、武义、宣平6个县委。10月,在中央巡视员卓兰芳的主持下,中共永康中心县委改选,应焕贤任书记,金丁亥改任常委。他任第一届中共永康中心县委书记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但金丁亥的名字连同那段特殊的岁月载入了中共中央党史。
1930年7月,金丁亥参与红十三军第三团的组建工作,为红三团训练部负责人。9月5日,红三团攻打壶镇失败,金丁亥潜回金坑老家,与义乌鱼曹头朱金则联络红三团和工农军的余部60余人,活动在金坑下位和义乌的鱼曹头、东田一带山区,试图建立永义边区革命根据地。金丁亥革命的阵营与金坑标反革命的阵营就这样对垒上了。
据说,1929年冬天,金坑、下位、东阳林村一夜之间就有一批土豪劣绅被红军镇压。红军的这一次行动,给土豪劣绅以沉重的打击,也给金坑标称霸一方创造了机会,他有足够的理由挑头建立联合村自卫组织保卫团,筹资购买枪支弹药。金丁亥和朱金则在金坑下位一带的游击活动,让他的保卫团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他多次勾结国民党永康县保安队前来清剿。无奈金坑下位山高林密,反而中了红军游击队的埋伏,保安队与保卫团被打得晕头转向,只好缩回。
金坑标心有不甘,亲自带领保卫团把金丁亥的家洗劫一空,烧毁了房屋,还把金丁亥一个年仅4岁的儿子投入井中,活活淹死。金丁亥另一个13岁的儿子被一名僧人救走,妻子则带着2岁的小儿子逃奔他乡,求乞度日。金坑标还扬言,要把金丁亥满门抄斩,全家从金氏宗谱中革除名字。
此后,金丁亥被国民党当局以300块大洋赏格通缉。红军游击队不得不化整为零,分散隐蔽。金丁亥赴江西寻找红军未果,滞留浙闽边区数载,靠修电筒、补阳伞、补雨鞋为生。1946年春,他返回永康,找到了党组织,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48年春,任路南地区党组织与中共浙东临委的政治交通员。永康解放后,任永康县救济院院长。1950年9月逝世。
金坑标与共产党的仇恨,看似是简单的弑父杀兄家仇,实质上是地主恶霸与劳苦大众、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之间的阶级矛盾。金坑标不识几个字,外号“白眼蕲蛇”。因其残忍与顽固,1949年国民党溃败之时,封其为“青年反共救国军浙东戡卫总队”第三支队长。金坑标利用熟悉的地形,与剿匪部队周旋,继续与人民为敌。后看大势已去,“左膀右臂”尽失,众叛亲离。1951年4月23日夜,他开枪自毙于家中。
其实,金坑标有着强烈的保境安民思想,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这种思想已经上升为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当国家遭遇外敌入侵、民族危亡、家园被毁之时,金坑标血性过人,忠勇奋发。他组织自卫队,多次主动出击、抗击日寇,彰显了中华民族正义之魂。抗战胜利后,永康知名人士和社会贤达曾联名为金坑标请功,通过县政府逐级上报核准。1946年5月29日,中华民国内政部依据《褒扬抗战忠烈条例》,给予金坑标“部令褒扬”。
至今,金坑标的三层楼的老宅还在,宅旁去义乌佛堂的古道依旧,不过石阶上多了一些苔藓。古道旁边的涧水淙淙,仿佛在不停歇地诉说着老宅与古道上曾经发生的往事。
金坑不仅人文历史厚重,自然景观也相当丰富。
在西南方向道路右边,有一株主干高30多米、直径2米多的古银杏,被誉为“金坑奇观”。此“奇”有三:一是年代比金坑建村时间要早。据《金氏宗谱》记载,金坑建村历史600多年,而此树的树龄已经有800多年,最早的《金氏宗谱》就有它的图谱;二是树形独特,“雌雄同株”。从根部往上约2米处分生两棵,一大一小,滚圆笔直。可惜一株在40年前因失管已枯死,只在连体部位留下一截;三是果实非同一般。果圆形,有两条或三条棱,吃起来特别香。果实长出的树苗,也是“雌雄同株”,正所谓其母生其子。另外,金坑山上还种有大片的甜柿。每到10月,甜柿压满枝头,色泽金黄,自成一景,引人前来观赏采摘。
二
弯弯曲曲的溪涧汇集群山沟壑的细流,从周坑流向金坑,约里许,过里岭脚,再里许,就到了下位。
在下位村口,路左边竖着一块“浙江省陆地中心点”的指示牌。此去左侧泥土路约4公里,可见坐落在永康义乌交界处的,由一个四方基座和一根圆形石柱组成的石碑,上书“浙江省陆地中心点”。
小溪呈“S”形穿过下位地界。进入下位村中,有一块很大的水泥晒场就在上半个“S”形溪流的环抱处。晒场北面,有村集体楼房,在走廊上抬头往东南方向山上看,只见竹海翻卷,近处山顶,有石状如牛,当地人美称仙牛、石佛,这是他们引以为豪的景致。
