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一周热点

文章导航

我与时代同框

  我

  与

  时

  代

  同

  框

  五张球桌 见证青葱岁月

  唐先初中的学生正在打乒乓球

  施天安 摄于1999年

  施汉阳与老照片同框

  “上学时,年轻的我们总是嫌日子太过无趣,学习如此地枯燥,总将自己比喻为笼中鸟,渴望飞到学校外面的世界。可真的到了我们毕业的日子,才会突然惊觉,那些在学校里的日日夜夜,才是最令我们印象深刻且怀念的。”一张由摄影师施天安拍摄的老照片,将周围的看客带入到了那个青葱无忧的岁月。

  这张照片拍摄于1999年,整体带有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感,黯淡却朴实。照片中,占据C位的是五张乒乓球桌。每张球桌旁都站着人,少则两人,多则五六人。他们有的正在打乒乓球,有的则是在围观。“那个时候,生活条件的艰苦,是现在很多人都无法想象的。”今年已经63岁的施汉阳摩挲着照片说。

  施汉阳是一名退休教师。1998年,他被任命为唐先初级中学校长。照片中拍摄的地方,正是唐先初级中学的一角,那是教师宿舍后面的小操场,而摆在操场上的乒乓球桌,甚至比施汉阳到任的时间还要早。因此,他也不清楚这些乒乓球桌,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在学校里的。

  当时,大家的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学校的资金也较为紧张,根本就没有闲钱去定做乒乓球桌,更何况还是五张呢。但没钱就不能有乒乓球桌了吗?这张老照片给出了最好的回答。那五张乒乓球桌的桌面其实就是一块大号的水泥板,在水泥板下垫起砖头当支柱,最后还在水泥板的中间,用砖头充当隔离网,将桌面一分为二。就这样,孩子们拥有了可以打乒乓球的场地。这对于当时娱乐活动并不丰富的孩子们来说,能在课后打打乒乓球,简直就是他们最幸福的事。

  在施汉阳就任之初,全校就有14个班级,毕竟它是那时唐先镇两所初级中学之一。后来,与大后初中合并后,全校班级暴增到了29个,甚至老师都恨不得能学会“分身术”。全校学生最多时,竟有1000多人,还有100多位老师。然而在当时,学校的食堂却只有三间房子大,根本坐不下那么多的人。

  在那个年月里,学生都是自己带菜,学校只是负责蒸一下饭。一到饭点,在热气腾腾的蒸笼前就会围满等待开饭的学生。吃饭时,学校的每个角落里都能发现学生就餐的身影,有独自一人,也有三五成群的。而这五张乒乓球桌,也会偶尔客串一把餐桌的角色。

  当然,也不是所有学生,都把球桌当餐桌使。有些热爱打乒乓球的学生,即使是吃饭时间也不放过运动热身。那些学生,首先会用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办法决定好打球的顺序。然后,轮到打球的就会先放下饭盒,而没轮到的就在一旁边吃边看。那是午间时光最常见的场景,那五张乒乓球桌给学生们带去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只可惜,在施汉阳就任后不久,学校就迎来了大改造、大拆迁。那五张乒乓球桌摆放的地方,改造成了一个篮球场,方便学生练习中考体育项目。虽然那里已经旧貌换新颜,但不管时代怎么变迁,当年在学校度过的快乐时光依然深深地埋在施汉阳的心间。

  □记者 卢晨冰

  一张旧照 梦回童年时光

  1995年的一天,摄影师孙东偶然来到童宅小学,正巧看见一大群学生聚在大操场上,于是举起了手中那台前苏联古董胶片相机。那时,相机绝对是个稀奇物,一听到要给他们拍张照,这些小孩就争先恐后地扑向孙东,纷纷围到镜头前,瞬间形成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局面。而一些挤不进来的孩子也手脚并用地爬上一块闲置的空心板,试图占据最高点。随着清脆的快门声,孩子们的脸庞被真诚地记录了下来,或好奇、或惊喜……一幅可与“花果山”相比拟的场景就此定格。

