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工业经济、房产经济、商贸经济稳中求进
东城经济谱写改革开放绚丽新篇章
东城
“改革开放40周年 东城与祖国共奋进”系列报道之经济篇
“经济是东城发展的压舱石和发动机!”东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徐明岳表示,今年,我市提出“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目标,东城便以此为前进方向,及时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经济快速发展,跃上了新台阶。
一直以来,东城街道坚决贯彻落实我市各项决策部署,矢志不渝推进改革,促进发展增强活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谱写了改革开放绚丽华彩的新篇章。时光匆匆,但在回首岁月的时候,东城有底气:我们是一路奋斗过来的。
工业迎“春”绽放
走过不平凡的历程,实现发展的“蝶变”
翻开1978年到2017年的“经济日历”,每一个烙印都恰似时光之足,踏出了东城40年来快速发展的铿锵之音——1958年至1960年,掀起“大办工业”热潮,区域内所有的私营、集体工业转为国营、大集体;1962年开始,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精减工业队伍,整顿工业组织;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一大批善于经营的农民纷纷办起工厂,村村设有工业办公室,抓好村办工业,出现“四个轮子”(乡镇办、村办、联户办、户办)一起转的乡镇工业蓬勃发展良好势头,不少企业发展壮大,成为街道乃至全市的骨干企业;1997年全镇有工业小区17个,其实现年产值20亿元,占全镇工业产值的52%;1993年,河头村成为全市乡镇工业超千元村;2007年,街道内共有工业企业693家,实现工业产值32.98亿元;2018年,街道内共有工业企业90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4家纳税百强企业,4家纳税优胜企业,1月至10月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6.55亿元。
在这40年的历程中,辛勤智慧的人们在东城这片土地上,书写着传奇。上世纪9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市的五金制品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而钢管做为很多五金产品的必须材料,当时在国内上规模的制造企业非常少,在东南沿海地区更几乎是一片空白,我市的企业要采购钢管需远赴外省,运输周转成本高昂且相当麻烦,极大的制约了相关企业的发展。钢海集团的创始人胡振祥以敏锐的触觉捕捉到了这个商机。
1991年10月,胡振祥在杏桐山风餐露宿、开山破土,创立了永康市第一钢管厂。1992年5月,第一钢管厂正式投产,填补了浙中南地区没有钢管制造企业的空白,产品投放市场后,立马得到顾客青睐,迅速占领本省市场,并向周边邻近省份辐射,当年便实现年产值500多万元。1995年,胡振祥决定抢抓机遇,扩大生产规模,在330国道以北地块加大投入扩建制管二期工程,引进新设备,提升生产能力、增加规格品种,同年,永康市第一钢管厂更名为浙江钢海实业有限公司,并将企业交由长子胡红兵担任董事长全面负责经营管理,自己退居幕后予以辅佐。2001年,为有效降低原材料运输成本和时间,公司投资购买了一条铁路专用线,钢海公司成为金温铁路上唯一拥有铁路专用线的企业。2004年8月,浙江钢海实业有限公司正式升级为钢海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以钢管制造、冷轧带钢生产销售为主,集旅游休闲用品、体育健身器材、建筑搪瓷和物流运输等多元化经营为一体的集团企业。
近三十年的奋斗,钢海集团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华秋实。“而立之年”的钢海集团现为华东地区最大钢管生产基地、金华市民营企业50强和永康市其他五金行业龙头企业。自2000年入围永康市“纳税百强”企业以来,连续十三年位列“纳税百强”工业企业前十强,2017年公司上缴税收达5300多万元。
其实,诸如此类的“典型”不胜枚举。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东城街道工业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东城街道积极围绕工业经济转型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调整步伐,积极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等各项政策措施,工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
“改革开放40年,东城街道工业的最大变化,是整体实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拥有了一批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同时,小企业也不甘示弱,势头强劲。”徐明岳感慨地说,下一步,东城街道的工业要围绕重点产业重点突破,全局统筹谋划,稳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房产经济未来可期
破解低效用地困局,推动结构的优化
近日,记者在花园立交桥旁看到,新开发的楼盘金域兰庭经过近一年的建设,一幢幢商住房已拔地而起。
一年前,这里的地块还是一片沉寂。“这里算是永康城区的东入城口,以前给人的感觉是‘脏、乱、差’。”东城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有着违章建筑、低小散企业以及乱堆乱放的杂物,就这样,这块土地成了“低产”“低效”的地块。经过整合,共腾出2万多平方米的地块,出让金达到了23470万元。
