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五峰·清明

文章导航

  乡村好医生

  □赵开浪

  又是一年清明时,霏霏细雨,点点愁思。大陈村宗祠内卫生室依旧,乡村好医生陈小丙已永远离我们而去。他精湛的医术,高尚无私的医德却一直被父老乡亲传颂着,宛如绵延流淌的河水永不干涸。

  20世纪70年代初,陈小丙怀着救死扶伤的梦想,成为一名“赤脚医生“。陈小丙深知乡村行医,医术必须全面,于是刻苦钻研、拜师学艺,不仅阅读《本草纲目》,而且对中西医知识兼容并蓄,很快就掌握了农村常见病的诊疗方法。

  当时,大陈通往历山背是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山路。寒冷的冬天,历山背一位阿婆因呼吸困难,在一家医院住院10多天却不见好转,医院诊断为大量胸腔积液、肺部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治愈希望渺茫。一般医生碰到这种情况,唯恐避之不及,而陈小丙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每天翻山越岭上门为她治疗。15天后,阿婆便能下床走路,又活过了8年。为了给山区乡亲们的健康保驾护航,陈小丙常常穿行在珠坑水库的山路间,有时他会采一朵苔花夹在药箱的笔记本中,边走边哼起清代诗人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虽然长在没有阳光的地方, 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但是它仍然那么执着开放,毫不自惭形秽,恰如陈小丙平凡的一生。30多年前的大陈村穷乡僻壤,乡亲们看病赊账是常有的事。20世纪90年代,有一位乡亲欠下1000多元医疗费,问可不可以用稻谷或过年时捉的鱼补偿,看到他冻得开裂和通红的双手,陈小丙心疼不已,直说“有能力就还一点,不行就慢慢还吧”。对乡亲们的宽容,带来的是自己经济的贫乏。有一次,他的女儿很想吃烤肉,陈小丙只给她买了薄薄的一片解解馋,女儿哇哇大哭,陈小丙不忍心,把女儿紧紧抱在怀里。多年来,陈小丙省吃俭用,常常资助困难乡亲们。直到去年7月去世时,几乎没有给家人留下积蓄。

  前些年,大陈村新农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穿过有“小丽江”之称的大陈廊桥,大陈宗祠是参观休闲的主要景点,其中两间就是卫生室。陈小丙40年如一日,给附近几代乡亲看病,儿女想接他到城里居住享享清福,他都是“故土难离”,特别是大陈宗祠修缮后,他经常担任“义务讲解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的需求也越发强烈。陈小丙深知有些病还需要心灵治疗,有一对夫妻闹矛盾后,妻子喝农药口吐白沫,陈小丙给她及时洗胃救回一命,并多次开导,让夫妻俩和好如初。

  走进大陈卫生室,一幅《山居秋暝图》依然挂在墙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本土“国画大师”卢陈诚赠送的这幅画是陈小丙的最爱,他每天都要端详一番。看淡名利,超凡脱俗,让陈小丙三次拒绝了先进评选,当时的卫生局领导知道后,不顾他的推辞,在他去世前三年,将他评为永康“乡村好医生”。

  清明时节,杨柳青青。“乡村好医生”陈小丙化作大陈村古廊桥旁的一棵树,继续着他守护乡亲的心愿!


永康日报 五峰·清明 00015 2019-03-27 永康日报2019-03-2700009;永康日报2019-03-2700010;永康日报2019-03-2700011 2 2019年03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