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津桥 肉麦饼 切切故乡情
回永博士解乡愁话桑梓谋发展
乡愁是什么?在回永的博士看来,乡愁是记忆中的美食,肉麦饼、小馄饨、青草腐;乡愁是家乡的美景,那山、那水、那人;乡愁是世代传承的情感,孕育了一代人,承载了一代人,延续了一代人!
28日,刚到“家”的博士一解思乡之愁,与记者一起叙乡情、话桑梓、谋发展。
□记者 吕鹏 李悦 杨成栋 见习记者 卢明
最忆肉麦饼,家乡美食解思乡之愁
28日,记者在永康宾馆见到了参加博士大会的吕军震。在北京从事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作的他,1983年考入清华,后来留学美国,几十年在外工作生活。思乡情切,吕军震提前一天回到永康,走在大街上,看到随处可见的“欢迎博士回家”的字样,感受着家乡人民的热情,他特别激动。
“我最喜欢吃老家的肉麦饼、小馄饨、青草腐,小时候经常吃,总也吃不腻。回到永康的第一天,我就特意上街买了两只肉麦饼解解馋。”吕军震说,“以前长期生活在国外,吃不到正宗的永康特色小吃,经常怀念家乡的美食,我现在回国创业了,一两年回永康一次,每次回来我一定会买上一些小吃,尝一尝家乡的味道,解一解思乡之愁。”
吕军震希望通过这次博士大会,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能够增进了解互通有无,加强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注入永康,让大家更了解国际市场,推动永康的新腾飞。
最爱家乡美景,愿为新农村建设出力
应叶青是舟山镇白岩下村人,1991年离开永康外出求学,已在外学习工作将近30年。她现居杭州,在浙江农林大学从事林业与花卉培育教学研究。
“我回永康还算频繁,每年春节基本都会回来,但停留时间都比较短,只有2天到3天。每次回到永康,觉得家乡变化越来越大,渐渐地对家乡的了解没有以前那么多了。”应叶青感慨道,在她之前的印象中,永康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小城市。去年,她回到永康参观新农村,才发现如今的永康乡村已今非昔比,建设得非常漂亮了。
对于这次博士大会,应叶青很是期待。“作为身在异乡的永康人,这是一个让我们重新认识家乡的好机会,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用自己所学知识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次回来,应叶青还打算到乡下老家走一走看一看。她小时候在乡村生活,所学知识与现在从事的工作也与农村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然而然地更关心农村产业和环境建设。
应叶青祝福永康发展越来越好,人居环境越来越美,打造一个“山好、水好、人好”的优雅城市。
带儿子逛一逛西津桥,看一看家乡变化
28日,前来参加博士大会的永康籍博士们陆续回到家乡。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从事军工方面研究的沈华韵正是其中一员,他带着儿子一起参加博士大会。沈华韵出生在经济开发区苏溪村,由于工作原因,他已经两年多没有回永康了,这次回来,看到家乡近两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感到既亲切,又自豪。
沈华韵表示,很期待博士大会的召开,希望通过这次大会,认识一些国内外各行各业的精英老乡,大家汇聚一堂,共同为永康发展出谋划策。
沈华韵现在生活在北京,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情怀,上商场买五金制品时,他会特别选择“永康制造”的产品。他说,前几天家里新装的防盗门就是自己精心挑选的“永康门”。这次博士大会,沈华韵特意带着儿子一起回来,今年六岁的儿子对永康可不陌生。“虽然儿子出生在北京,但每年都会回永康过暑假。”沈华韵告诉记者,“在北京,我们也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说家乡话,虽然还不能熟练地说永康话,但基本上能听懂我们的交流。”
接下来的几天,沈华韵准备带着儿子在永康逛一逛西津桥,看一看众泰小镇,走一走亲戚,尝一尝永康的特色小吃,让儿子深刻感受一下永康的魅力及家乡父老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