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一周热点

文章导航

我与时代同框

  我

  与

  时

  代

  同

  框

  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老手艺

  24日,芝英镇老集市正街的一家陈旧的修理店里,73岁的店主黄高明胸前挂着白色护服,手中拿着电焊,正聚精会神地修理一个不锈钢桶。在修理店旁边,围坐着四五个年纪相近的老大爷,说着闲话。

  眼前的这番景象,对于早年在外居无定所的手艺人黄高明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时钟拨回25年前:修理店刚刚开业,店虽小但五脏俱全。白墙上挂着各式工具,店前的玻璃柜就是半个工作台,柜中藏着各种小配件,一个木柜分隔了前后屋,柜子上摆放了需要修理或者已经修理好待主人来拿的物品。身后还能看到锅碗瓢盆,旧时店与家是不分的,前屋是店,后屋是家,烧菜做饭都在其中。

  站在照片正中的就是黄高明,穿着淡蓝色工作服,目不转睛地看着手中的小零件。那一年,他49岁,儿女已然长大,卸下了肩上重担的他,也结束了一名手艺人走南闯北没有落脚的生活,在芝英集市开了这家修理店。

  在手工作物的年代,物品是有温度的。现在东西一坏,大家想到的就是扔掉,但是在以前,东西坏了,人们最开始想到的是修好它。少年时代,黄高明就扮演着“修理匠”这个角色。

  17岁那年,黄高明开始学习五金修理。在那个年代,永康人多田少,各行各业都还处于萌芽阶段。而当一个小孩成年,需要面对的不像是现在的高考,而是要能掌握一门手艺。黄高明选择成为一个五金修理的手艺人,一方面是为了可以借此谋生;另一方面,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家家户户都不富裕,能够将一件坏的物品修理好,就能少花钱去买新的,对别人也是一种帮助。

  回忆起当时学艺的点点滴滴,黄高明口中不断唠叨的是“苦”。“当时手艺人很多,五金修理是最普遍的一种。”黄高明坦言,学艺时一出门就是半年,这期间他住过街沿,也睡过庙宇。

  至今,这身手艺已经伴随黄高明50多年了。比起讨论一个手艺人的专注和执着,抑或是技艺的细致和高超,他更愿意将自己看作是靠手艺养家糊口的普通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黄高明为了赚钱背着工具箱跑过浙江,去过江西、福建、广州,爬过井冈山、庐山、黄山。作为一名手艺人,哪里需要他,他就到哪里。黄高明说:“作为普通人,靠手艺赚钱很安心。而手艺人,也是服务行业的一员,所以做好服务很要紧。”

  岁月如梭,现在的永康已被誉为中国的五金之都,而永康的手艺人却大部分上了年纪。一些年岁大的老人已放下自身手艺,在家养老了。而一些如黄高明的一样的老人,在老集市的一角,在简陋的环境里,使用着粗糙的工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被世人遗忘了的手艺。

  黄高明知道自己的手艺已经走到了末端,却不悲观,不抱怨,尽自己的可能,让手艺多延续些时间。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手艺人从来不问什么是工匠精神。刚开始,他做手艺或许只是出于生计,但后来却默默坚持。在这默默无闻中,他们承载了永康手艺人的温度。

  黄高明开在芝英老集市的修理店

  黄高明和老照片同框。

  后记:无数手工艺人渐渐凋零。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存在过,丰富了先民的生活,缔造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也许有一天,所有的手艺终将消失,甚至连人类也不会存在。但是,他们曾经真真切切地存在过。

  □记者 吕鹏

  从记忆深处飘出的酥饼香

  解放街在不少老永康人的心里,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那是老一辈永康人心中最割舍不下的回忆。

  打铁铺、五金店、美食小吃店、小百货杂卖店、钟表铺,围坐聊天的老人、追赶打闹的孩童……那里不仅是永康老字号店铺的集聚地,还是永康市井生活的缩影。在解放街拆迁之前,摄影师方玲莉拍下了一张具有当时店铺特色的照片。

  这张照片的整体色彩并不是特别艳亮,反而显得有些朴实无华。那家看似不大的店铺,就坐落在当时的解放街220号。在那张照片里,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那三个颇具分量的木制大火桶,上面码着一袋袋黄灿灿、装在包装袋里的酥饼,让人一看就垂涎欲滴。

  当时,店铺的老板娘邢桂宣正从大木桶中取出酥饼。刚从大火桶中烤出来的酥饼,想必一定是香气袭人,每时每刻牵动着路人的目光。

  在照片的边缘处,还有一个大大的铁皮烟囱,只要邢桂宣把一个个成型的酥饼烤进大火桶,铁皮烟囱就派上了用场。每次看到烟囱口冒着青烟,闻到空气中飘着一股饼香,人们就知道一窝酥饼又快出炉啦。

  在照片更暗的地方,一个系着白围裙的男人正在专心致志地做着下一桶酥饼,他正是店铺的老板曹小忠。他和妻子邢桂宣来自金华曹宅。因为这样,有些来买酥饼的顾客,都会说一句:“这是正宗金华人做的金华酥饼。”

  “我们开的这家金华酥饼店,已在解放街度过十几个春秋了。这在我们从事做酥饼这一行业的23年里,已经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解放街度过的。”曹小忠夫妻俩回忆。

  提起为什么会与永康结下不解之缘?曹小忠笑着表示,在金华做酥饼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市场已经接近饱和。于是,他们夫妻产生离开金华开店铺的念头。

  刚开始的时候,曹小忠本来准备把店面开在义乌的。但奇怪的是,任他在义乌怎么找,就是找不到店面。无奈之下,他突发奇想到永康来碰碰运气,没想到一下子就租到了店面。就这样,夫妻俩开始了在永康安家落户的日子,而且一住就是20多年。

  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听着他们那一口地道的永康话,还真不相信他们是金华曹宅人。在永康开店的这20多年里,他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永康人向来喜欢吃金华酥饼,因此他们的生意一直都不错,这也跟他们20多年坚守那种传统的味道有关。烤酥饼是个很费时的手工活,因为酥饼得用手一个一个地做出来。一个火桶一次可以烤出100多个酥饼,要花费1个多小时。酥饼的“颜值巅峰”向来是它在出炉的那一刻,简直就是色香味俱全。

  现在的解放街虽然已经被彻底拆除,在不久的将来会在那里盖上崭新的楼房。但是那条街,那条街上曾经的繁华与热闹,却会被小心地珍藏在所有老永康人的回忆里,永不褪色。

  曹小忠和邢桂宣开在解放街的酥饼店。方玲莉 摄

  曹小忠和邢桂宣与老照片同框。

  后记:在解放街拆除之后,曹小忠和邢桂宣就重新在卫星路找了一家店面,继续卖着他们的酥饼。虽然离开解放街已经有许多年,但是一旦提起在解放街开店的经历,夫妻俩还是会滔滔不绝。

  □记者 卢晨冰


永康日报 一周热点 00014 我与时代同框 2018-10-26 永康日报2018-10-2600012;永康日报2018-10-2600015;永康日报2018-10-2600013;永康日报2018-10-2600014;永康日报2018-10-2600017;永康日报2018-10-2600016;永康日报2018-10-2600006;永康日报2018-10-2600007;89854|;永康日报2018-10-2600008;89855|;永康日报2018-10-2600010;永康日报2018-10-2600009;永康日报2018-10-2600011;永康日报2018-10-2600018;永康日报2018-10-2600019;89851;永康日报2018-10-2600020;89849;永康日报2018-10-2600022;永康日报2018-10-2600021;永康日报2018-10-2600023 2 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