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推进医疗共同体建设
着力形成市域范围内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首席记者 张赤奎
本报讯 27日,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市领导朱志杰、卢轶在我市分会场参加。
会议强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为统领,加强健康促进,坚持“三医”联动,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快抗癌药降价、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以及强化监管等工作,挤压药价水分,确保质量安全。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财政投入、薪酬制度等改革,加强医院管理和绩效考核,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保障,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区域医疗中心、专科联盟建设,完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等基层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和社会办医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通过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积极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深化医疗资源共享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等举措,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2017年,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目标考核位列全省18位(金华市第一),目前各公立医院已成立名医工作室20家。
下一步,我市将大力推进市域医疗共同体(医共体)建设,通过整合市、镇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区域集团化经营管理、建立分工协作机制、构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等综合改革,加强市直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连续的基本医疗服务,形成市域范围内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具体而言,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医共体政策体系,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医共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发展的共同体,基本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率先实现住院市域内就诊率90%以上,门诊基层就诊率65%以上,向下转诊人数同比增长率20%以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