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来自“2017中国县级医院·竞争力排行榜21强医院”的系列报道
尖端技术助力精准治疗
“刀尖上的舞者”屡创医疗奇迹
市一医普通外科跻身2017中国县级医院专科18强
市一医普通外科创建于1956年,是医院历史悠久的临床科室,也是我市重点建设专科。2004年,普通外科被分为普外一科(肝胆胰外科)、普外二科(甲乳、胃肠、胸外科)。多年来一直坚持微创外科的发展方向,开展了多种微创外科新技术,形成了以微创外科为主的专科特色。精湛医术和周到贴心的服务赢得了群众好口碑。
在“2017中国医院竞争力·县级医院14个专科30强”排名中,该科位列第18强。近日,记者走进市一医普通外科,走进这两支卓越的团队。
童伟民为患者实施手术
李英杰为患者检查甲状腺
“小”手术蕴含大智慧
普通外科不普通
普通外科虽有普通二字,但绝不是一个普通的科室,它历史悠久、病种全面、业务繁忙、技术先进、风险相对高。普通外科医生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以手术刀为器,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彼此的默契配合,将应用广、难度高的各项腔镜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将一个个治疗难度高的“边缘人”从生死一线中拯救回来。
走进外二科,走廊上挂满了各种提示牌:术后注意事项、健康合理饮食指南、护患沟通栏等,打破了外科医生冷酷、严肃的固有之见,一股暖意扑面而来。
“随着医院医疗能力的大步迈进,整个普外科团队经历了从开大刀到现在的微创甚至是无创的发展和变革。微创外科拥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有人称为‘钥匙孔’手术,深受患者欢迎。”普通外科大外科主任兼外二科主任李英杰介绍道,这样能有效缓解患者痛苦,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今年8月,一男子因飞镖扎穿心脏,被送到医院时已呈休克状态,情况十分危急。经过迅速周密的准备,男子被推进手术室,由李英杰主刀为其实施手术。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男子脱离了生命危险,病情日趋稳定。事后,每当李英杰回忆起当初抢救的情景,他无不感慨地说:“这位患者抢救成功,得益于及时,心脏修补操作难度极大,要是其中一个环节不够出色,结局都会改写。”
去年,一名年仅20出头的女孩小丽(化名)因脖子变粗入院,因惧怕术后留痕影响容貌对手术有所抗拒。在李英杰的劝导、建议下,她最终同意了手术。术后,小丽惊喜地发现,她的颈部竟然没有疤痕,让她对李英杰感激不已。
服务用心到底,医术“微”处益精。据不完全统计,普通外科年收治患者3800余例,年手术台次2000余台,一直承担着我市及周边县市的各类大型抢救任务,为市民健康作出了贡献。
为患者提供精准治疗,多学科综合诊治(MDT)实现1+1>2
“我们虽然都是拿着手术刀治病救人,但在外科医生的心里,一位好医生不仅要能‘武’,有高超的、规范的手术功夫,还要能‘文’,能根据不同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市一医普外一科主任童伟民介绍道,目前,肿瘤的诊治正在经历从多元化治疗模式向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转变。
肝癌是我国的常见病,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健康。肝癌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如何给患者确定最佳治疗方法,就需要多学科协作。因此,在童伟民的牵头下,该院组建了肝癌MDT,通过普外一科、介入科、血液肿瘤科、彩超室、感染科、放射科等多学科协作,为肝癌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而不是以往各专科单一的治疗模式。
采访期间,一位68岁的大叔来医院复查。3个月前,该患者被查出患有肝癌,情况很不乐观。经过多方询问,大叔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童伟民。童伟民和他的肝癌MDT小组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患者手术过程很顺利。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努力掌握高、精、尖技术,把疑难病患者留住,这应该是作为外科医生最大的成就了,”童伟民说,“接下来,打造肝癌患者的综合治疗是普外一科学科发展的重要思路,我们将与其他科室医护人员通力合作,尽力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此来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
夯实人才培养基底,让学科发展乘上“高铁速度”
一直以来,普通外科对于人才的培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视,强调科学合理和人尽其才。普通外科现有医生24名,其中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8名、硕士及以上人数8名,中高级人员占学科队伍85%,高学历成了普通外科的标签之一。
李英杰表示,现在已经不是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的时代,一支优秀的医疗团队只有充分调动每个人的智慧力量,对患者才有最佳的治疗效果,才能推动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只有让火车上的每节车厢都有充足的动力,才能有高铁速度,“只有不断推动技术的进步,才能让患者享受到由一个强大团队带来的技术服务!”
为了给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普外科医生不是奋战在手术台上,就是在不断学习钻研的路上。为持续增强科室医护团队的学习力,科室里会定期组织开展日常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相关业务学习等,每个月至少进行两次专题学习会,学习氛围浓厚。
不仅如此,该科室还根据每个人的个人发展规划,定期选送医生去上海、杭州等三甲医院进修。
另外,尽管普通外科的日常工作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但他们依旧会挤出时间,走进基层,开展各类医学科普活动或三下乡活动,为市民答疑解难,送去专业、贴心的服务。
名医团队下沉到底,打造家门口的高品质医疗服务
去年9月4日,市一医普外一科与省人民医院“张成武名医团队工作室(肝胆胰外科)”、普外二科与省人民医院“牟一平名医团队工作室(胃肠胰外科)”正式签约,名医团队每周会“下沉”到市一医,重点解决老百姓找名医看病难的问题,并定期到科室进行教学指导。截至目前,包括授课、坐诊、疑难病会诊、查房、危重症抢救、手术等共计200余次,远程会诊94例。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仅能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名医们更能充分发挥其传帮带作用,带动本地医生迅速成长,提升我们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疑难疾病诊治水平,有效减少患者外流。”童伟民说。
此外,市一医普通外科还将借助名医工作室平台,提质增效、精益求精,加强与本学科领域的医疗、教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与协作,开展重点疾病防治研究和关键技术的引进、应用和创新。
着眼未来,李英杰表示,通过5年努力,使本中心成为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医疗设备先进的组织体系严密、操作规程严格可行、运作体制高效的一个临床科研、教学及医疗的组织。具有较强的科研水平,在普通外科的诊断、治疗和科研等各方面均能达到金华市先进水平,使其成为永康市乃至周边县市的普通外科的诊治中心。
因为专业,所以出彩。自1956年建科以来,普通外科虽然历经60多年的风雨洗礼,但普外科依旧年轻,创新不止。普外科人将继续团结一致、锐意进取,为普外科绽放新的光芒而奋斗。
□记者 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