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地名故事

文章导航

  代代行善 孟达公造九桥十寺

  云

  路

  ◎唐先镇

  ●云路村

  2  1  7  省  道

  □见习记者 吕鹏

  云路村坐落在唐先镇政府南侧,紧邻东永二线。有一条唐先东街从村中穿过,古时是唐先通往县城的大道,南北交通十分便捷。村前有小溪自西向东流过,村北背靠塔山。新建的塔山公园是附近村民游玩健身的好去处。“传奇人物”孟达公的墓地也在此地。

  云路村现有400多户,960余人口,村民多姓施。

  赶鸭发现风水宝地

  据《永康县地名志》记载,古时,云路村所建房屋坐北朝南,并排相连,只有东西通道,故称横路。因地势较高,后改称云路。

  “横路改名云路,民间对此有不少说法。”该村80岁老人施世成说,其一就是,当年金华县县太爷游览至此,当天正是云雾天,他站在岭头,看见村庄在雾中若隐若现,道路笔直东西相通,仿佛路在云端,便将此地改名为云路。

  云路村始祖是道椿第五子孟达公,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从白莲塘卜居云路。相传,始祖施孟达年轻时居住在离云路300米的前村,每天赶着成群老奶鸭四处觅食,游玩田野。

  有一天,施孟达把鸭子赶到云路前塘放鸭。前塘面积大、水深,洗涤的人多,鱼壮虾肥,是放鸭的好水塘。凡是在该塘放过的鸭子晚上下蛋率极高,而且产的都是双黄蛋。

  知道这个“秘密”后,施孟达就经常来前塘放鸭。后来发现,云路不仅人文好,而且土壤肥沃,交通方便,坐落合理,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择日便迁居到这里。从孟达公建村算起,云路村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在这近600年中,云路村人才辈出。明代有始祖施孟达,“生平善行不胜枚举,乾隆崇祀忠义祠”,被朝廷封为“义士”。清代有“父子贡元”宠梅公和仁诗公,仁诗公还因五代同堂,亲见七代而被钦赐“七叶衍祥”匾额。民国时期,有视死如归、为民牺牲的革命烈士施敦喜。

  施孟达造九桥十寺

  始祖施孟达是永康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传说,他曾得仙人所赐宝衣一件,有花不完的金银财宝;得金华八仙府老龙所赠半把纸扇,能呼风唤雨;一生中更是造了九桥十寺,功德无量。

  据明正德《永康县志》和《施氏宗谱》记载,施孟达造有九桥:普渡桥(又叫赵店桥)、仁政、序东、下江、李溪、罗树、松溪、博济、平安桥。经考证史料,对照实地,施孟达造第一座桥时应该在25岁前。其中,有一座桥取名普渡桥,象征孟达乐善好施,普渡众生,救苦救难于民众。在桥梁上有“普渡桥”三个字。最后一座桥叫做平安桥,故又有“出普渡,归平安”之流传。

  施孟达所造的十寺有:静土、齐云、景山、双林(义乌)、普济、崧浦、江心(温州江心寺)等。其中,双林寺有“独造山门”的流传。旧时,每到日落黄昏,爬上牛背山来到整岭尖,能听到双林寺方向传来“当、当、当”的钟声。

  施孟达奇人异事,远播乡里。虽然今日只有少数桥、寺尚存,但他“造九桥十寺”的故事仍然在民间广为传颂。


永康日报 地名故事 00015 2018-09-06 永康日报2018-09-0600005;永康日报2018-09-0600006;永康日报2018-09-0600007;永康日报2018-09-0600008;永康日报2018-09-0600010;永康日报2018-09-0600009;87163;87161;87162;永康日报2018-09-0600011;永康日报2018-09-0600012;87165 2 2018年09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