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拉高标杆 因地制宜 多措并举
垃圾分类,开发区勠力前行在路上
生活垃圾即产即清,生活污水全部“集结”,村庄道路四通八达,街角小品遍地开花……不知不觉间,这样“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得越来越多了,美丽乡村释放出的美丽经济也越来越明显。
作为美丽乡村的底色,洁净自是不可或缺。农村生活垃圾实行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成了不二选择。随着农村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经济开发区拉高标杆、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为实现乡村振兴,打造产城融合先行区勠力前行。
□记者 徐敏
垃圾分类两道坎——人多量多意识不强
“垃圾分类看起来事小,却关乎千家万户,关乎千年习惯,垃圾分类治理最大的难点在坚持。”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胡文建表示,近年来开发区在垃圾分类工作上虽取得一定成效,也创出了“一联四定”的垃圾分类“兰街模式”,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群众垃圾分类意识不强、户内分类和二次分拣质量不高以及监管机制不够健全等方面的问题。
与其他镇街区相比,开发区还面临着人多难分、量多难分的严峻考验。
开发区本地人口有2.8万,实际在园区居住的外来人口超过20万,人员混杂,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这给垃圾分类工作带来一定的复杂性,要做好源头分类存在一定难度。“一般的农村主要是农民,但在开发区的各个农村既有本地村民,也有外来人口,且不少村外来人口是本地人口的好几倍。垃圾分类主体的不同,这也就意味着工作方法也得相应改变。”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吴鹏说。
吴鹏坦言,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大多数群众特别是外来员工对垃圾分类的自我保洁和参与意识还比较薄弱,对垃圾分类工作不理解、不支持,长效机制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或者是难以全面覆盖,从而使农村垃圾分类效果大打折扣。
记者了解到,为全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开发区实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工作。特别是今年以来,已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近12000份,开展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妇女代表、社区矫正人员、企业工会代表等各行各业垃圾分类集中活动10多次。但还是由于外来人口较多,流动性强等问题,导致农村垃圾分类所起到的宣传效果未达预期。
正因为外来人口基数庞大,导致开发区每日产生的垃圾体量也大。其中,黄城里村、长城村、夏溪村、曹园村、大坟山沿村的日产垃圾就达10吨以上。这不仅在垃圾二次分拣工作上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实际上也对设备终端处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大降低了开发区垃圾分类的效率。
19日上午,在杜山头村综合市场边上的垃圾分类点,记者看到一名垃圾分拣员正在对可腐烂垃圾进行二次分拣。“这些垃圾主要是村里菜市场的蔬菜垃圾,还有一些是村民分类好的厨余垃圾也会送到这里进行二次分拣,再运往附近九鼎路上的垃圾资源利用站进行回收处理。”杜山头村党支部书记周红权说。
周红权表示,该村有村民900多人,但外来人员就有3000多人,加上村里的综合市场、木材市场繁荣,人多量多、意识不强的问题成了制约垃圾分类工作全域化开展的最大瓶颈,目前只能循序渐进,从可腐烂垃圾体量最大的菜市场着手,进行垃圾分类。
事实上,自开展垃圾分类以来,开发区已投入400万元,分别在郑村、九鼎路、铁岭路建设了四座垃圾资源利用站,以促进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去年,开发区累计处理可腐烂垃圾120吨,产出有机肥6吨。
“垃圾资源利用站对垃圾分类要求很高,一旦存在源头分类或二次分拣不彻底等问题,导致厨余垃圾里掺入不可回收垃圾,就会影响到处理的效果,严重的甚至还会影响利用站的正常运转。”吴鹏介绍。
垃圾分类新探索——软硬兼施强化督查
记者了解到,为更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开发区党工委狠下决心,在9月初专门召开党工委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决定在9月至11月,集中开展“垃圾分类百日攻坚战”专项整治行动,再发动一次,再部署一次,发动全区干部群众,努力实现全民分类和全域分类”
去年,开发区在垃圾分类上创建了“一联四定”的“兰街模式”,即党员代表联系到户,并主抓“定点收集、定时投放、定人分拣、定向回收”的“四定”工作,在实际运行中效果良好,也获得了上级和群众的肯定和好评。
垃圾分类工作不仅是面子工程,更是里子工程,如何让垃圾分类的“兰街模式”盆景,变成全开发区的风景,开发区进行了新的探索。
吴鹏介绍,开发区下一阶段将在深化推行“兰街模式”的基础上,完善“网格党建+垃圾分类”的工作模式,党员、代表同质化管理,实行“党员代表+农户”网格化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党员代表联系户、户主垃圾分类承诺制和房东负责制,以党员代表值班检查制和党员代表联系户制相结合督促检查各户开展分类,用评比制度和村规民约来规范激励村民强化分类意识,提高垃圾分类正确率。
“去年,开发区就实施了垃圾分类评优奖励政策,优秀等次的村奖励100元/人,良好等次的村奖励50元/人,这种争先争优的奖励模式起到了较好的激励作用,今年将继续推行。”吴鹏说,除此之外,开发区将推行“三联”制度,即实行“领导联系重点村、党员干部联系投放点、党员代表联系农户”,通过“三联”制度,将垃圾分类的压力和动力层层传递,全面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同时,开发区将继续在保障区、村、保洁公司等三支垃圾分类管理队伍,以及分类点、中转站、清运车、餐厨垃圾处理站等四类垃圾分类处理设备设施高效运转上下功夫。“今年,开发区还将建设一座日处理10吨的机械制肥中心站,进一步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吴鹏说。
此外,开发区将结合浦江经验,推行“周一巡查日”垃圾分类监管制度,将每周一确定为开发区的“垃圾分类巡查日”,由联村干部、各村书记和主任牵头组织巡查人员,于周一上午7:00-9:00在村内开展巡查工作并建立工作台账,重点村则由分管领导带队。对不按规定分类、分类质量不高的现象,及时进行纠正,纳入考核,并与区、村两级值班人员不定期环境卫生抽查工作和“美丽新农村”建设形成有效互补,逐步促使垃圾分类理念走进村民和外来人员心里,切实提高垃圾分类工作的覆盖率、分类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垃圾分类做得好,绿水青山渐入村;垃圾分类做得好,回收利用变成宝。农村垃圾分类,变的不只是村庄环境,还有发展契机,美丽乡村将会带来美丽经济,实现‘完美跳跃’。这已经在兰街村得到了较好实践。”吴鹏表示,开发区将继续上下一心,创新思路,对标作战,狠抓落实,勠力前行,坚决将这项工作做到实处,做出实质性成效,做出老百姓满意,为助推美丽园区建设和美丽永康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①
②
①兰街村第六空间
②车马何村垃圾分类点
③
④
③郑村垃圾分类点
④杜山头村垃圾分类点
⑤
⑥
⑤分拣员二次分拣垃圾
⑥九鼎路的垃圾资源利用站
⑦
⑦垃圾资源利用站处理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