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架织布机“嘎吱嘎吱”响了百多年
岩前村八旬阿婆坚守织布古老技艺
金梅菊阿婆在织布
□记者 程轶华
提起织布,总让人想起“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场景。织布在中国有着数千年历史,历史长河中织布手工艺也曾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人。后来,工业化大生产让昔日的民族手工纺织技艺渐渐远离了我们,但是它朴实的质感与丝丝缕缕纱线中流露出的人性感觉,始终抹不去人们脑海中那片温情的记忆。当人们都快淡忘这种手工艺时,日前,在唐先镇岩前村一座小院子里,却依旧传出老式织布机极富节奏与韵律的声音。
手工织布工艺复杂
“嘎吱嘎吱……”一阵富有节奏的声音,从一座小院子里传出来。一位戴着老花眼镜的老人正在家门前织布。她叫金梅菊,今年82岁。只见她端坐在织布机前,木质手工织布机正欢快地“吱呀”作响,台上完工的布匹已有厚厚的一卷。老人动作娴熟,伴随着脚底有节奏的踏板声,木制的梭子在棉线中来回穿梭,令人目不暇接。老人手脚配合十分默契,手动脚踏,布匹的长度也在不断延伸。
金梅菊介绍,她是金坑村人,她的织布手艺最初是嫁到岩前村后,跟着婆婆学的。“现在用的这台织布机就是那时候婆婆留下来的,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她说,手工织布的织造工艺较为复杂,过去织布,要从采棉纺线开始,再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弹花、搓棉条、纺线等等环节,光准备工序就有10多道,所有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完成。工具包括弹棉器、纺车、绞车、脚踏织布车等。
金梅菊说,织布工序多,是一件伤脑筋的事,而且每道工序要有技巧。前期准备做好后,牵线是织布的第一道工序,有时需要两人协作完成。接下来是穿杼,将棉线一根一根穿到杼缝里,为织布做准备,这决定着所织布的疏密。织布时,经线分上下两组,通过左右脚交替踩踏板,带动两组经线上下交错,中间穿入纬线,并用木梳打紧,经线、纬线交替交织,织成棉布。织布最重要的是手推脚踩。织布用的绳腔(嵌扣的木框)是用手推,推得重落得慢,布就紧,推得轻落得快,布就稀,织布过程中还会时常断线,得时刻观察并接回,否则就会影响布匹的美观。
如果想要织出有色彩层次感的布,经线时还要将色彩配好。因为织布的图案没有固定,织的过程中是根据需要与喜好进行搭配,颜色可以从一二种变幻成上十几种,在线上机前,就要把所需要的线配好。想要织出好看的图案,就要靠各种色线交织穿插进行体现,织出的布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粗布的优点不可替代
金梅菊说,过去的生活不像现在这么方便,要什么买什么,所以,村民所穿衣服的布料基本上是女人一梭一梭地织出来的,而且那时做一件衣服工程十分浩大,从纺线到织布,再到成衣,中间要经过几十道工序,过程十分烦琐。织布便是那时候村里大多数女人的生存技能,从种植棉花一直到制成围裙、白布、布匹等,都是靠手工做下来的。因为手工织布不但准备工序麻烦,织得也比较慢,白天田里还要干农活,织布只能在晚上或空闲时间穿插一下,一天织不了几尺布。由于布面不宽,一匹布也仅够做几件衣裳,如果家里人口多,有时一个人也难得添上一件衣裳。
织出的布还可制作成八角花,中间搭配小红布,主要在嫁女儿用来包裹棉被。金梅菊说,以前去唐先赶集,好的时候能卖出二三对八角花,后来有了名气就直接有人上门来拿货,不用出去售卖了。织布机织出来的粗布有着化工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产品具有无污染、透气性好、吸汗、富有弹性、柔软舒适、冬暖夏凉、不起静电、肌肤亲和力强、持久耐用等特点,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由于粗布采用纯棉纱为原料,全部工艺采用纯手工制作,是真正的绿色、环保,无任何工业污染天然的产品。
记者看了已织好的一卷布,布的图案是靠红绿白青组成,色彩或亮或淡,风格古朴豪放,一点儿都不张扬。这种以一梭一梭精心织造而成的粗布,蕴含着古老的人文气息,让人有一种既返璞归真,又舒适自然的感觉。
古老技艺将后继无人
作为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年轻时,几乎家家都有人会织布,女人几乎都会织。后来由于手工织布生产效率低,劳动成本高,已被工业布代替。在岩前村也只有金梅菊一人在织,许多人家都不织布了。老一辈人不织,年轻人就更不会了。
金梅菊说:“织麻布挺辛苦,只能赚点工钱,这也是年轻人不愿学的原因。”她说,要不是非遗中心工作人员的努力,她也不会再织了。她说,因为织布难以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耗时费力,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学习和传承历程漫长,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无法坚持下来。可能有一天这个技艺会消失。
“不过现在我女儿也会丢梭了,为了能把这门祖传的手艺传下来,我会用心教女儿。”金梅菊脸上透露出淡淡的忧伤,同时也有点欣慰,希望女儿能学有所成,留住这门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