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乌元年永康建县刍议
□徐天送
关于永康建县的年代,人们惯用的都是根据明正德(1506-1521年)《永康县志》记载的公元245年(即赤乌八年),1988年版的《金华市志》和2017年12月版的《永康市志》均采用了“赤乌八年”的说法。自从去年11月5日,市民徐桂康发现唐代石幢,并经市收藏协会收购、捐赠市博物馆,完成八面石幢幢身所刻字样的全部拓片,发现石刻文字开头关于永康置县的记载“赤乌元年(公元238年)三月廿八日分乌伤县上浦村立永康县也”。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在我市引起较大反响。石幢中将立县日期精确到了公元238年的三月廿八日,更让人们觉得,永康建县时间应该前移7年。
但这毕竟是孤证。这个唐代经幢文字的作者,可能只是一个善男信女,他的学术水平如何?资料来源可靠性如何?唐代距赤乌元年,毕竟将近400年,会不会出现差错?能不能再找到一些可靠的新证据呢?
我想起了“截角徐氏”的故事。
相传城内华溪一带,曾有一徐氏先人,听说永康建县县址不通方,就割舍了自己家的一块地基,让县衙门的屋基凑方。后来朝廷得此消息,就赐他一块匾,上书“截角世家”,予以表彰。如果能找到此人“截角”年代,不是会增加一个新证吗?我将此设想通过原文化局局长林克成先生转告苏州大学教授徐斯年先生。徐教授原籍永康西街,与我家是远房亲戚。他是中国武侠小说的研究专家,当年李安导演的电影《卧虎藏龙》,就是根据他作传的武侠小说作家王度庐的作品改编的。为了编纂《永康西街徐氏宗谱》,他曾出了大力,在上海图书馆查阅过不少古代徐氏宗谱,对徐氏源流的研究有很深造诣。果然,当晚就收到了徐教授的微信:“刻查当年抄录截角谱(注,指《截角徐氏宗谱》)世系表八十一世绰公(指徐绰)名下书:东汉末赤乌三年截已居一角凑成永康县址。”
徐教授还说:“《截角谱》上述记载下注:‘见邑志’。可见早期《邑志》所载置县时间不是赤乌八年,而(至少)早于赤乌三年。参照石幢刻文,在不见该版邑志的情况下,可以推该志所载置县时间当即赤乌元年。”
据应宝容先生所著的《永康姓氏志》载:“东汉后期,徐琪(第七十八世)仕吴兴太守,游江浙上流,悦乌伤县上浦乡山间秀固,就居住今永康城隅东。此则为徐氏永康之祖,徐琪生徐显,晋中散大夫,显生徐仁,徐仁生徐绰,武经大夫。东吴赤乌八年,永康建县,造县衙基址欠方,徐琪曾孙徐绰刈已址一角,以成其方。当局重其义,表其庐曰:‘截角世家’。这就是华溪截角徐氏的由来。”
“隅东,属古丽镇,在今三眼井桥(后溪桥)头桃花居民区一带。”这与老县府地址确实较接近。我请教应容宝先生:“书中所载赤乌八年依据是什么?”应先生答:“现代永康县志。”
为了进一步收集材料,我在市图书馆查到了以下资料:
一、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截角徐氏宗谱》复印本:
“琪,七十八世。仕吴兴太守,游江浙,悦古丽山川秀固,就居隅东,即截角创始。绰,八十一世,字继统,东汉末赤乌二年截已居一角,凑成永康县址。上重其义,表其闾曰:‘截角世家’载《邑志》子三。”
二、公元二0一0年,程庐屏编的《徐氏球川天房谱》:
1.江西提刑按察副使赵艮撰《截角徐氏源流谱序》(明成化乙巳1485年)载:“值吴赤乌二年改古丽为永康县,县址未方,绰乃仗义舍居址以凑方。徐姓遂以截角名焉。至今称曰截角云者得此也。”
2.第九世孙乡贤士徐麟《重修宗谱序》(明成化乙巳1485年)载:“琪仕吴兴太守,游江浙上流,悦古丽山溪秀固,就居隅东。历数世名绰者,值吴赤乌二年,改古丽为永康县,县址欠方,绰乃仗义割居址以凑焉。徐姓因以截角名乡市,至今称之不泯,自此以后,历朝代不一更。”