  时间如白驹过隙,23年匆匆而过。今年9月,童侠帅的家中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来人是村里的退休老师。他带来了这张黑白照片,是孙东托他帮忙找找照片中的孩子。童侠帅一眼就认出了自己:位于照片左下角,只露出了一颗脑袋,正腼腆地咧着嘴笑。当时年幼,拍照的事自然是转头就忘得精光。因此,当这份专属于童年的记忆钥匙突然现身,时光的木匣子也骤然开了锁。

  “这是在校外的大操场拍摄的,现在那儿已经成了老年人的广场舞基地。”童侠帅细细看了会儿照片里露出的建筑一角,拿出笔来,在纸上回顾起了童宅小学。

  童侠帅是西城街道童宅村人,7岁进入童宅小学念一年级。“一个年级一个教室,我们班才22个人。”

  那个年代的小学基本只有一排二层高的教学楼,正对面是教务处,而两幢楼房之间的空地,自然成了校内小操场。平常的课间活动就在这块空地上进行。在童侠帅的印象中,打“羽毛球”是当时最热门的游戏,人人带来一副用木头做成的长板子,把毽子当作羽毛球。要是打球打得腻了,就偷偷溜出校门,到大操场去放放风。

  “大操场”,是孩子们的叫法。其实那里就是一块坑坑洼洼的石子地。由于空旷,周边的村民们常把它当作晒谷场。而要想通往校外的大操场,是必须得过桥的,因为童宅小学的围墙外头是条河。河边,无疑也是天然的大型游乐场。七八个男孩并排站在河岸,捡石头往水里扔,拖鞋被水流顺走的事情也常有发生。玩水,捕蝉,抓天牛,是他们那时的三大课后活动。

  由于班里同学都是同村的邻居,大家便约好了一起上下学,路上也好有个伴。童侠帅说,那时觉得学校离家里特别远,感觉每天都是伴着星光去学校的,尤其是冬天的早晨。刚到学校,天通常还是漆黑的,那时教室里没有电,早上是需要用蜡烛照明的。

  “一般的蜡烛,总是会融化,太浪费,所以我们总是热衷一种叫酒盅蜡的自制照明工具。就是把蜡烛融化到一个酒杯里,中间置一根灯芯。如果嫌不够亮的话,就把做灯芯的梭子线,改成粉笔。”回忆起小时候的集体智慧,童侠帅喜不自禁。

  那时物质匮乏,学校不供应饮用水。所以,除了一只装书本的布包外,最好再带瓶水。于是,大家伙儿的“水壶”也是形形色色的。有的是铁罐,有的是酒瓶,瓶口用线绑好,有的则用搪瓷缸盅,直接端着。

  如今,童宅小学已经并为山下小学,校园建设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照片里的小孩渐渐长大成人,风华正茂,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童侠帅大学毕业后,回到了永康,进入一家广告设计公司。他认真地辨认着照片中的每张脸,有些动容:小学毕业后,就没再见过面了啊。

  也许正如歌中所唱,人人心中都渴望梦回童年时光,但正因它一去而不复返,所以薄薄的一张旧照才更加值得回味吧。

  学生们聚在童宅小学的大操场上合照

  孙东 摄于1995年

  童侠帅与老照片同框

  □记者 马忆玲


永康日报 一周热点 00013 我与时代同框 2018-11-23 永康日报2018-11-2300011;永康日报2018-11-2300014;永康日报2018-11-2300012;永康日报2018-11-2300013;永康日报2018-11-2300016;永康日报2018-11-2300015;永康日报2018-11-2300006;8810759;永康日报2018-11-2300008;8810760;永康日报2018-11-2300010;永康日报2018-11-2300007;永康日报2018-11-2300009;永康日报2018-11-2300017;永康日报2018-11-2300018;8811341;永康日报2018-11-2300019;8811340;永康日报2018-11-2300020;永康日报2018-11-2300021 2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