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朱新远:坚持以求新 立志为修远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朱新远,在科研之余多了许多行政事务。采访团的到来,不可避免地打乱了朱新远的当天安排。采访,就在他工作中穿插进行。
在他身上,记者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气质。回忆往事,说起科研故事的时候,侃侃而谈,透露出一股学者的儒雅;处理政务时,他又变得雷厉风行,安排有度,三言两语把事情交代妥当。也正因此,这次略显匆忙的采访,在断断续续中依然能够顺利地完成。
“不好意思,实在太忙。其实我也希望能和你们多聊一聊,毕竟说起来都是家乡的味道。”回忆起小时候的趣事,还有最喜欢吃的肉麦饼、麻糍等美食,朱新远的感念之情溢于言表。
□人物名片
朱新远
龙山镇后宅村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高度支化聚合物、超分子聚合物及生物医用材料等功能高分子的研究。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人才跟踪计划,2012年受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学部会评专家。
一种关于乡愁的味道
最难忘那一声乡音吆喝
朱新远出生在龙山镇后宅村。当时的后宅村还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但他童年的美好回忆,都是在这里。朱新远的童年游乐园很大,村边成片的田里、连绵的大山上还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地。
那些年一到冬天,后宅村经常会下雪。一下雪,意味着快要过年了。要过年了,奶奶就会做好吃的,其中最让他嘴馋的就是麻糍。“吃麻糍咯……”随着一声吆喝,小时候的朱新远就会屁颠屁颠地跑到奶奶身边,眼巴巴地盯着正在烘烤的麻糍,嗅一嗅鼻子,“真香”。
时至今日,当下雪的时候,朱新远不时还会想起小时候麻糍的味道,还有那声乡音土韵的吆喝。随着慢慢长大离开永康求学,朱新远回永康的时间日益减少。童年回忆,成为了他与永康最美好的羁绊之一。
“家乡,就是小时候成长的地方。它,寄存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处在回忆中的朱新远仿佛回到了童年,目光深远,好像看到了家乡的那片山林。良久,抿了口茶,他说:“今年有时间一定要回去看看。”
一次关于命运的选择
为了科研放弃高薪
上世纪90年代初,朱新远考上了上海东华大学,离开了永康。1996年,硕士毕业答辩,当时的答辩委员会主席便是同为永康籍的中科院院士颜德岳。当时的颜德岳从事高分子纯理论研究,已经享有国际声誉。1997年,他决定离开原来熟悉的研究方向,将研究重点转移到高分子实验科学。如果说童年的回忆,在朱新远心中种下了永康情,那么这一次遇到的颜德岳,则成为改变他命运的永康人。
其实,在硕士毕业前,朱新远已经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实习。毕业后很快就能转正入职,月薪有望达到3000元。这在当时普遍月薪还在千元以内的1996年,已经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数字。
事实上,朱新远面临的诱惑不仅于此。因为看中朱新远的科研能力,有一家外企甚至开出了月薪4000元的高薪。这让他本人都震惊不已,准备毕业就去上班了。
但是,颜德岳的一番话,让他回心转意。毕业前夕,朱新远来到颜德岳家中拜访。盏茶之余,颜德岳拉着朱新远来到书房。房中摆了10个柜子,满满都是各类期刊、书籍、文献。颜德岳看着柜子,意味深远地说:“人生匆匆数十载,百年之后唯有这些论文可以留给后人。”
看着满屋的书柜,朱新远震撼了,他深深感受到自己敬重的颜德岳对自己寄予怎样的厚望。也正是那时起,朱新远彻底断了从商的念头,决定跟随颜德岳的脚步,投身科学与教育。
1997年4月1日,朱新远正式成为上海交大的一名青年教师。导师,正是颜德岳,月薪不到1000元。“我反而觉得这很值,有颜老先生当导师,这是多少月薪都换不来的。”朱新远说,起初,他刚从工科实用背景转到理科基础研究,心中没有底气,是导师颜德岳给了他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那个时期,由于教育经费极其有限,上海交大实验条件异常艰苦,缺乏化学和材料学科所需的基本仪器设备,甚至没有最简单的鉴定化合物结构的红外光谱仪和测定聚合物分子量的凝胶渗透色谱仪等。于是,朱新远向国内实验条件最好的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申请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在新婚两周后,他就踏着东北的积雪赴长春做实验。期间,朱新远经常接到导师颜德岳打来的长途问候电话,每月都能收到他寄来的亲笔问候信件。
时至今日,朱新远在上海交大执教已有21年。闲时,朋友会开玩笑说“如果不是来交大,你可能已经是身价上亿的商界精英了”。每每这时,朱新远就会笑笑说,“商界精英固然不错,但我觉得教育工作者更了不起,我不后悔当年的决定”。
一次关于学科的融合
进军生物医疗材料领域
2005年,朱新远晋升为教授,走过了摸索爬坡过程,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科研方向:当前前沿领域是什么?如何做到特色?
上海交大是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大学,拥有强大的材料学科和一流的生命学科,并有众多的著名附属医院,倘若能够借助并充分利用学校促进医工和医理交叉的机会,通过与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合作,就有望在化学、生物、医学、药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取得优异的成果。
于是,朱新远主动联系了上海交大微纳米研究院、Bio-X研究中心、瑞金医院和仁济医院等不同学科的多位教授,通过与这些教授以及他们学生的多次交流,找到了共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始逐步进入到国际前沿的生物医学材料领域。
之后,研究团队分别从生命科学、药学和医学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并安排学生在每周的组会上准备PPT,为课题组讲解相关课程,一直坚持了几年。同时,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在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经过研究团队所有人员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他们终于在超支化聚合物生物医药应用领域具备了国际影响。
“认准了方向就要努力践行,科研不需要一蹴而就的暴发户,需要一以贯之的兴趣和勇往直前的勇气。”说起科研工作,朱新远感慨颇深,“现在大学科研创新的氛围越来越好,希望广大青年教师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爱好,相信只要静下心来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在上海交大期间,朱新远主持了包括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讲授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实验、高分子专业生产实习、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等课程。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撰写专著一本,参编其他学术专著三章,担任单壁碳纳米管表征国际标准中国专家。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2007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08年获第十一届霍英东基金、上海市曙光计划,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人才跟踪计划,2012年受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学部会评专家。
一个关于共赢的合作
愿为永康企业对接项目
随着科研水平的提升,朱新远与永康的联系又开始变得紧密起来。“经常一个科研项目生成,就会闪过一个念头,或许能跟永康的产业产生合作效应。”朱新远坦言,在外钻研科研的这些年,他也总想着将一些项目与永康五金产业作对接。
材料相关专业出身的朱新远对五金产业其实并不陌生。“这些年来,永康产业发展非常快,很多高精尖产品已经具备国际尖端水平。尤其是一些材料的运用,比如我听说永康有用钛合金做的保温杯,这是很领先的技术,可以说很多类似的企业已经跳出了传统概念中的小五金企业格局,向高新企业转型迈进。”朱新远说。
“我们交大也经常与老家的企业合作,做一些材料方面的升级换代,如果企业有质量方面的疑问,也会时常放到我们这边检测。”朱新远坦言,与老家企业对接其实是一个科研转化的过程,对双方而言是合作共赢的关系,他很愿意加强与老家五金企业的对接。他还建议,传统五金材料在运用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转型升级,让产业向更多方向延伸,企业主们还是得着眼于未来。
□记者 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