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芝英历史文化

文章导航

  对话企业家应宪

  从芝英走出的铮铮赤子

  33岁担任越众集团董事长,35岁被授予“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家”称号,44岁被评为“年度公和人物”,46岁与马化腾、陈一丹、马蔚华等人一同被评为百名“中国公益人物”,47岁被评为深圳关爱行动“十佳爱心人物”……应宪,这个集一身荣誉的芝英应氏后裔,说起自己最大的成就,却丝毫不提及这些。

  “我一生最引以为傲的两件事:一是举办‘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二战中美友好合作影像展’,推进了中美盟军及远征军历史的传播;二是通过关爱抗战老兵,推动了全社会形成共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抗战老兵的生活状态。”应宪说。

  应宪近照

  “国家记忆”展在重庆展出

  应宪与志愿者探望抗战老兵

  应宪参与发起的公益基金启动

  富有人文关怀的杰出企业家

  身为芝英人,应宪无疑是一位才能卓越的企业家。在他掌舵越众近20年来,公司在保持主业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向文化影视、环保科技产业开拓,成立了包括以拍摄精品纪录片为主的深圳市越众影视有限公司,以出版大型学术类图书、策划文化活动为主的深圳市越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拍摄电影、电视剧为主的北京越众和合国际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

  2017年,越众旗下的深圳市华威环保建材有限公司,以“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关键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是深圳市在工程建设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曾有人说过:“一家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10年靠领导,15年靠制度,20年靠文化,100年靠传承。”如果说,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有什么鲜明区别,那就在于它深厚的人文关怀。董事长应宪正是这面企业精神的旗帜,他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地奋战在助养抗战老兵的公益事业前线。

  2007年起,应宪从不同途径了解到抗战老兵的生存情况,特别是看到94岁抗战老兵蒋绍福自杀的新闻,这让应宪的心灵受到了极大触动,也让他开始搜集关于抗战老兵的资料。2009年,应宪认识了关爱抗战老兵网的四位创始人,在他们的组织和帮助下开始真正接触抗战老兵,经常去探望帮助他们。目睹着一幕幕抗战老兵凄凉的晚年情景,让应宪心中腾起了一股热切的冲动:要为他们做更多的事,不能让国家英雄凉了热血。

  投入千万为抗战老兵

  成立公益基金

  为了给更多的抗战老兵提供更好的帮助,2013年3月,应宪作为主要发起人,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共同设立了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自此,逐渐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为老兵募集资金,帮助老兵解决实际困难,其中包括海外华侨,以及偏远地区的抗日老兵等。

  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于2013年3月成立,6月抗战老兵助养行动立项,7月开始第一批老兵资助,到12月,资助人数就高达1000人,光助养金一项就每人每月500元,一年需要600万元。而2013年全年度加上基金启动资金,所筹款项都不足500万元。应宪当即承诺筹款不足部分由越众来兜底。在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和项目中,越众累计投入达2000多万元,用来帮助抗战老兵改善生活、改建房屋、治疗疾病。“这个特殊群体中,许多人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他们并没有抱怨,只求得到一点认同和理解。”应宪说,“有人能靠近他们,给予他们肯定,比赠予钱财更让他们高兴。”工作之余,他挨家挨户走访孤苦的抗战老兵,给他们带去慰藉。

  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已有2239位抗战老兵获得了助养。这2239位抗战老兵,有2239份档案,2239份助养记录,2239份回访记录。每一位都是由志愿者走访、提交申请资料、领取助养金。从2009年至今,共建立了6000多位抗战老兵档案。2018年起,助养金从每月500元提高到了800元。截至2018年8月,该项目总计发放3257.85万元。

  “能为抗战老兵付出是福分”

  据估算,全国大概2.5万多名抗战老兵,但这个数字不停减少。“每一天都有抗战老兵在离去。”说到这里,应宪深深叹了口气,“我们关爱老兵是在和时间赛跑。”

  这是一个弱小群体的呼声,这是一群英雄暮年之际的呐喊,这喊声诘问着每一个聆听者的赤子之心,也让应宪深深为之动容:“抗战老兵年纪大了,走不动,那我就做他们的拐杖,扶着他们走到公众视野中。”

  越众还投巨资建立了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及学术地位的民办非营利机构——“越众历史影像馆”。该馆集收藏、研究、展示为一体,深度挖掘那些流失海外和散落民间的中国历史影像。2011年,越众派人前往美国国家档案馆,从浩繁的二战影像及文字记录中整理出2.3万张影像、200万字的资料。同年5月,越众在深圳举办了第一期“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展览共展出400余幅罕见历史图片,许多都是第一次在国内亮相。

  自2011年起至今,越众历史影像馆受邀在深圳、重庆、台北、杭州、华盛顿、北京、兰州等海内外城市举办了15场“国家记忆”公益巡展。其中以2014年8月和9月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出规模最大。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理事长许嘉璐先生,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副理事长、北京志远功臣关爱基金会理事长耿志远先生,美军援华抗战名将史迪威将军之外孙伊斯布鲁克先生,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武官马克·戈里特先生,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抗日名将新一军军长郑洞国将军之孙郑建邦先生,刘伯承元帅之子刘太行先生等领导和抗日名将后代出席了开幕式。

  与此同时,《寻找少校》《发现少校》《重返野人山》《黄埔》等一系列由深圳市越众影视有限公司出品的相关题材纪录片陆续问世。

  在应宪的不懈努力下,关爱抗战老兵从普通的公益行动,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社会上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抗战老兵群体。

  正如“国家记忆”展前言中所写的:“这是一段曾经消失的历史,这是一个曾被遗忘的群体……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即便是活下来的英雄,他们后来的遭遇也令人唏嘘。”而应宪的点滴努力,正如同一根杠杆,缓慢地撬动着社会对抗战老兵的认知,让老兵们的轶事逐渐走到日光下,为更多人所知。

  难能可贵的是,应宪所做的事情,并不是出自所谓企业家的慈善精神,而是他作为中华儿女的责任感。“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讲,我在深圳特区,是‘先富起来的人’。”应宪说,“如果我们能为这些老兵做些什么,是我们的福分。”

  时至今日,应宪依然在扶助抗战老兵的道路上奔走劳碌着。这条路有多长,应宪并不清楚,但他知道,有些事必须有人去做。

  永康市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永康日报社主办 总第18期

  刊名题字 应忠良

  □记者 高婷婷


永康日报 芝英历史文化 00015 2018-09-20 永康日报2018-09-2000005;永康日报2018-09-2000011;永康日报2018-09-2000014;永康日报2018-09-2000015;永康日报2018-09-2000016;永康日报2018-09-2000020;永康日报2018-09-2000021;永康日报2018-09-2000022;永康日报2018-09-2000023;永康日报2018-09-2000029;永康日报2018-09-2000009;永康日报2018-09-2000012;永康日报2018-09-2000018;永康日报2018-09-2000019;永康日报2018-09-2000010;永康日报2018-09-2000013;永康日报2018-09-2000024;永康日报2018-09-2000025;永康日报2018-09-2000026;永康日报2018-09-2000027;永康日报2018-09-2000028 2 2018年09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