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五峰·春节

文章导航

  奶奶的红糖糯米糕

  □应晓红

  自我记事起,每逢临近过年,奶奶都会蒸红糖糯米糕。“年”的氛围就在红糖的香味中悄悄降临了。

  因“糕”同“高”音,寓意步步高,象征着家里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因而糯米糕是家里谢年、祭天地祖先的必要供品。

  记得我小时候,到了快过年时,我就开始盼,不断问奶奶还有多少天过年,听到的回答总是“快了,快了”。腊月二十刚过,奶奶就会拿出家里上好的糯米,拿到村里的碾米厂磨米粉,随着机器突突突转动,米粉的清香顿时在碾米厂的上空弥漫开来,阳光也在粉尘里折射出七彩的光芒……那时候,印象最深的是,临近年关,碾米厂异常忙碌,我们一边在门口玩耍,一边看着雪白的糯米粉从碾米机的出口纷纷扬扬地落进箩筐里。前几日,我因一长辈喜丧回过芝英,小时候的碾米厂已经成为老年协会的场所,也成了全村红白喜事设宴摆席的地方,虽然还是热闹喧嚣,但却再也找不到儿时的那种欢乐了。

  磨好糯米粉后,就可以开始蒸糯米糕了。首先按一定比例把早米粉和糯米粉掺和拌匀,略加清水拌成“燥粉”。这是一项技术活,早米粉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糕体就可能很硬不糯。奶奶用米筛把“燥粉”分成粗细两部分平摊在笼格上。摊前先用荷叶铺底层,再铺上粗“燥粉”,中间撒少许食用洋红上色捋平,再覆―层细“燥粉”。我在一旁看呆了,奶奶的手仿佛有魔力,一堆松松垮垮的糯米粉不出10多分钟,就成了一笼待蒸的糯米糕。那个时候,我们姐妹总是寸步不离厨房,大家一面打闹嬉戏,一面急切地盼望着锅里的糕早点蒸熟。而我喜欢跑出厨房门,看炊烟缓缓升起,乳白色的烟雾在空气中升腾,慢慢氤氲成水气,勾勒出奶奶围着灶台的身影,诉说着暖意。

  糯米糕蒸熟端上灶台,奶奶会趁热浇上一层事先熬好的红糖汤,待糖水慢慢渗入糕体,原本洁白无味的糯米糕转色为棕黄,奶奶还要在上面撒一些红粉丝作为点缀,象征吉祥如意。可我们几个孩子往往等不及“点红”,就一哄而上。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红糖糯米糕是孩子们最美味的糕点。奶奶总是切一些边边角角给我们吃,方方正正的红糖糯米糕是要放起来谢年和祭天地祖先的。等谢年完毕,奶奶会把红糖糯米糕蒸了吃,软糯、香甜,入口就能感受到糯米的柔韧;或是用油煎或油炸了吃,香脆、松软,别有一番风味。那个时候,觉得只有吃了奶奶亲手做的糯米糕,这样的年才算是完整的。

  甜甜糯糯的糯米糕,承载着儿时的期待与欢乐,这份愉悦的回忆伴随着荷叶的清香深深地植根在我们心中。儿时的那种味道,总能在我孤单脆弱时,给我带来慰藉与安全感,也能给予我最深沉的幸福与归属感。美食是人最深的乡愁,它最能勾起我们心底浓浓的亲情。此刻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最妙不可言的时光,那是走遍万水千山也寻不到的最妥帖的温暖。

  如今,每逢过年,妈妈总会叮嘱我去华丰菜场买几块方方正正的红糖糯米糕回来。每次看到红糖糯米糕,我就会想起奶奶。那段在芝英的儿时的时光,奶奶喜欢牵着我的小手或是让我趴在她的背上,在芝英的正街小巷上行走,奶奶的目光淡定而超然,几片碎阳光透过乌色廊棚照在了奶奶笑眯眯的脸上,依稀记得彼时的奶奶还没那么多刺眼的银丝,还没有布满额头的皱纹,还没有日渐佝偻的背影……

  每次回到芝英,看到奶奶家门口的那条小道,已经落叶满地,覆盖了奶奶曾经在那些石阶上蹒跚而过的足迹。多少次梦回家乡,家门前的那棵梧桐树下,那张小竹椅和小方凳还在原地,只是再也不见今生最疼爱我的奶奶。


永康日报 五峰·春节 00015 2019-01-18 永康日报2019-01-1800009;永康日报2019-01-1800010;9270574 2 2019年01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