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对联有求必应,自费数万元南京深造
一位书法“乡村教师”的幸福时光
□记者 程明星
本报讯 6日上午,这是一个平凡的周末,然而在舟山镇铜山村的乡道上,不少孩子成群结队前往铜山村文化礼堂。村里人都知道,今天是文化礼堂开课的日子。
迈进充满传统气息的文化大礼堂,只见侧厅一间宽阔的教室里,一名年过半百的大伯正在仔细整理着学生们的课桌——每个位子都整齐摆放好碑帖、毛笔、书画毡、砚台、墨汁、笔架。这位大伯就是程金台,一位十里八乡村民口中传颂的草根书法家。
只因一句简单承诺
担任起公益书法老师
“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在家有没有好好练习书法呀?等会我给你们写样。”程金台看着即将坐满的教室,笑着对学生们说道。仔细观察,除了孩子们以外,学生中其实还夹杂着不少老者和中年男女。没错,他们也都是程金台的学生。
“我今年55岁,书法是我自小的爱好,我尤其是对毛笔字中的中楷情有独钟,已经研习了将近30来年。”为了不打扰学生练字,程金台特意领着记者来到了室外,介绍起了自己和书法的不解之缘。
早在2016年市文联开展小康学校送书法下乡,筹办乡村小康学堂前,程金台的书法在十里八乡都是出名的。每到春节前,总有村民自备笔墨登门“求”对。
“金台,你春联写得这么好。这手艺要是以后失传了,都没人能给咱村写春联了。”这是村里一位老者对程金台发出的感慨。
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让程金台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写对联是小事,却能让老人家满足开心。”几天后,程金台深思熟虑后向村民们许下了一个承诺——无偿担任市文联小康学堂书法老师,将自己的书法技艺传授给更多村民。只要市文联坚持办学堂一年,他就教一年。
一转眼,小康学堂至今已经开办了5期,学员“毕业”了一批又一批。其中最让程金台欣慰的是,几位元老级的学生书法造诣渐入佳境,写春联之类的已经游刃有余了。
今年74岁的胡寿生便是程金台的一位学生。这位铜山村第一位大学生、退休高级工程师,不仅自己迷上了书法,还感染了老伴,两人一起上课学习。当问及书法心得,胡寿生感谢了程金台的指导,让他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书法修身养性,培养心境,一个好字提笔落笔间不容半点马虎,总之越学越有味道”。
自费外出充电学习
只为提供更好教学资源
程金台的书法源于爱好,本身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不过,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程金台也开始了自己的取经之旅。
“既然要教,那就必须忘记自己粗浅的见地,让学生们学到外面名师的知识和技法。”程金台如是说。
无论是每周一次求学浙师大的杨尔教授,还是每隔三月求学南京逸庐学院的李双阳教授,程金台都始终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认真整理感悟,作为学堂教学的讲解资料。值得一提的是,求学的所有费用都是程台金自己承担,几年下来,他在这上面的花费已超过数万元。
这样的求学经历,也让程台金在书法造诣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摆脱了野路子,自己字写得更好了,也懂得了更多的道理。”说着,他还现场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了几个字。写字要先注意笔顺,才显得整体协调,如“道”,得先写好“首”,再添偏旁。其次,因字定形,牢记字体版本,努力还原它的唯美形态。如“六”“仁”只有扁一点才看得美,“月”就需要瘦长。总之,写毛笔字大致可以遵循先紧后松、上紧下松、左紧右松。
“当下的白话文很多为了方便,少了很多繁体字该有的韵味。如“蘇州”的“蘇”字,对应着鱼米之乡的深意。如今简化为“苏州”,字面拆分“苏”字,有一种草下办公的简陋感。”程金台说,毛笔书法作品里的文字饱含多汁、富有韵律。这也是他为什么坚持教学毛笔字的原因之一。
程金台说,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果就任由它在我们年轻一辈人中渐行渐远,实在是太可惜了。自己既然有这“拙艺”,那就有这个责任和义务让它继续传承下去。
程金台在现场教学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