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筚路蓝缕 风雨兼程 见证生命绽放的奇迹
市特殊教育学校迎来七十华诞
万分耕耘 一分收获 为折翼天使插上隐形翅膀
在我市,有一处充满人间大爱的美丽校园。近年来,她正以自己优异的教学成绩、突出的社会贡献、具有特色的办学思路逐渐被人们所认知。这是一所充满光明与梦想的感恩奋进的学校,这里有一群折翼的天使,有一批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园丁,他就是市特殊教育学校。
1948——2018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市特殊教育学校已经走过了70个年头,他从一个聋哑特教班发轫,经过一代代特教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探索,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具有永康特色特教经验、获省特殊教育专家点赞的现代化培智特殊教育学校。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该校也迎来了建校70年华诞,70年风云激荡、日月变迁,记录着时代进程的点滴,也见证了永康特教学校的发展速度。70年光阴,70年奋斗,虽已是“古稀”之年,但永康特教学校始终行走在路上,必将以更加自信与成熟的姿态,续写永康特教更加美好的未来。
值此市特殊教育学校建校七十年之际,特向关心、支持市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向支持学校发展的家长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薪火传承
创新改革勇立时代潮头
1948年春天,永康籍画家程铿先生在其宅邸紫微塘沿5号,创建了私立“浙东聋哑学校”,当时只有学生7人,教师3人。七十年来,学校2次迁址、3次更名,一辈辈特教人薪火相传、砥砺奋进,开启了为残疾人生存和发展奠基的艰辛历程。
2002年学校招收智障类学生,并更名为永康市特殊教育学校。2009年学校搬迁至新校址西湖路36号,现校园占地12211平方米,建筑面积7755平方米,集教学、康复、生活训练为一体,建有言语语言康复室、感觉统合训练室、脑瘫动作康复室、蒙特梭利教室、心理治疗室、艺术调理室、自闭症个训室和烹饪、烘焙、工艺制作等专用教室,现有12个班146名学生,教职员工53名。学生类型涉及智障、脑瘫、自闭症及多重病症等。2015年,学校完成两头延伸,成为金华市第一所集学前、义务、职业教育为一体的培智学校。
每个残障儿童少年都是特殊的个体,但他们的“特殊”并不相通。从2011年起,市特殊教育学校推行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因能施教的个别化教育教学改革,开拓了一条以个别化教育为主体,以康复训练课程为依托的医教结合的课改之路,努力改善每一位有特殊需要学生的功能障碍,最大程度的补偿残疾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让每个学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2016年学校又开始探索跨专业整合下医教结合康复新模式:“全人视角、全面评估、目标整合、综合干预”,该校医教结合的实践在金、丽、衢三地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研讨会上作了经验分享。同时组织康复老师积极参加全国教育康复技能大赛,提升康复水平。2017年学校还与永康市妇幼保健院建立了医教结合合作基地,并成为永康市残疾人定点康复机构。
该校秉承“让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宜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尊重生命差异,拥抱多元可能,只为让这些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一起沐浴在公平、和谐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学校旧址
新校址
全体教师合影
教学科研 万分耕耘守望一分收获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通常,我们会用“蜡烛”“园丁”来形容教师这个职业,但对于这群“特殊”教师,用“太阳”来形容似乎更为贴切,因为他们不仅要用自己的知识光芒照亮每位来这里受教学生前程路的同时,还要“点亮”温暖每位学生已受伤的心。
“学校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教师的素质和激情,而激情来自于对工作的热爱。”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颜凯天说,在特教学校,有这样一句话“万分耕耘,一分收获”,这里的教师没有桃李满天下的荣光,但他们却能有幸见证每一个生命绽放的奇迹。记者在采访该校部分教师时,感受更为深刻。
沈莉婵是我市首位获得全国特教园丁奖的老师,自师范毕业后一直扎根特教工作已有20多个年头,从聋哑学生到培智学生,她数十年如一日,只为让这些学生的将来过上有尊严、有一定质量的常态生活。“特殊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除了爱心,真正能改善孩子能力的只有高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今后,我会继续努力,跟这些特殊孩子一起成长。”沈莉婵说。
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胡丽英老师,20多年来怀揣着工作之初的热情与激情,始终坚守在特教第一线,踏踏实实工作,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
“特教教育爱心、耐心、细心是必备,但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专业上的造诣。我们从生活中取材,注重学生的体验,以‘开门’为例,除了教授学生开门这个简单的动作,还应告诉他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开门这种常识性的知识。”周陈盈老师参加工作4年,前不久,她还在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上获得了一等奖。
浙江省教坛新秀陈雅君老师近日刚从澳大利亚培训归来,带回了一整套国外先进的融合教育理念,“这次学习让我对这些特殊孩子如何开展个性化学习,才能更好地融入普通学校有了新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她说。
特教老师们都有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左手是爱,右手是专业。他们在用双手为这群特殊的孩子搭建健康成长的天梯,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享受灿烂阳光下的快乐,站在属于自己的枝头绽放出鲜红的花朵!
建校七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及市教育部门关怀下,校园环境越来越美,教学设施日益完备,教育团队精干团结,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科研成果捷报频传。近三年该校有108人次在省市课题、论文、课件等评比中获奖。
该校学生在省市各类比赛中也屡屡获奖。在金华市第四届特奥会上,该校15名学生获得了27金7银的好成绩,其中6名学生还代表了金华市参加浙江省第四届特奥会,共获得7金4银的优异成绩;在浙江省第二届聋人运动会上取得6金5银3铜,列乒乓球、羽毛球团体第一;打击乐《五金乐章》获浙江省特教学校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舞蹈《一样的童年》获中国舞蹈家协会第167届少儿舞蹈展演一等奖;学生美术作品还走出国门到奥地利参展。今年首届6名培智职高毕业生,通过市残疾人就业招聘会,有3人与就业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书》,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其他几人也找到了适合他们能干的活。
政策保障 特殊教育彰显城市温度
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特殊教育学校,现已扩展至普通学校及不能到校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2014年起,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永康市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我市特殊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近年来,我市通过科学实施筛查认定、完善特殊教育政策体系两大创新举措,拓展出了轻度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在特教学校集中教育、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在家送教上门的就学途径。
今年5月23日在浙江省教育报上整版刊登了题为《尊重生命差异 拥抱多元可能》的文章,介绍我市创新举措破解特殊教育发展难题。6月22日省特殊教育专项督导组对我市的特殊教育工作进行了督导,在反馈会上,省督导组用“四个到位”高度赞扬了我市的特殊教育工作。
截至今年9月,我市拥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随班就读试点学校14所,涉及送教上门学校9所,已在筹建中的卫星班学校1所。全市义务教育适龄“三残”儿童少年167人,入学人数为165人,入学率98.8%,巩固率100%。
“从‘关心特殊教育’到‘支持特殊教育’再到‘办好特殊教育’,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永康特教模式,让教育更好地公平惠及每位适龄残障儿童少年,”市教育局局长谢滔说。
集体教学
□记者 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