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里的旧时光
75岁老人坚守竹编工艺
□记者 吕鹏
说起圆鼓鼓的启笼、凉笼、栲栳,也许年轻一代会一脸茫然,但它们绝对是老一辈最常用的日用品,也是嫁女不可或缺的囡品。按照我市的风俗,在婚嫁时,娘家总会准备几个栲栳,装满糖果与花生,与乡里乡亲共享喜气;过年时,大伙则是拎着凉笼,装着大碗黄花菜炖肉、小麦饼,走亲访友。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作为盛物用的凉笼、栲栳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我市本土的竹编手艺者也越来越少。但在象珠镇雅吕村,有一位老人依然坚守在竹编路上,依靠自己几十年娴熟的技艺,别出心裁地将“囍”“福禄满堂”等各种字样编织到凉笼、栲栳上,让传统凉笼、栲栳绽放出新的光彩。他就是75岁的吕成献。
来到吕成献的家,一眼就能看见屋内的地上“躺”着几株新鲜的竹子,而他正在屋外专心致志地编织薄如纸片的竹编物品。一张长桌、一块压板、一张竹椅、几束竹丝,这差不多就是吕成献全部的工具和材料。
“竹编以竹子为材料,从锯成竹节,剖成篾片,到编织成竹器,要经过好几道工序。要先将竹子劈成薄片或细条,再用薄片或细条巧妙穿错、交织构架,编制成凉笼或者栲栳。”说起竹编的编织工序,吕成献可谓是如数家珍。他15岁即成为竹器厂学徒,在将近60年的光阴里始终与竹编为伴,几乎走遍了我市各镇街区以及武义、东阳等周边县市。由于制作手艺过硬,且认真细致,所编织的竹编用品,型美古典、精巧漂亮、方圆周正,受到不少人的青睐。
在吕成献的屋外,一杆竹架上挂着不少编制完成的凉笼,一旁的竹椅上,叠放着几张编有“福禄满堂”“雨晴”“吕思”字样的栲栳。吕成献向记者介绍:“一只凉笼需要编织两天,而一个栲栳需要编织四天,这些有字样的栲栳都是已经被提前预定好的。”
其中一个编有“抒怿”的栲栳,是在去年10月,被在象珠镇政府工作的成伟华预定的。“这是我给18岁女儿预定的,为她将来出嫁做准备。”成伟华说,她自己在镇里工作,又是在农村长大,有比较深的乡土情怀,对这些旧物件颇为喜欢。“记得在我出嫁时,母亲就在家中备有几个栲栳,我想将这种习俗延续下去。”
只是这种古老而精美的民间手工艺,在各种塑料制品的替代下,已越来越难见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塑料制品出现,加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手工生产的竹制品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吕成献说,现在做竹编的人很少,老一辈们薪火相传的手艺正在逐渐失传。以前雅吕村有40余人从事竹编生产,现在只剩下2人,而且年轻人中没有人愿意学,大多数年轻人更愿出去打工。吕成献还补充说,现在仍从事这门手艺的,都是老年人了,在上次市里组织的竹编比赛中,年龄最小的参赛者也有50岁。
一年又一年,竹编工艺品与生活渐行渐远,淡去了原本的青黄色,成为一帧黑白剪影。对于传承竹编文化,吕成献并没有太大的抱负,他只是说:“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