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勤劳智慧“行担人”挑起五金王国
(上接1版)
“永康版闯关东”
成功实现惊艳逆袭
我市自古就有黄帝铸鼎的传说,史料又有“春秋铸剑,汉造弩机,唐铸铜铳,清制枪管”的记载。世世代代永康人与五金有着难以割舍的历史情缘。
迄今为止,我市已成功举办了22届五金博览会。对百工之乡永康迅速崛起成为五金之都,每一届都会有一些外来客商百思不得其解:永康并没有五金矿产资源,却为啥能奇迹般冒出数万家五金生产制造企业?为啥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五金产品集散中心之一?为啥看似没有天赋异禀的永康人,能涌现出成千上万经商办厂奇才?
1.“优秀地域历史文化”+“红色基因”孕育“永康人气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外来客商可能对我市的地理特征一知半解,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永康五金文化也只管窥蠡测到冰山一角。他们也许参不透“爱国爱乡、勤廉担当,重情重义、包容开放”的宋代名臣胡公文化,深深融入了永康人的血液;那个“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的宋代状元陈亮,其“义利并举、经世致用”的理念,孕育了永康人吃苦耐劳、务实创新、敢为人先的精气神。他们更加不可能了解到,永康人气质里早已植入了强大的红色基因——我市是金华三个革命老区县(市)之一,革命先辈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早已成了一代代永康儿女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利器法宝。
2.好政策是个爆发点,行担人迸发创造力无限
我市地处浙江腹地,位于瓯江与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上,素有“鲫鱼背”之称。水系不发达,没能形成广阔丰饶的冲积平原;我市的地貌特征是“七山一水二分田”。自然条件先天不足,人口过于稠密,注定了农业生产难以自给自足。
为了谋生,永康人农忙务农,农闲做工。明代开始,永康每年都有无数农民挑起行担,背井离乡,打铜打铁走四方。这些被称为“行担人”的工匠走街串巷,足迹遍及全国城乡。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初这十年,我市出现了大量人口向外迁徙现象。数以万计的永康人到资源丰富、人口密度较小的江西省等地谋生,民间称之为“逃江西”,有永康版“闯关东”之喻。
“逃江西”的不少人是五金工匠。他们历经多年打拼,在江西等地站稳了脚跟,积攒了经验和财富。但在那个极左路线盛行的年代,他们被压制的聪明才智,只能像地底下的烈火一样静静燃烧。
历史车轮驶进1978年,“地底下的烈火”终于找到了喷发的那一刻。中央改革开放富民好政策甫一推出,“行担人”的干劲如火山般瞬间爆发。他们纷纷回乡经商办厂,成为我市先闯先富的那“一部分人”。“户户点火,村村冒烟”,我市城乡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创业创新勃勃生机。
党的富民好政策在我市落地生根,持续为行担人送上利好。为了充分营造发展永康经济、勤劳致富的社会氛围,消除成千上万行担人的顾虑,让他们吃下“定心丸”,县(市)委每年都要定期召开县(市)各套班子成员会议,研究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推出发展工业和个私经济的具体举措。
改革开放富民好政策迭出,行担人亲身感受到经商办厂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舒坦。“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行担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被极大调动起来,精彩的财富传奇每天都在上演。
历史,总会给敢试敢闯的人留下珍贵的一页。前些年,人们惊讶地发现,我市第一代企业家中,绝大多数都有“行担”“逃江西”的艰难困苦经历。
浙江永压铜业有限公司老总应志昂,年轻时曾行担到湖北省各地钉秤。在湖北的行担钉秤生涯,让应志昂吃尽了苦头,也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积攒了一些财富。1983年,年仅30岁、已有多年经商办厂经验的应志昂,毅然从冰模铸造转型为专业生产铜板、铜带、铜棒和铜母线。
“依靠科技进步,走内涵发展道路”。精明能干的应志昂与省内外数十家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充分调动数十名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该公司产品很快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和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连续多年跻身我市纳税优胜单位和纳税百强企业。
应志昂的致富佳话,是我市成千上万行担人谱写的壮丽创富交响乐章中的雄浑一曲。
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强,铁匠出身,同样有过“行担闯天下”的艰苦经历。改革开放初创办企业以来,吕强一直心无旁骛专注实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赚热钱,赚光明正大的钱。”
吕强目光远大,谋定后动,勇于搏击资本市场。2011年9月9日,浙江哈尔斯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保温杯生产企业。此后,该公司借水行船,扬帆远航,进入了飞跃发展期:2016年,兼并瑞士百年品牌上市公司SIGG公司;董事长吕强被评为“2016年度风云浙商”。2017年,实现纳税超一亿元,位列我市纳税大户排行榜第六名。2018年3月2日,在“永康市全面振兴实体经济暨深入开展‘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动员大会”上,吕强受到表彰并被聘为“永康匠心传承导师团成员”。
从灰头土脸的铁匠,到意气风发、声名远扬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吕强实现了人生、事业的华丽转身,成为永康行担人向现代企业家转变的典型代表。
历史,也总会上演大反转的一幕。四五十年前,数以万计的“行担人”迫于生计“逃江西”,江西等地成了他们的“诺亚方舟”;改革开放后,“行担人”陆陆续续返乡创业,成为永康大地上的创富大军,成为推动永康从传统农业小县向工业大市、工业强市迈进的生力军。如今,我市已经形成“车业、门业、杯业、电动工具、电器厨具、休闲器具、技术装备、金属材料”等八大支柱产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五金王国”。上述前四类产业,每年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国的七成以上;我市地区年生产总值也从1978年的区区0.96亿元,跃升至2016年的527亿元,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市)。五金热土永康,吸引了60万包括江西人在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前来创业就业,成了他们致富的“圆梦天堂”。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语)永康版“闯关东”,就这样成功实现了惊艳逆袭!
科技五金城:
我市五金产业发展提升
的强大引擎
2018年2月2日,本报用四个连版刊发了“2017年度永康市纳税百强企业和纳税优胜单位光荣榜”。当日,捧读这份报纸,今年65岁的赵学军看到中国科技五金城纳税额名列全市第11位,激动得双手微微颤动。就像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取得了优秀成绩一样,作为五金城的一位元老,赵学军眼里满是自豪和激动。“创业艰难百战多”,创办市场、举办博览会、开拓市场,往昔一幕幕如过电影般又清晰地浮现在他眼前。
1.创办主体几经更换,办好五金城决心从未改变
1987年后,我市进行乡镇撤扩并改革。与此同时,五金市场创办主体也在探索变化:从长城乡到古丽镇,从乡办、乡村合办到镇办,再到市里成立专门机构开发管理。作为开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赵学军的职务也从长城乡党委副书记,到古丽镇开发办书记,再到五金城管委会副主任。
“创办主体几经更换,但办好五金城的决心从未改变。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能用改革开放的手段去解决。”赵学军坚定的话语,喻示着创办初期的种种不顺和不易,也道出了他们当初誓将“小五金办出大市场”的决心。
(下转3版)
以众泰汽车为代表的永康企业,实现了从“小五金”向“大五金”的转型。 记者 林群心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