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尊重差异,让每个生命自由绽放
永康特色特殊教育经验受到省专家点赞
如何破解特殊教育发展难题,让每个残疾儿童少年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市教育部门找到了答案:尊重生命差异, 拥抱多元可能。近年来,我市从行政层面推动特殊教育分层分类发展,通过科学实施随班就读学生筛查认定、完善特殊教育政策体系两大创新举措,拓展出了轻度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集中教育、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的就学途径。具有永康特色的特殊教育典型经验受到省特殊教育专家的点赞,称值得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特殊教育获“特殊待遇”
构建永康特色特教体系
从行政层面对特殊教育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推进特殊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是我市特色。2014年,市政府出台了金华市第一份有关特殊教育的政府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特殊教育因人而异,要不断探索创新机制和多元可能。
一年后,市政府又发布了第一期《永康市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提出要扩大轻度残疾儿童少年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在全市范围内布局随班就读教学点,同时大力推进送教上门服务。我市还将特殊教育作为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工作计划,由分管副市长牵头,教育局、财政局、卫计局、残联四部门齐抓共管。
“市委市政府格外重视特殊教育工作,相关政策、制度和经费安排永远走在具体工作开展的前列,为特殊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行政保障。”市教育局局长谢滔介绍,目前我市共有14所随班就读试点学校,随意来到其中一所,都能找到一间省示范性资源教室。
资源教室是指在普通学校建立的集课程、教材、学具、教具及康复器材于一体的专用教室,可以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随班就读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心理诊断、教学支持、补偿教育、康复训练、教育评估等服务。建立一间资源教室的费用大约是20万元,经费由市财政专项落实。
“从‘关心特殊教育’到‘支持特殊教育’再到‘办好特殊教育’,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特殊教育发展必将被全方面、全方位地推进。”谢滔说,特殊教育要尊重生命差异,力求让每个残疾儿童少年都能获得最适宜的发展。
遵循这一理念,从特殊教育学校集中教学拓展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特校+普校”送教上门,从学前康复教育到义务段教育再到高中段职业教育,从达成生活自理到掌握生存技能再到实现生命阳光,我市逐步构建了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具有永康特色的特殊教育体系。
市特殊教育学校开设手工班。
普通学校试点随班就读,让“特殊”学生不再特殊
从前,一些家长谈特教色变,尤其是那些智力没问题但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困等问题的学生的家长,往往认为:“我的孩子智力没有问题,为什么要‘搞特殊’?”为此,白云小学专门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正确认识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引导家长破除成见,主动带孩子完成筛查认定。
平日里,随班就读学生在普通班就读,课任老师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尽量为随班就读学生营造公平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感到平等和尊重。“资源教师则会利用阳光体育、午休等时间带随班就读学生到资源教室接受特殊训练,每周四堂课。”白云小学资源教师施友爱说,为不让随班就读学生去资源教室而被恶意贴标签,该校设计了一个奖励机制,“积善卡”达到目标积分的普通学生,可以获得到资源教室学习的奖励。由此,随班就读学生参加感统训练变成了一件“光荣”的事。
白云小学还建立家长微信群,将随班就读学生的在校训练情况实时反馈给家长,同时家长也在群里分享特殊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这种配合训练的成效,让一名家长很是惊喜:“我的孩子存在读写障碍,经过训练,字写得漂亮了,人变得自信了,而且越来越爱学习了。”
新店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小池(化名)原本注意力差,经过一系列感统训练,小池动作变快了,效率变高了,人也开朗了;发现随班就读学生小田(化名)好动且身强体健,城西小学把他吸纳到校足球队、武术兴趣小组,小田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越来越多,自信心提升了不少;在象珠小学,随班就读学生成了资源教室的“管理员”,资源教室成了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共同的乐园……随着试点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好消息从各个试点学校传来。
特教学校扎实开展集中教育,实现残疾人就业梦想
如果说随班就读为轻度残疾儿童少年找到了适宜的发展之路,那么市特殊教育学校就是我市开展特殊教育的主阵地,为全市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了入校学习的机会和可能。
从1948年建校伊始招收聋哑学生到2002年招收智障类学生,从2014年开设培智学前班到2015年开设培智职高班,市特殊教育学校不断拓宽教学范畴,集学前康复教育、义务段教育和高中段职业教育于一体。
每个残疾儿童少年都是特殊的个体,其特殊之处并不相通。从2011年起,市特殊教育学校推行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因能施教的个别化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入学时,该校会围绕7大项642个指标对学生进行诊断评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并据此整合出各班级该学期以生活化为核心的单元教学主题,再有针对性地选编教材实施个别化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变化,定期开展课堂研讨会和学生研判会,学期末再进行一次整体评估。”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颜凯天说,这不仅是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也为下学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提供诊断评估依据。
市特殊教育学校还与市妇幼保健院合作建立了医教结合合作基地,开拓出了一条以个别化教育为主体、以康复训练课程为依托的医教结合的课改之路。
对于学前和小学低段有需求的学生,该校配备个训教师;对于符合条件、能掌握简单工作技能的高中段学生,该校开设手工、洗车、烹饪等职高专业。今年,该校两名毕业生被一公司录用,起薪达到每月2400元,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送教上门送出生活希望
让孩子们享有公平教育
“除集中教育外,我们还会定期派遣优秀的特教教师提供送教上门服务,让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在家里也享有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颜凯天说。
这种针对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特校+普校”送教上门服务,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人生轨迹,家住唐先镇的小宁(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送教老师张响武、楼为力还记得2016年9月第一次送教上门的场景:“小宁智力障碍,走路不稳,口齿不清,坐不住,很多动。”
2016-2017学年,两位老师按规定每两周开展一次送教上门服务。经过一年的送教,两位老师发现小宁识图能力、识色能力、识数能力都不差,但送教效果始终有限。
2017-2018学年伊始,两位老师自发决定将送教服务的次数增加为每周一次,并逐步让小宁学会辨识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颜色、数量等。眼看着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好,家长欣喜的同时也有着担忧:“老师们都放暑假了,孩子的学习会不会中断了?”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暑假开始了,两位老师却依然雷打不动地每周送教上门。而就在暑假第一次送教上门那天,小宁给了两位老师大大的惊喜。
“小宁原先只会‘唱数’,那天突然就会‘点数’了。”说起当日的惊喜,张响武语气中都透着雀跃。他说,孩子们一点一滴微小的进步,都是送教工作的无穷动力。
如今,我市已有越来越多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名优班主任等教学中坚力量参与到特殊教育行动中来。也正是因为有了市委的重视、政府的推动、学校的投入和老师们的奉献,我市特殊教育事业才能如此蓬勃发展。
□记者 李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