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一周专题

文章导航

新网虫

  童心未泯

  解锁新

  潮世界

  □记者 马忆玲

  一进门,就能看见这么一幕:沙发两侧,佳存和老伴各据一方,一人一台“掌上玩具”,一连数小时不知疲倦地在网上“冲浪”。摁动开启键、划开界面、单指点击……这一系列操作下来,仅凭娴熟程度,足见绝非新手。老爷子精神抖擞地抬起头来,笑呵呵地说道:“我也算是有好几年网龄的人了哟。”

  一位将近70岁的老人,何以迷上了网上“冲浪”呢?这大概要从象棋说起。佳存向来是个十足的象棋迷,家中各个角落都要塞一副,最多时同时藏有5副象棋,兴致乍起就找人就地杀一盘。可惜,家中除了他,其他人都不会下象棋。白天还能出门会会棋友,可晚上在家该怎么办呢?儿子见状,便在2011年给他买了一台平板电脑。人生第一次接触这“高科技”,佳存是又好奇又惊喜:只用这一块小平板,就能下象棋?

  在儿子的协助下,佳存顺利下载了象棋软件,迫不及待地打开,玩了两盘。老爷子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是在跟机器下棋呀,挺好,随时随地都能玩。”

  掌握了基本功能和游戏玩法后,佳存越发“肆无忌惮”了。天天弓着身子,像虾米似的抱着平板电脑,为他的游戏积分发奋努力。儿媳见他每天早起晚睡,一心只扑在网络游戏上,想着再这样下去老人家的眼睛和身体恐怕是要吃不消的。于是趁其不备,赶忙在平板电脑上设置了启动密码。不曾想,这个上进心十足的倔老头为此还闹出了一起趣事。

  有天晚上,儿子和儿媳要外出应酬,家中只留佳存一人在家。走前,两人千叮咛万嘱咐父亲:别忘了下楼买晚饭吃,或者把饭菜放微波炉里热一热。见父亲满口答应,这才放心离开。谁知,等到两人深夜回家,刚打开门就见着这样一幕:父亲双眼紧紧盯着电脑屏幕,匆匆往嘴里送一口饭菜,手指也一刻不放松,以防锁屏。按这速度吃饭,饭菜估计早就冷透了。

  去年11月,佳存原先用了4年的老年机坏了,儿子便给他挑了一台大屏的小米智能机。拥有了新手机,佳存视如珍宝,还细心地给它戴上手机壳。新手机意味着新功能,求学心切的老爷子捧着新手机,不怕麻烦地东寻西问,过了几个星期,总算搞懂了大半:“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万万没想到,新手机还对我的课后巩固很有帮助呢。”

  佳存和老伴一起在老年大学上课,已经坚持了整整5年。说起来,绝对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老资历学生,以至于常被家人打趣为“研究生”水平。每周末,佳存所在的中草药班都要组织去爬山采药,但大部分药草长得相似、难以辨别,容易采到一些不明不白的杂草回来。偶然一次,佳存看见儿媳在家用手机拍照识花,一经询问,原来这是一款名叫“形色”的软件,直接对准植物拍照便可识别出它的学名、功效和养护技巧。他灵机一动,赶忙唤其给自己的手机也下载一个。如此一来,以后再上山采药就更省时省力了。

  再者,有了新手机之后,平日里闲来无事,佳存也不觉得无聊了。自从在老年大学里报了京剧班和婺剧班,一到茶余饭后时间,他就摆出录音机,“依依呀呀”的哼唱声便随之不绝于耳。可这忽高忽低的唱戏声实在扰人,于是,常常没过一会儿,就被众人强制叫停了。这时候,新手机又派上用场了——打开界面,找到戏曲伴奏带,插上耳机,一个属于自己的戏曲小剧院就这样诞生了。

  在家人的眼中,佳存是个不折不扣的“老顽童”,正所谓人老心不老,他时刻准备着去尝试一切新鲜玩意,并乐在其中。早在2014年,老爷子就托孙子替自己申请了一个微信账号,体验了一把当“潮人”的滋味:外出旅游,拍照发发朋友圈;过年聚会,也不甘落后地跟着年轻小辈抢红包。

