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和女儿的小学
□ 吕玲飞
我的小学是一层矮矮的土房,紧挨着村里面的大祠堂,门口有一条小溪。后宅村里适龄的孩子的学习生涯都是从这座土房子开始的。
学校的教室从左边排到右边分别是一年级到五年级,好像现在的升级打怪一样,升高一个年级就往右边移一个教室,当读完五个教室就代表第二年可以去四路镇念中学了。
上初中以后,早上5点就起床,步行四五里路去上学。严寒酷暑,风里雨里,皆是如此。
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小学的一口大铜钟,五年级的学生才可以轮流敲这口钟。钟一敲,就代表着“当当当,上课了”“当当当,下课了”,轮到的同学可威风了。那时的老师是民办教师,文化水平也不高,一放学就着急回家干家务或下地干农活,可以说是“放学下地插秧,洗脚上岸教书”,连写在黑板上的字和讲课的声音都多少带着些泥土的气息。
时光如水,一晃三十多年过去,我的女儿也是一名小学生了,而她的学习环境与我的小学生活相比,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女儿在永康五中上小学,中午在学校食堂用餐,据说伙食荤素搭配得不错,学校有时还会发放牛奶面包或水果做下午的点心。去接她放学的时候,校门口总是会堵车,现在接送孩子的汽车实在太多了。家长们会戴上值日袖章,挥舞小红旗,轮流参与学校门口的交通疏通工作,这叫“家校合作”。
女儿的学校校舍和后宅小学的土房子也有着天壤之别。五中校园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布局合理。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坐落着,分别适用不同的年级段,体艺楼、行政楼、图书馆、运动场……更有专业的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科学实验室、心理辅导室等等,硬件设施非常完善。老师的文化素养高,教育理念新,教学能力强,上课时基本都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课堂氛围浓厚。
女儿上小学的第一天,学校举行了隆重的迎接新生典礼。每个小朋友背着新书包,走过红地毯,在一面彩虹墙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愿望,接过校长和老师们赠送的课本,宣誓“我已经是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非常具有仪式感。来到教室之后,老师就带领她们认识校园,哪里是餐厅,哪里是操场,哪里是教室,简直是校园一日游。
平常上学,女儿穿蓝衬衫和A字裙的校服,佩戴红领巾和校牌,显得特别精神。学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和各种节日的主题展览。放学回家后,女儿会熟练地使用Ipad完成网上家庭作业,比如语文的朗读或者一分钟算术。到了周末,女儿会去上兴趣班,学口才、舞蹈和画画,既丰富课余生活,又培养了艺术品味。
作为一个父亲,我爱女儿的方式就是希望她受到最好的教育。真庆幸孩子长在教育资源优越的新时代,不用像我小时候读书那样艰苦。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唯有不断学习才是与这个新时代融合的正确方式。
身边的变迁
投稿邮箱:1554397725@qq.com
投稿地址:总部中心金贸大厦三楼永康日报社
联系电话:0579-87138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