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粽奇遇记
□应建设
话说民国初年,四路有位姓方的财主,育有一位千金,长得也算标致。到了待嫁之年,经媒人介绍,嫁给芝英一户富裕人家,可谓门当户对。拜堂三载未见有喜,双方父母烧香磕头许愿,天遂人愿,产下一个男孩。父母欣喜若狂,摆了三日满月宴。外公外婆早早盼“得周”,好裹“得周粽”。
光阴如梭,方财主算算外甥要“得周”了。反正家里有的是糯米,就请了左邻右舍、三姑六婆整整包了一天粽。二尺八的一大锅粽煮好,方财主就安排一名年轻长工担粽到芝英。此长工姓马,长得五大三粗,一身蛮力,是个结巴。
吃过午饭后,长工脚穿草鞋,头戴箬帽,肩披汤布(白色汗布),担着一双糟箩,把所有的粽子装好。这两糟箩粽子起码有150斤重,长工感觉有些吃力。不过,东家吩咐,吃别人的饭,总得听他安排。
长工二话不说担起粽子就起身,一口气担到桥下,歇息片刻,又继续担到古山,20里路担过来感觉很累。长工抽了口闷烟,就往芝英赶,好不容易过了半日沉江,到了廿九都凉亭。路远无轻担,何况是150斤重担,长工就坐下擦汗歇气。冬天日短夜长,廿九都一片不见人影,看看太阳西沉,他有点心慌。好不容易看到一位背着锄头、须发花白的老者,他张口就喊:“喂!到芝英还有多少路?”
老者抬头一看,见是个不懂礼貌的后生侬,就随口应道:还有三根岭、两个畈,凉亭里有草鞋、灯笼、蜡烛带上备用。这一说把长工吓得一大跳。他暗暗骂老财主,你生个外甥这样高兴排场,害我到这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到芝英还不知多少路。要是半夜三更到芝英如何是好,上哪里叫门啊。长工左右为难,想想三十六计以退为上,反正是皇帝日子,百姓工夫,今天担回去,吃饭睡觉有着落,明天起早再来也不迟,就样想着,他担起粽子转身就往回走。
第二天,雄鸡鸣啼,时之五更。长工早早起床,吃过早饭,他重新上路。又到了廿九都凉亭,他吃了点心,系好草鞋带,围好汤布,担起粽子就想赶到芝英吃午饭。走了不远,碰到一个同年哥,他问芝英还有多远?同年哥说:“不远,不远。这是三节岭,过去下蔡畈,前面五步岭,再到排塘畈,便是古麓山岭。再多半个时辰,就到芝英了。”
长工问:“五步岭高吗?”同年哥哈哈大笑:“五步之遥。”这下他傻了眼。原来,一二拾步上岭就叫三节岭,五步上岭就叫五步岭,那古麓山岭也不过如此。长工在心中咒骂昨天骗他的老头,害他肩头皮受苦,来回走了这么多冤枉路。不到半个时辰,长年到了古麓山,爬上岭头,芝英的村容村貌尽收眼帘。
下了古麓山岭,过了灵溪回灵桥,长工一打听,芝英就在咫尺。到达目的地后,长工刚放下粽担,好客的芝英侬就奉上了烟茶,还酒肉饭招待,席间讲了昨天发生的事,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饭后,芝英侬告诉长工,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问路先问好,见到长者叫阿公或年伯,见到上下年纪的叫表哥,见到年老妇人叫阿婆或表嫂。你今天就不会走这么多冤枉路了。长工想想确实如此,活到老学到老,不讲礼数吃亏在眼前。
担粽的故事,在我们小时候,每逢夏天坐在明堂里就听父辈人说起,至今记忆犹新。现时代变迁,与时俱进,电脑手机时代,听大话故事,只是忆旧怀念罢了。今拙笔笨耕耘,伴君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