  直至现在,他的微信好友数量更是涨了不少。“我和同学都靠微信语音来交流,比以前可方便多了。”果不其然,每天一打开微信,佳存就能看见各个群里热闹非凡。“老年大学同学群”“旅游群”“永康京票群”“婺剧班学员群”……他一条条仔细翻阅,时而侧耳倾听,时而回复几句。

  每当解锁了手机上的一个新功能,老爷子的脸上,总是流露出比中大奖还开心的幸福表情。佳存说,自己身为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根本无法想象今天正在发生的这些巨变。也许学会使用这一个小小的智能手机,对于他们而言,精神世界精彩了并不只是一星点。

  迎难而上

  架起沟通桥梁

  □记者 卢晨冰

  每一个人都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中,渺小又脆弱。不管愿不愿意,所有人都会被裹挟在其中,不断前行。其中,有的人胆小懦弱,只能紧紧抓住浮筒,随波逐流。有的人却从不放弃,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技术时代,科技的力量正推动着人类创造新的世界。毫不夸张地说,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黄口小儿都与电脑产生了解不开的缘分。王康柱就是典型的其中之一。

  今年已经69岁的王康柱,是一名退休教师。4年前,他从陕西来到永康定居。从2016年9月份起,他开始学习如何使用电脑。从最初对电脑一无所知到现在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一些电脑软件,可以自豪地说,王康柱早已不是吴下阿蒙。

  聊起自己的电脑求学之路,王康柱显露出“不堪回首”的苦笑。想要打破常规,接受一些新事物,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更何况还有年龄的障碍,所以刚开始学习电脑时,于王康柱而言,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摆在王康柱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他并不懂字母。

  俗话说,勤能补拙。不懂字母的确是王康柱的硬伤,但他并不气馁,每次上课都坚持提早到,晚下课。遇上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和身边精通电脑的同学请教。经过王康柱的“奋勇直追”,字母这一项终于不再是他的劣势。

  自从中文输入法问世以来,就有一个问题梗在众多的用户之间——究竟是拼音输入法好用还是五笔输入法好用?为此,不知引发了多少场骂战,简直与咸甜之争有得一拼。王康柱在用电脑打字时,就比较喜欢用拼音输入法。在他看来,拼音输入法胜在速度快,而五笔输入法的优势则在于不容易出错。在经过细致地比对之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在用拼音输入法打字时,王康柱也遇到过困难,就是他的口音问题。他曾经在打“我”这个字时,将“wo”错误地打成了“we”,所以后来,他在后面的列表里找了好久都没能找到他想要找的“我”字。后来,王康柱在回过神之后,了解到是自己的口音让自己闹了笑话。

  之后,痛定思痛的王康柱为了不让自己再犯类似的错误,就为自己准备了一本字典。至此,只要一有把握不准的拼音,王康柱就会查询字典,这样虽然会一时拖慢他的进度,可只要他持之以恒,总有一天即便不用字典也能打出正确的拼音。在日积月累下,说不定还能改正他的口音问题。

  王康柱的晚年生活比较悠闲,他在有空的时候,喜欢在电脑上写一些文章。他是一个细心且有耐心的人,在每次打完字之后,他不会像一些人一样立马就保存然后关闭文档,而是会将之前的文字再检查一遍,将躲藏在其中的错字给揪出来。

  或许很多人都觉得,要不要学习使用电脑只是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可是对于王康柱来说却不是。手机和电脑的软件有些是通用的,比如说微信,而王康柱在学习使用电脑前,并不会使用微信,手机之于他,只能用来打电话。有一次,他有事情找他的朋友就给那位朋友打了电话,没想到却因此打扰了朋友开会。朋友并没有因此生气,可是生性谦和的王康柱却觉得十分过意不去。现在,学会了如何使用微信之后,王康柱再也不用担心会打扰到朋友了。不论在何时何地,想聊天就聊天,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永康日报 一周专题 00010 新网虫 2018-11-23 永康日报2018-11-2300007;8812389;永康日报2018-11-2300008;8812247;永康日报2018-11-2300009;永康日报2018-11-2300006;8812246;8812250;8812251;永康日报2018-11-2300011;永康日报2018-11-2300010;8810656;永康日报2018-11-2300013;永康日报2018-11-2300012;8810657;8813342;8813479 2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