3.云南按察司副使朱方撰《重修宗系序》(明嘉靖甲辰1544年)载:“迨东汉有讳琪者,仕吴兴太守,致政始居古丽,赤乌二年,曾孙绰截己基一角,凑成县址。上重其义,表其庐曰‘截角世家’,此盖今之所由名也。”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四则资料中有二则在明正德的《永康县志》以前,二则在此志以后。朱方撰文在正德本县志成书后,而且是至少23年之后。难道他没有见到过当时的《永康县志》?为什么他不遵从县志所述的“赤乌八年”,而要写“赤乌二年”呢?据我推测,一种可能是他尊重原谱谱系的记述,尊重赵艮等前辈的判断,而对“县志”的说法予以否定;另一种可能是他没见过《县志》,尽管可能性不大,但也有这种可能,因为当时的印刷业毕竟没有现在这样发达。
还有一个问题是,光绪三十年的《截角徐氏宗谱》中,在记载徐绰事迹时有“载邑志”三字,说明“赤乌二年”截角凑成永康县址一事绝非道听途说,而是有“邑志”可稽的。那么光绪谱所指的县志又是哪一年的版本呢?毫无疑问,应是明正德以前的版本。所以,明代以前的史料就显得更有说明力。
三、李世扬先生提供了下述明以前的史料:
1.最早提到永康初置县的是南朝陈时的顾野王《舆地志》:“吴赤乌八年(245年)分乌伤永康县置武成县。”顾野王(519~581年)是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朝梁陈间的史学家、文字学家,梁亡后入陈,《舆地志》共30卷大约在陈时(561~589年)成书,后佚,今仅存有佚文辑录。
2.唐朝杜佑(735~812年)《通典》,在东阳郡条下写到婺州:“婺州,今属金华县。春秋、战国时并越地。秦属会稽郡。二汉置会稽西部都尉。理于此,吴置东阳郡,晋、宋、齐皆因之。梁、陈置金华郡。隋平陈,置婺州,以当婺女之分为名也。炀帝初州废,置东阳郡。大唐为婺州,或为东阳郡,领县六:金华,汉乌伤县地;……义乌,汉乌伤县地;永康,汉乌伤县地;武义,吴赤乌八年,置武义县;东阳,有东阳山;兰溪……”《通典》从大历元年(766年)开始,完成于贞元十七年(801年),前后历时35年书始成。上起传说中的唐虞,下迄唐肃宋、代宋时(756~779年)。作者综合群经诸史的历代文集、奏疏等。分类编纂,极有条理。
3.北宋时乐史(930~1007年)著的《太平寰宇记》载:“吴赤乌八年,分乌伤永康置武义县,隋平陈遂废。”隋灭陈应在开皇九年(589年)。同书在收入清《四库全书》卷九十七载:“武义县《舆地志》云,吴赤乌八年分乌伤永康置,隋废,唐天授二年分永康西境又置。”《太平寰宇记》是北宋时一部地理总志,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该书广泛引用了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计约二百余种。但由于所引诸书今多已散佚,因此该书的记载,对于研究自汉迄宋,特别是唐与五代十国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综观上述资料,有一共同点,即“赤乌八年分乌伤永康县置武义县”。其提供的信息有三:其一,武义县建县于赤乌八年;其二,武义县是从永康县分置出去的;其三,武义县分置时,永康已建县。
问题是,既然武义县与永康县是同一年成立的,为什么当时从乌伤县分置时,不一起分置,而要先建立永康县,然后再从永康县分置武义县?会不会是永康县建立于赤乌元年,在运行了七年后,再分置武义县呢?从常理上说,这样比较合情合理。但是,也不能否认永康建县于上半年,武义置县于下半年。不过,看起来挺不合情理。我们现在乡村合并或分割,也往往是过了好几年才搞一次,一个县一年搞两次,总让人有勉强之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永康建县于赤乌元年,建县衙门于赤乌二年,是比较可信的。但要彻底推翻“赤乌八年”说,还需找到明以前的相关史料,特别是本文提到的“邑志”,才能最后确认。此为我之管见,抛砖引玉,以期盼有更多方家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