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文化动态

文章导航

  谱一曲老一辈永康五金工匠的颂歌

  张泽宏29万字《行担外传》出版

  近日,记者从我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张泽宏处获悉了一个好消息:他的新作《行担外传》已印刷完毕,不日将与广大读者见面。

  小说《行担外传》以上世纪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中期为背景,描述了永康工匠背着一身行担,挑着风箱、炉子和箱笼,背井离乡,打铜打铁走四方的生活场景。因许多情节改编自张泽宏的亲身经历,读来可感可闻,令人动容。

  □记者 高婷婷

  还原上世纪行担的江湖

  如果将永康五金谱成一首歌传唱,那么它最初的一个音符,定然是由行担者奏响的。

  《行担外传》讲述的就是关于行担者的故事。小说以主人公周中翰的学艺生涯为主线,串起做漆、补铜壶、打铁三段行担人生的经历,讲述了行担江湖中发生的怪谈奇闻。作者以朴实的语言,饱蘸情感的文笔,将那个年代的风雨波澜娓娓道来,剧情跌宕起伏,一气呵成。

  小说中,少年周中翰一路坎坷,第一次去学做漆,和“江西老甘”斗智斗勇,夺回漆担;二进行担江湖,学补铜壶,又在“红色台风”中被关进“黑谷仓”,靠智慧走出樊笼。青年周中翰再次走进行担江湖,学打铁有所小成,又以德报怨,从洪水中救起仇敌之子。

  《后传·行担魂》中,作者又以周中翰儿子周金瑜为主角,作为青出于蓝的五金工匠后裔,周金瑜大胆革新父辈的经营观念,开拓进出口业务,将“老行当”新瓶装旧酒,开辟了“行担”新路子,一跃成为永康纳税百强企业。又在永康其他公司遭遇“两链风险”时伸出援手,体现了五金工匠代代相承的风骨侠义。

  作者张泽宏试图通过这些故事,再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永康行担手艺人艰苦生活的场景,和那个时代不同人物的命运,描述了行担手艺人闯荡江湖的生存智慧和勇气,和永康小城的那个时代的风俗人情,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物的生活画卷。

  张泽宏还想告诉读者:历史的车辙有迹可循,正是过去一代代勤劳勇敢的五金工匠,用一副副简陋的行担,挑起了如今辉煌的五金之城。

  取材自40多年前的亲身经历

  相信每一个永康人读完《行担外传》,都对它的真实感深有体会。不仅因为它详细地还原了上世纪行担者的生活情景,文中出现的许多地名、人名都是现实存在的,如芝英古镇集市、“麻狸美”的肉麦饼、解放街上街的“盲眼忠”等,读来非常亲切。

  张泽宏生于1955年。小学毕业后,他曾跟随三个舅舅到江西、福建、福州等地挑行担、学手艺,先后做过油漆,补铜壶、打铁等行担。小说主人公周中翰在一定程度上是张泽宏自己的化身。“虽然我只做了一年半的行担者,但这段经历我永远不能忘怀。”时隔四十多载,一讲起行担的话题,张泽宏立刻就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

  张泽宏说,挑行担是一件苦差事。永康行担者正月初头就要收拾行装,父带子、哥带弟、姐夫带妻舅、娘舅带外甥,搭帮结伙出门。要坐上几天几夜的火车,到了乡里、山上,就只能靠两条腿走。手艺人挑着沉重的行担,“以天为盖地为庐”,一路风餐露宿。到了有人烟的地方,就挨家挨户敲门叫生意。

  文中许多情节都曾真实发生在张泽宏身上。在闽西北山区,一条旧裤子的馈赠之情;在福建与祖老爷子相交忘年;与泼皮无赖勾心斗角,与同行相互扶持,相互竞争。

  短暂的行担生涯中,最令张泽宏不能忘怀的一次经历是在福建光泽县,因当地抓生产,严格管制外来流动人口,他与舅舅被关进暗无天日的谷仓里整整一周。“我至今还记得那谷仓的结构呢!”张泽宏感慨道,后来舅甥俩靠着一手小五金修理的手艺,帮居民补脸盆补锅、修锁等,才得以脱离“黑谷仓”,改关到了阁楼二楼。这段经历在《行担外传》中也铺陈了大量笔墨描写,令人感慨丛生。

  张泽宏在自序中称,自己写这本书,是为了还一笔情债、文债。“说情债,是因为我对行担人有一种割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张泽宏告诉记者,自己三入行担江湖,与许多行担者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我有一点文化基础,又亲身接触过三种行担,自觉有这个使命,要将行担者的所见、所闻、所听,将他们的经历记录下来,把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留存下来,铭记我们那辈人行过的路。”

  以丰富的笔触描绘行担者的江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永康行担者是全国最大的手艺人群体,也是跑得最远的一群手艺人。”张泽宏用充满自豪的语气说。

  在过去坎坷的年代,三教九流都有各自的生存之道,那时是手艺人的天下,一个属于行担者的江湖。《行担外传》所呈现的江湖与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有类同之处,其中既有应金传这样热心肠的锅炉老板,也有“无粮仓”这样的奸佞小人,有坑蒙拐骗的江西老甘,也有千千万万勤劳勇敢、智计百出的手艺人。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一提到行担,就会立刻联想到苦巴巴的日子。但张泽宏却不以为然,挑行担苦吗?当然苦,但苦并不是行担江湖的全部。“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江湖,有一群非常可爱、又非常丑陋的人们。”张泽宏毫不避讳,他在书中刻画了许多有血有肉的手艺人。他们的爱财,锱铢必较,会为了一分一厘料吵得脸红脖子粗;但他们又热心,天性善良,也会在同行陷入危机之时伸出援手。“侠”与“匪”在这群行担者身上并存,正是这些人性的缺点,让每个形象圆满而鲜活。

  张泽宏这样形容行担者:逐利追潮,闻利而动,藉礼而行,机变坚忍,与时俱进。又借主人公周中瀚的自白,饱含深情地赞颂了这群小人物:“做手艺人也有做手艺人的规矩,那就是精、诚、信、义四字。见钱眼开、唯利是图是我们的本能,见利忘义、不择手段谋利却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行担外传》写到的许多传统手艺,其中如“刻镰刀”、手工铸铁锅等手艺已基本失传。张泽宏作为行担者的江湖中人和见证者,将这些传统技艺、奇闻杂谈写进小说里,作为民间记忆的载体。


永康日报 文化动态 00014 2018-11-14 永康日报2018-11-1400007;永康日报2018-11-1400008;8725944;永康日报2018-11-1400010;永康日报2018-11-1400011;永康日报2018-11-1400012;永康日报2018-11-1400013;永康日报2018-11-1400014;永康日报2018-11-1400015;8725940 2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