相传,有个财主家中养有一头黄牯牛,黄牯牛一直与放牛娃相依为伴。后来牛老了,耕不了田,狠心的财主就要把它给宰了。此时,老牛直掉眼泪,站在一旁的放牛娃不忍心,乞求财主放过老牛。财主见状,破口大骂,还要动手打放牛娃。正在此时,天公突然乌云密布,白昼如夜,一个响雷从天上劈了下来,大雨倾盆而至。等到天渐亮,雨渐停,人们发现财主家的老黄牯变成了石牛山上的仙牛,那个好心的放牛娃变成了石佛,狠心的财主则变成一堆牛粪。仔细看去,石佛在前,仙牛昂首居中,一堆牛粪就在仙牛屁股下。其景惟妙惟肖,观者无不拍手称奇。
稍远处的纱帽头山则是永康母亲河华溪的发源地。站在源头之地,无不让人心生感念哺育之恩。纱帽头,形似纱帽,故名。海拔732米,站在山顶,永康城区、芝英、清渭街等地尽收眼底。2009年,市政府立碑勒石,有“华溪之源”石碑立此。白云深处,涓涓之水汇成华溪。华溪,碧水长流,从古到今润泽永康大地。
下位村庄的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小溪把村落划成三大块,就像三只停靠在大山谷底的船。相传很早以前,有仙人路过此地,发现这是一块神奇的宝地,就对村民说:“待这三块船形的土地上造满房子,就像装满货物的船,会远航离去,村民会迁徙,村庄会随水流失。”村民听后,对仙人说:“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象独特,怎舍得离开?”于是盛情招待仙人,讨教长驻妙计。仙人动容,就让村民在“船头”种上树,长大后就是船的“定船杆”。
如今,这里长着许多参天古木,有香枫、榉树、红豆杉。据说红豆杉是“公婆对”,已经有430余年的树龄。这是下位的水口树,也是“定船杆”。仙人随手抓起一把黄土,撒向村北,忽然间冒出一座狮子形状的小山——岭头山,挡住了三只小船。从此,下位村民安居乐业,繁衍兴旺。
也许是受仙人点拨所致,下位村民在村头筑起了几米高的拦水坝,清幽幽的水面上还建起了可以避雨遮阳的拱桥。明成化年间的“蒋氏宗祠”也建在村头,两个500多年的“门当”朝着村庄,象征吉祥、祈福、辟邪。听流水淙淙,观深潭鱼跃,嗅草木花香,加上古祠新宅,黛瓦炊烟,鸡鸣犬吠,自有一派山村韵味。
下位到东阳林村约有1公里水泥路,中间位置有公路桥梁,刚好是永康与东阳、义乌的分界地。桥头有块奇妙的圆锥形塔石,光秃秃地矗立在溪流左边。塔石直径约有五六米,高三四米,呈黑褐色,石面如削,有棱有角。周围地面用水泥石子铺设,塔尖竖有一块三个面用黑色花岗岩粘贴的石碑,分别刻有“永康”“东阳”“义乌”大字,当地人称为“三界石”。传说,古时三县的县太爷定县界在此互相谦让,这时天上忽然飞来一巨石,落在三人中间。县太爷抬头仰望,只见托塔天王李靖站在云端,说:“这是我手中黄金玲珑宝塔的塔顶落在地上,你们就以此定县界吧!”三县太爷都认为这是天意,谁也不敢违,这石头也就成了三县的界石。此后,三县人杰地灵,百姓安康。三界石的奇妙之处还在于它往南去永康城区、往东北去东阳城区、往西北去义乌城区,刚好都是70华里路程。
公路桥下方有一石板古桥,长约一丈,由三块狭小的条石铺成。上边桥石侧面,刻有“达三桥”三字,意在此桥可通达永康、东阳和义乌三地。题头可见“嘉庆”二字,证明这桥约有200年的历史。
三
金坑下位,曾经非常闭塞落后,四面环山,进出需要翻山越岭。1983年,太平岭隧道打通,修建了4.5米宽的公路可直通山外,改变了祖祖辈辈肩挑背扛的生活;本世纪初,太平岭公路进行了加宽、加护栏,并改造成了水泥路。金坑下位周边的那些山路古道早已经淹没在大山的丛林中。金坑下位人在艰难困苦的生产生活中勤劳勇敢,不屈不挠,为改变生存现状勤耕苦读,制家训,立家规,忠厚传家,创造积累了大量丰富而有哲理,又蕴含真善美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
畚箕、扫帚是金坑下位世代相传的特产。有歌谣为证:“满山翠竹绿茫茫,万叶枝条宝中藏。一把扫帚扫三县,山方物产通四方。”“五指岩前生姜奇,金坑下位出畚箕。”金坑下位地少人多,在那物质匮乏且交通不便的年代,勤劳的金坑下位人只能靠山吃山,利用山中盛产的毛竹,日缚扫帚,夜做畚箕,早出晚归,四面赶集,使得金坑下位的扫帚、畚箕在永康、东阳、义乌一带小有名气。这一把把普通的扫帚和一只只普通的畚箕,闪耀着金坑下位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光芒。
金坑下位人正是靠着一双双巧手,养活了家人,送儿女到城里求学。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有80多人,博士生、硕士生比例相当高,处级以上干部也不少。
时至今日,随着谋生方式越来越多,大多数金坑下位人渐渐地不再缚扫帚、做畚箕了。有时看到晒场上晒满竹桠等,也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缚一些扫帚卖给上门收购的贩子,或者编一些畚箕送给亲戚朋友。原来那些编制竹器的能工巧匠也在慢慢消失。金坑祠堂专门开辟了一处以竹为主题的展览馆,馆内摆设的鱼篓、虾扒、盐筛、油篓、烤火笼、凉笼、饭篮等等,都已经成了那个年代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