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坚持生态优先 践行绿色发展
——永康发展循环经济二三事
“
永康是制造业大市,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发展之初,不少人却是靠着“小冶炼”发家致富,但是环境被极度破坏,“坐在垃圾堆上数钱,钱也赚得提心吊胆”。而如今的永康,深刻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惨痛教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全省率先,到全省唯一,再到全国首创,走出了一条符合永康实际,又可复制可推广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生态建设日新月异的永康城。 记者 林群心 摄
彻底整治“小冶炼”
打响省“811”行动第一枪
“我10来岁的时候,家里开始‘小冶炼’,村里算早的。”龙山镇桥下三村党支部书记朱雄伟今年52岁,他说,在那个“万元户”能戴大红花的年代,“小冶炼”一年轻轻松松能赚好几千,越来越多的村民闻风而动。当时桥下三村有600余户,三分之一以上村民家里从事“小冶炼”,铝锭产量一度占到全市的10%。
村民们在掘到“第一桶金”的同时,很快也发现环境变了:村里整天黑烟四起,桌子上的灰可以写字,一层黄烟笼罩在村子上空。上世纪90年代初,桥下三村把全村的“小冶炼”都集中搬到了华溪边。
搬到村外,可“小冶炼”产生的污染却没有停止。与空气一样变糟的还有华溪水质,“上世纪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洗衣灌溉,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鱼虾绝代”。“小冶炼”较为集中的地方,周边的果树不结果,长出来的稻谷是黑色的。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小冶炼”危害很大。虽多次整治,但难以根除,“小冶炼”成了一个顽疾。2004年,我市主动要求省环保局将整治“小冶炼”列入生态省建设的难点项目,全面摸清涉及68个村、1361户计27.9万平方米的“小冶炼”底数,开展彻底整治行动。
“这次整治行动打响了省‘811’行动的第一枪。”时任市环保局局长的俞福才说起整治行动时,用上了“轰轰烈烈”四个字。从8月底开始,我市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拆除了全部简易工棚,摧毁了全部生产设施。
整治“小冶炼”,第一个动手的就是桥下三村。“拆除后的溪滩地上造起了标准厂房。”朱雄伟说,虽然当时村民反响较大,但现在普遍都说,“该拆!该治!如果当时不彻底整治,那么,这些年赚来的钱,即便全部还回去治理污染都不够,环境也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好。”
俞福才感慨,没有当初的大整治,就没有现在的“永康蓝”,“这不仅仅对我市有重大意义,对全省起了示范作用,在全国都有波澜呢。”
再生资源利用体系全省唯一
县级试点经验全国推广
“小冶炼”整治是我市系统治理环境污染的开端,接下来,从“小电镀”“烂板水”,逐渐扩展到其他行业领域。
我市发达的制造业带动了废旧金属贸易的繁荣,也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料和生活废料。2006年年初,我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24个试点城市之列,现任市商务局市场科科长王有高记得,首批试点城市中,仅永康和湖南汨罗是县级市,计划试点建设周期为五年。但2009年4月,我市就率先通过了试点验收,“永康模式”得以全国推广。
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首先划行规市,确定了流动收购废旧物品从业人员管理工作流程,规范回收站点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价格、统一衡器、统一车辆、统一管理“七统一”。不仅是每天定人定时定点收购清理转运,我市还在城郊设立了标准化的分拣中转站,进行回收、交易和拆解,同时成立了再生资源行业协会,搭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信息网络平台。
“把‘废品收购大军’改造成‘正规军’,把‘地下经济’发展成‘阳光经济’。”王有高说,我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回收—分拣—交易—利用”的闭合圈产业链,形成了“企业主体+政府主导+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长效发展机制,不仅有效解决了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的二次污染问题,也在社会治安、行业规范等方面形成了“永康经验”,被业内专家评价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永康模式”的成功亮点。
资源产出率统计、循环经济
发展指数全国县域首创
无论是治理环境污染,还是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初衷就是“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容量小、资源自给率低的永康,面对的是民营企业活力强、经济总量大的现实需求,如果说,怎么立足实际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题,那么,秉承绿色循环的发展理念,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就是永康给出的答案。
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坚定不移走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力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如今的永康,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改善工艺,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可循环、少排放的新型工业之路。循环经济的概念,也已实现了从工业到农业、服务业等各领域的全覆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济规模稳步扩张,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永康人的微信朋友圈,蓝天白云已不再刷屏,不是因为太少,而是因为习以为常;在永康城的三江六岸,白天可见成群的鱼儿游过河面,傍晚则有“运动大军”漫步河边,生态建设日新月异,绿色福利越来越多,和谐永康触手可及。
有实践探索,更有总结提升,我市积极构建循环经济评价制度,建立以主要资源产出率、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统计时将数据指数化,在此基础上,发布循环经济发展指数,服务于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企业循环化改造,为科学评价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定量分析与数据支撑。而这些,均属国内县级市首创。
“永康过去的发展,依靠和得益于循环经济,同时,产业发展和资源的匮乏以及环境容量小的矛盾,决定了今后永康也必须持之以恒地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时间虽已过去一年多,但市委书记金政在永康循环经济发展指数课题论证会上的话语,依然回荡在耳旁,也落于实际行动中。
□首席记者 陈晓苏
大事记
2006
入选全国首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
2009
通过试点验收,同时成为省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十个试点县(市)之一、首批“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县(市)”
2011
成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入选全国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两个县级试点
2013
获评首批省循环经济示范市。启动实施第一轮“158”碧水蓝天工程
2014
开始研发永康市资源产出率统计核算体系
2015
永康市资源产出率统计核算体系通过专家论证,系国内县域首个。通过水利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验收
2016
率先启动县级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的研究和编制
2017
发布全国首个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指数,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入选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分行业省级试点
2018
启动实施新一轮“158”碧水蓝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