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时代同框
![]() |
![]() |
![]() |
![]() |
我
与
时
代
同
框
“
在1984年,永康有两位年轻人,骑行36天,4000多公里,从南到北,从黑夜到白天,只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想亲眼去看一次北京天安门,也让他们的儿孙们知道怎样才能活出意义。
1984年
骑车去北京
时隔34年,因为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这段属于杨鸣放和毛晓峰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记忆重新打开。
说起36天4000多公里的骑行,毛晓峰和杨鸣放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光亮,岁月镌刻在他们黑红色脸庞上的印记,除了深深浅浅的皱纹,还有一种坚定和温和。
毛晓峰说,最初决定骑行去北京,是他在广播上听到新闻说北京天安门有很多外国人,他觉得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没去看过天安门是人生一大遗憾。而他所能想到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骑车去北京, 再者,因为同年毛晓峰生了一场大病,大病初愈的他更加坚定要骑车去北京的想法,他想通过骑行的方式告诉他以后的孩子,“人的一生很短暂,不想留有遗憾。只要坚持梦想,人生就会有意义。”
就这样,毛晓峰把骑车去北京的想法告诉当时同在化肥厂上班的杨鸣放,两位年轻人一拍即合。因为这次骑行跨时长,跟单位请完假,毛晓峰和杨鸣放便决定瞒着父母,偷偷出发。临出发前,当时的县文化局局长和宣传部部长、摄影协会会长一起为他俩践行,并送了很多黑白胶卷供他们路上拍照使用。
1984年7月15日,杨鸣放和毛晓峰从永康出发,踏上了去北京的行程,他们的全部行囊,就是一辆凤凰自行车、一辆永久自行车以及毯子、三架海鸥照相机、绿军装,还有特地找人定制的灯绒裤、白色的太阳帽,一张中国地图和两封县文联和体委开的介绍信。36天的行程中,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大半时间都是睡在长途货车司机住的廉价“汽车旅馆”。
在杨鸣放拍摄的照片中,存放着很多张沿途风景照,湖州、常州、镇江、扬州、沂蒙山、潍坊、天津……两人每天早上7时开始,一路向北。第三天,他们已经进入江苏界内。
每天早上7时开始,骑行200公里左右,对骑行者来说就是一大难题。“当时路况不像现在这么好,都是石子路,因为会消耗大量体力,推着走都费劲。”杨鸣放说。
“路上,我好多次想要放弃,特别是当时中暑,但不到长城非好汉,自己选的路,一定要坚持走下去。”毛晓峰说。
虽然磕磕碰碰,收获总大过于坎坷。一路上,他们遇见过骑友,听他们讲述如何骑车环游中国,他们遇见过半路爆胎的同行者,相似的经历让两人彼此相见恨晚。
7月26日到达北京后,杨鸣放和毛晓峰在北京游玩三四天,并一起在北京天安门、长城、人民大会堂、故宫等地合影留念。8月23日骑行回永康后,毛晓峰和杨鸣放这一壮举轰动了当时的永康城。很多人听说他们骑自行车去北京的事迹后,纷纷竖大拇指称赞。
时光如梭,回想此事的杨鸣放和毛晓峰表示:“一路上,路过的饭馆、旅店以及到达城市当中的一些景点,都是难能可贵的记忆。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是你想骑车远行,你就想办法去实现,你想告诉更多人你遇到的新鲜事,那你就去更远的地方。有时间,我们还想开车再去重走当年的青春路。”
1984年,杨鸣放(左三)与毛晓峰(左四)与县领导合影
杨鸣放近照
追逐之梦
时隔如初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又要从娃娃抓起。今天的主人公是来自城西新区管委会的童伟芳。初次见到童伟芳,被她优雅的气质,被时光厚待的容颜吸引。童伟芳看着黑白照片上风华正茂的自己, 记忆大门缓缓打开。
1985年11月,在总工会幼儿园当幼师的童伟芳和同事忙着给花卉展布置现场。在平时鲜花都很少见的永康,这次的花卉展对童伟芳这些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件值得开心的事情。
童伟芳说起为什么要当老师,她说:“从小就喜欢唱歌和跳舞,报考志愿时就选了幼儿师范教育专业,从此踏上了幼师之路。”
在那个年代,幼儿教育并不普及。大学期间,童伟芳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幼儿教育专业。从早上6时到晚上8时,除了课间休息,她起早摸黑地在练功房里挥汗如雨练习舞蹈。她顽强而坚定的步伐,始终没有停下过。
1985年,刚从浙江幼儿师范大学毕业的童伟芳回到永康,便在当时总工会职工幼儿园从事幼师工作。
在当时,科班出身的幼师都很少,更别提幼儿园了。童伟芳作为当时的正式职工,一毕业就要带着100个孩子,开启了幼师生涯。回想起自己当时的幼师生活,童伟芳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因为当时,总工会职工幼儿园是县里第一所幼儿园,工会所属职工们的孩子全在一起,工作特别繁重。
童伟芳说:“每天听到孩子们一箩筐的童言稚语,回家讲给家人听,这种开心的情绪能够感染到所有人。看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同时,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使人感到年轻、富有朝气、充满活力。虽然当时很辛苦,但也很充实。”
同年,改革开放春风吹拂大地,文化娱乐活动随之也跟着改革浪潮兴起。为了丰富工会职工业余生活和提高职工艺术文化水平,永康总工会在11月举办了首届花卉展。童伟芳想借着花卉展带小朋友去增长见识。“当时,花都很少,更别提花卉展了。我们几个老师就想带着小朋友去看看增长见识。”她说。就这样,一张富有时代感的照片就被照相机记录了下来。
在总工会执教的12年中,童伟芳也在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每当孩子们完成一幅漂亮的手工作品、跳完一场优美的舞蹈,童伟芳都觉得很骄傲、很有成就感。后来,童伟芳调入城西管委会工作。因为对艺术的热爱和执著,她想把舞蹈的魅力和艺术的熏陶传播给更多的人。即使在不同的岗位,她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默默坚持。
童伟芳云淡风轻地笑着说:“现在街道有和舞蹈有关的文娱活动,我都要帮忙。很庆幸自己能为文化事业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从毕业至今的20多年时光里,童伟芳凭借对艺术的执著和狂热,在历练中收获更优秀更强大的自己。那段为梦想起舞的年华,完美了自己,感动了他人,也成就了今天的峥嵘岁月。
“
杨鸣放老师拍摄的1985年花卉展
童伟芳老师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