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散文)
□朱有抗
最近读到一篇微博:“茶与佛家的缘分是由来已久的。一片茶,遇水舍身,成全了水,也成全了自己……”这愈发增添了我再游武夷山的冲动,弥补去年的遗憾。
去年10月28日,我与友人游武夷时,曾遇见金川老乡、“岩粹大红袍名品店”的店主阮艳璀。艳璀热情好客,诚邀到她的茶叶店品茗,说起岩茶的美丽传说,春茶开采时节的盛况。因为时至深秋,早已过了春茶采摘季节,相约来年有机会再看看。
今年5月3日,我们一行再次踏进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阮艳璀自然当起了我们的导游,她的儿子龚鹏成了义务司机。当天上午10时半,一下武夷高铁站,就坐上了小龚的车,从高铁站到景区有30多公里,刚修好的快速通道宽敞通畅,转眼就到了岩粹茶业生产车间。
在制茶车间,员工们正在紧张忙碌着,杀青、揉捻,烘干机不停地转动。
小龚介绍说,岩茶制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制毛茶,要经过晒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等5道工序,大约需要14个小时;第二阶段是精制,从拣剔、炭焙最后到装箱。岩茶从晒青到出成品,八道工序下来需3个月,是所有6大茶类中工艺最复杂的一种。
中午12时,小龚带着我们来到他们的家。艳璀亲自下厨,准备好了丰盛的午餐。我们也不客气三下五除二地填满了肚子,随后便开始了景区游。
从景区西门入口后沿着“马头岩”坑一直往里走,一路见到成群结队的采茶女。“目前正是采摘制作岩茶季节。岩茶每年只生产一次,从4月20日开始,大约半个月时间。”艳璀介绍说,中等以上品质的青叶每斤收购价在100元左右,好的要800元出头。10斤青叶只能制成1斤干茶,你说岩茶价格能不高么?
“武夷岩茶的品质完全取决于环境与土质。”小龚说起岩茶如数家珍,对岩茶的了解不亚于母亲。他边开车边介绍,时而还停下车让我们拍照。
岩茶贵在“岩”,所谓“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沙粒、下者生黄泥”。武夷岩茶产区分三个区:正岩(景区72平方公里内,也是岩茶的核心产区,分布在三坑二涧)、半岩(景区西北方向的区域)、外山(武夷、星村、兴田三镇)。我们所走的“马岩头”也就是武夷山核心区其中的一个坑,茶叶品质属中上等。
一直以为,茶叶长在越高越好,其实不然。品质最好的岩茶是生长在山沟底里的,因为它的土质以风化岩为基础,水更厚更甜,香味内敛厚重。
走走停停大约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坐落在天心岩下的天心永乐禅寺。这座始建于唐贞元年间的佛教名刹深藏于武夷山中,显得格外安谧幽静。来到大殿门口,抬头便见江泽民题写的匾额“天心永乐禅寺”。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大红袍”遂为万茶之尊,名扬天下。
禅寺左下方矗立着赵朴初先生题词的石碑:“万语与千言,不外喫茶去。”我们正在碑前凝视辨认时,忽听有人搭讪:“喫”就是“吃”,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
禅茶一味,僧人皆是师。
见缝插绿,庭前小院到处可见茶的影子。艳璀介绍说,禅寺拥有自己的茶园与制茶厂,还有品牌“天心禅茶”。禅茶制作工坊前的广场上几位禅寺的僧人与志工正在翻晒茶青。广场左侧下方就是茶园,十几天前这里刚举办过“天心永乐禅寺春茶开采祈福大典”。可惜,我们又迟来了一步。
夕阳西下,我们离开永乐禅寺返程。在坑底停车场,只见一拨又一拨采茶姑、挑担夫提篓走下山来,汇集在马头岩山脚下,将手工采摘的青叶装车运往制茶厂,现场气氛十分热闹。小龚介绍说,目前武夷山大小制茶厂及工坊3000多家、年产量达12万斤左右,销售额达十几亿元,茶叶与旅游一起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目前正是一年中最忙碌的半个月,大小制茶厂白天组织人员采茶收茶,晚上加班加点制茶。
下了山来到“岩粹大红袍名品店”。阮艳璀亲自执壶,请大家品尝“大红袍”。瓷碗替代茶杯,并且用冷茶搅拌成温汤。只听说过大碗喝酒,头一次看见大碗喝茶的。艳璀笑笑说,那是她排毒的小窍门,一般在下午喝。
我恍悟:原来喝茶的形式没有定数,对茶的需求也是各取所需。但茶的灵性、茶的本质并不随各人的喜好而改变。此时此刻,想起林清玄的散文《一片茶叶》:“我们喝茶的人,从来不会去分辨每一片茶叶,常常忘记一壶茶是由一片一片的茶叶所组成的。在一壶茶里,每一片茶叶都不重要,因为少了一片,仍然是一壶茶。但是,每一片茶叶也都非常的重要,因为每一滴水的芬芳,都有每一片茶叶的本质。”
布施不就是这样吗?布施,犹如一片茶到一大壶茶里,少了我这一片,看似不影响茶的味道;其实不然,丢进我这一片,整壶茶就有了我的芳香。虽然我施的很小,也会充满每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