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智能制造标准建设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开发区:创新驱动释放发展新动能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经济开发区筹建20周年,更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工业作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主阵地,开发区作为我市工业经济主战场,在发挥质量引领作用,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责无旁贷。”在近日召开的全市质量大会上,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胡文建如是说。
在土地指标、环境容量、人口红利等各种生产资源要素不断制约的今天,开发区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和产业基础,在持续加强创新型企业、专利型企业和高新技术型企业培育的同时,坚持把科技创新当作是工业发展的灵魂,把智能制造当作我市五金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来抓,探索走出了一条登高望远、攻坚克难、创新驱动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蝶变之路。
□记者 徐敏
智能制造助力企业插上“腾飞”翅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进的设备是制造业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记者了解到,今年全市共有14个智能制造改造项目正在实施。而开发区就占据了10个,总投资超过16亿元,设备投资9.63亿元。着眼智能制造,开发区以推动和落实这10个智能制造改造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大政策处理和协调力度,推动项目早入库、早开工、早投产。
目前,中坚公司的农林机械产品智能化工厂项目已累计投资5240万元,硬件和软件已经建设完成,正在联动调试;飞剑工贸的保温杯智能化车间改造项目中的金工机器人自动线外壳线体已正常量产,内胆自动线正在试产;华龙机电的“不锈钢厨具智能化金工车间改造项目”已投资255万元,抛光自动设备样机启动制作,MES项目和ERP项目现场试运行中;群升集团的“木门智能化工厂改造项目”智能化木工流水线开始批量生产,UV流水线已进入安装调试生产运行阶段;三锋、王力、哈尔斯、炊大王、千禧龙、超人科技等企业的智能化无人工厂(车间)项目正在有序推制造进中。
连日来,记者在走访开发区部分正在实施智能制造改造项目的企业时了解到,随着智能制造项目的深入推进,企业如同插上了“腾飞”翅膀,不断为转型发展升温加码。
作为电动工具行业首批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和推行精益生产的企业,三锋公司近年来不断完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积极打造智能制造车间。“很多人最先对智能制造的认识仅仅是机械化装备,认为有装备就能实现智能制造,但装备没有输入是不会运转的。”三锋公司制造中心总监胡宇新认为,要真正实现智造,需要提升软、硬两方面实力,也就是精益化、数字化、自动化,从而加快价值链的流动速度,减少对人工经验的依赖。
目前,三锋公司结合电动工具自身产业特色,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PLM研发系统、WMS系统、MES系统和APS系统的建设,运用创新思维全力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实现生产线自动化、设备智能化以及物流信息化,并通过网络可视化等信息互联网技术实现操作简单化,最大限度提升效率,满足顾客个性化定制需求。
记者在群升的木门智能生产车间看到,员工将木门板材放入机器,经过全自动流水线的自动加工,就能制成木门成品,极大提高了生产质量和效率。“传统的工艺和传统的设备,我们每天做700樘门面要70多个人,改造后的设备运行以后,只要10多个人就可以完成了。”群升集团木门车间主任姚雄军说。
今年年初,群升集团以木门制造为背景,开展木门制造全套智能化方案研发和实施,打造木门智能化工厂,项目总投资2580万元。该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至少10万樘木门的生产能力,可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
无独有偶,王力安防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门板自动冲压生产线已经投入使用,整条流水线周围只有两三个工作人员,基本实现了生产线上的无人化,有效保证了产品的一致性,为企业的无人车间打造奠定了基础。
据悉,这条全自动生产线总投资2800多万元,把原来17道离散式的生产工序集成一个生产单元,在同等产能的条件下,将原来30名操作工人减少至3名维修保养人员,产能则提升20%。
对于王力来说,走先进制造业的路没有尽头。近两年来,该公司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打造,计划投资近7.3亿元,筹建全球最先进的智能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以及“世界门锁博物馆”,推进智能制造工厂建设,为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变提供永康样本,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效率供给。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省公布的第一批“上云标杆企业”名单中,王力安防成了我市及门锁行业唯一一家入选的企业。
同时,该公司还成功获得由工信部颁发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成为国内防盗门行业首家通过国家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的企业,也是我市目前唯一一家通过贯标认证的企业,标志着我市在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浙江制造”成就企业成为行业“标杆”
“浙江制造”是高品质、高水准本土制造的代名词,能够参与制定“浙江制造”标准,获得“浙江制造”认证证书,在企业实力、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生产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门槛。
为推动标准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层级深度融合,开发区持续开展“标准化+”行动,全面实施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全力推荐好企业的好产品参与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制定,充分挖掘产业行业的“第一”和“唯一”,以标准提档带动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业层次的升级,成就企业成为行业“标杆”。
随着今年全省第四批“浙江制造”标准制定发布,全市累计主导和参与制定的26个“浙江制造”标准中,开发区企业占了16个;全市的21家企业获得的32张“浙江制造”认证证书中,开发区企业占了13家23张证书。而在今年新增的48个“浙江制造”立项中,开发区的企业也占据了半壁江山,涉及电动工具、小家电、保温杯、门业、技术装备等产业。
王力旗下的王力安防产品有限公司、浙江王力门业有限公司、浙江王力高防门业有限公司在2016年就通过“浙江制造”认证,并获得3张证书,成为我市首批3家认证企业之一。
显然,这些都充分彰显了开发区的企业、产品的区域影响力和标准“话语权”在五金制造业领域逐步增强,意味着一大批比肩世界品质的标杆企业和优质产品脱颖而出,企业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已成为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今年上半年,三锋公司研发质量管理系统创新团队捧回了“201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贡献奖”,实现了我市省政府质量奖零的突破,意味着永康“质造”水平再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开发区为提高企业认证效率、缩减企业认证成本,以市质监局积极对接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加强同国外认证机构合作,推进国际互认,形成品字标“浙江制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认证模式为契机,深入企业积极做好政策宣传。
“在“‘品字标浙江制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认证的模式下,企业在申请一张‘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证书的同时,可以同步申请多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认证证书,不需要重复送检,可实现一次认证、多张证书。”开发区经发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作为国内最大的园林机械产品出口商之一,中坚公司外贸出口占到了主营业务收入的90%以上,每年各类认证证书平均新增30个左右,直接认证费用约300万元。
就在近日召开的全市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坚公司董事会秘书雷雨领到了全新的“浙江制造+一带一路”国际认证证书。这意味着标准国际互认格局初步形成后,该公司可以真正开始享受浙江制造与国外机构合作实现标准互认带来的红利,不仅在国际认证方面能够省下很多时间和成本,对该公司产品更快地抢占市场也具有重大意义。
“发展没有止境,惟有创新,才能争先。”胡文建表示,开发区作为我市改革开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与前沿阵地,将继续以‘高’立意,以‘新’作笔,以技术创新综合、科研成果转化、资本运营和业态创新为突破口,描绘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
王力车间
群升木门车间
哈尔斯无尘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