这是东城街道盘活存量土地中的一个片段。近年来,东城街道高度重视闲置低效用地问题,不断加大闲置低效用地的处置力度 ,本着“一地一策、先易后难,综合整治、以用为先”的原则,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切实加大供地速度,有效减少批而未供土地面积;对超出项目投资合同约定时限的闲置土地,或企业确实无力建设的低效用地,坚决依法收回,采取二次招商、调整使用等方法重新落实建设项目,对企业长期停产或经营确实困难的“病老”企业采取补偿收购、引导兼并等方式鼓励腾笼换鸟、就地利用。此外,为盘活、用好这些存量土地,东城街道还将存量土地调整为商住、办公和公共公益设施用地。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土地,土地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大瓶颈。但在盘活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成为了工作推动的关键。街道不站出来,不把企业和集体的利益处理好,就没办法下好盘活土地资源这盘大棋。
近年来,东城街道扎实推进土地存量盘活工作,着力提升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和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据统计,去年东城街道完成花园HA-1地块盘活,收取出让金23470万元;完成丽州北路街区1-2-A地块盘活,收取出让金30430万元;完成城塘、黄棠区块D-01(A)地块一至地块二盘活,收取出让金63250万元;完成城塘、北苑、黄棠区块A44地块盘活,收取出让金46347万元;完成下店午村下江溪滩地块盘活,收取出让金763.1万元……出让金总计186570.17万元。这一组组数据,正是东城街道狠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走内涵挖潜之路的生动注脚。
同一地块,盘活后的产出效益是盘活前产出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数十倍甚至百倍。有舍有得、有破有立,敢为人先、闯出新路,这正是对东城街道打好“退二进三”之战,提质增效工作的全面诠释。“同样的空间,不同的质量、不同的效益,这正是城市更新的意义所在!”徐明岳用一句话道明了盘活存量土地的必要性。
时下,盘活存量土地、推动连片整合,不仅打造出更多项目的承载空间,创造了客观的收入,为东城街道新一轮腾飞插上翅膀;同时,在旧城中心实施的城市更新,也将为东城街道添上新的时代华章。
东城街道打破“土地制约发展瓶颈”的做法颇具示范意义,不但能够在今后的盘活存量土地工作中进行复制,也可以为其他区域带去启示。
商贸服务遍地生花
服务业打开繁华新图景,生活消费更便捷更智慧
日前,永康农贸城完成了一次迭代升级,一个产品齐全、辐射力强、有较强集聚功能的精品广场即将亮相。位于东城街道大塘王村的永康农贸城精品广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变迁也是东城街道服务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说起东城街道的商贸服务历史,大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1981年,形成华溪沿小商品市场;1988 年10月,在松石路建立工业品市场,主要经营各种工业产品、原料、沙发家具;1990 年,河头大厦动工兴建,翌年建成开业,主要经营餐饮住宿。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商贸业发展加快,华联商厦、大世界家电商场、大自然电器广场、金城家电等陆续建成开张;1992 年12月,中国科技五金城开业;1996年,建立许码头果菜市场,5月,地处东库街的建筑材料市场开业;同年10月6-9日,在五金城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五金博览会, 至2007年已成功举办12届。该市场也成为浙江省重点市场、全市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名列中国十强品牌市场之一。许多外地商业企业看中永康消费市场纷纷进驻……
上了年纪的人或许还记得景新百货店、仁政桥头的裕丰布店、隆记钟表店朱同发山地货店、陈泰兴铁器店、江东饭店等。这些“上了年纪”的店铺或许都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也奠定了东城街道商贸服务业的基础。
2000年后,餐饮、旅宿、美容、美发、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在东城域内迅速发展。“从前的时光很慢,以前凭票购买,现在扫码支付;以前单一购物,现在体验式消费;以前邮局取包裹,现在网络下订单后两小时送到家……”谈起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市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服务业蓬勃发展后,消费体验越来越便捷。
就拿高镇的巴黎商街来说。这样一条繁华热闹的街上,集聚了吃饭、唱歌、上网、购物等现代人们所喜爱的娱乐场所,成了年轻人下班后的好去处。一边枕着热闹的汽车东站,一边牵着繁华的五金城,一边连着高端的总部中心,物流和人流的交通,信息与商机的汇流,高镇成了不折不扣的聚宝盆。
在计划经济时代,物品短缺,供不应求,消费采取凭证分配的办法。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商品大为丰富,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接连涌入,永康宾馆、华联商厦、丽州商城、许码头水果批发市场、食品市场等在各商圈开花,拉开了一幅幅商贸服务业的繁华图景。
□记者 胡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