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水和谐 泽润民生
——永康水利建设40年成就回顾
“
40年来,伴随着经济的起步腾飞,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永康的水务事业发展如沐春风,蓬勃昂扬。改革开放以来,永康水利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科学治水方略不断完善,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加快转变,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民生水利惠及广大群众,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太平水库库区一景。 记者 林群心 摄
治水改革在全国独树一帜
永康位于钱塘江和瓯江的分水岭上,山溪河流源短流急,留不住雨水,水资源总量7.8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只有1456立方米,也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之一。
作为扩张中的城市,用水需求量大,为保证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相匹配,永康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决策部署,认真推进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大力推进民生水务建设,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着“负责、献身、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永康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防旱并举”的水利工作方针,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走生态治水之路,初步构筑了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先后编制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水资源开发保护利用和河道整治等20多部水利规划,在全国独树一帜,并多次获浙江大禹杯奖牌,2015年通过了全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评估,连续三年获省水利工作综合考核优秀县,连续四年蝉联金华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优秀。
40年来,永康境内不少河流的“改头换面”,不仅改变了永康生态环境,更给群众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层次冲击,“绿色、低碳”成为永康群众追求的新时尚。
治理河道实现水清岸绿
清澈的李溪空气清新,白鹭不时从溪面飞过,偶尔看见溪边坐着一排垂钓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前些年李溪并非如此。
李溪发源于舟山镇毛岭,干流总长度31公里。一段时间以来,乱扔乱放垃圾、乱垦乱种庄稼、乱挖乱取河滩,以及污水多、作物多、沙石多等“三乱三多”令李溪灰头土脸。
水,曾是永康的切肤之痛,是所有永康人的“难言之辱”。近年来,永康痛定思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伤的勇气,努力实现“清水永康江、清新丽州城”的美好愿景,治出永康人民自信、自觉、自强的精气神。同时,永康上下全民参与,做到从“政府治水”到“全民治水”的转变,形成强大的合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8年,永康启动“万里清水河道建设”——李溪流域整治项目。在提高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便利的同时,注重保护修复受破坏的河道,在堤坝边种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实现了水清、岸绿的整治目标。根据李溪河道自然条件和现有状况,结合“158碧水蓝天”工程,水利部门正对李溪改造实施方案进行再细化再落实,计划分段施行改造工程,全面打造一条永康“最美河流”。
李溪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被评为全省4个河道生态建设最佳示范工程之一。李溪河道治理是永康水利建设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永康开展了水系连通试点项目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等河道工程建设,实施华溪、南溪、烈桥溪、永康江等河道治理工程,完成河湖库塘生态清淤共计446.4万方。在加强水行政执法管理的同时,通过工程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全市建起59处67套水文遥测站点,促进了水利工程信息化、物业化、标准化管理。
着力解决农田灌溉难题
永康的小型水利工程面广量多,渠道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农田灌溉困难,导致水利工程效益未能正常发挥。
2010年,永康被列为第二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后,大力开展以山塘整治、小型灌区改造、高效节水工程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累计投入0.88亿元,实际完成项目133个。其中,完成山塘综合整治114座,容积463.76万立方米;改造小型灌区9处,衬砌渠道78.485公里,新建和改造泵站17座,新建堰坝3条;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0处,面积4085亩。项目完工后,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
2016年,永康被列入第八批中央财政农田水利项目县,三年投资1.02亿元,完成实施镇街区灌区改造16片(受益面积1.9206万亩,改造渠道32.097公里),山塘综合整治74座,改造泵站10座,改造堰坝6座,池塘整治4座,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222万亩。
水库联网破解水资源“短腿”
根据《永康市水资源综合规划》预测成果,到2020年全市需水量将达到3.65亿立方米,按照现有供水能力,将存在1.31亿立方米的供水缺口。
为此,近年来永康积极寻求破解水资源短缺和利用率不高的“短腿”,实施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通过实施境内北部5座水库联网,深挖潜力,全面缓解永康用水困境。同时永康还积极探索境外引水工程。
北部水库联网工程是省重点建设项目和省扩大投资“411”重大项目,于2013年开工建设,总投资8.2亿元,通过内部挖潜,在满足原供水任务的前提下,可向城区供水3000万立方米。其中,一期工程投资4.7亿元,经过四年建设,跨越7个镇街区的57个村,联通了太平水库、洪塘坑水库和四大坑水库,各水库原水通过管网与杨溪水库供水并网,成为永康城区的“第二水源”。
除了北部水库联网工程外,十三五期间,永康还将启动实施南部水库联网、西部上黄水库定桥引水工程,通过水域空间联通,实现联网水库互为备用水源,全面提高水资源的保障和调控能力。
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
我市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工作,连续多年把农村饮水安全列入为民办实事重点内容之一,先后出台了《城镇供水管理实施办法》《2010年乡镇供水发展规划》《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十一五”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十一五”期间,农村各类饮用水工程建设完成投资达2.6亿元,结合“三清四改”等工作扎实推进农村供水事业,于2008年基本实现农村自来水全覆盖。此后,财政每年拨出500万元资金支持农村饮水解困、改善、提升工程建设,并落实了管理责任制,严格实行年度考核,不断提升我市饮用水管理水平。
目前,我市先后建成象珠、珠坑、洪塘坑、上黄、黄坟五个水厂,为7个镇2个街道共200多个偏远村庄提供“放心水”,受益农村人口19多万人,充分保障农村供水用水安全。此外,建有单联村供水工程243处,以水库、山塘等为水源,经净化处理后供水到户。
十二五以来,永康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能力,投资1.15多亿元,对农村各大水厂进行二期工程扩建,先后实施象珠、珠坑、上黄、洪塘坑水厂扩建工程,日供水能力从3.35万吨提高到7.75万吨,直接受益近165个村15万人。此外,为改变农村供水管网老旧、漏损率较大等问题,永康切实将农村自来水管网改造作为重点工作,全力实施农村供水管网扩建改造建设任务,实施加压泵站建设工程、百村管道延伸改造工程、一户一表改造等,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
□记者 程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