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收藏50多方砚台,准备整理出书
耄耋老人的一段段“砚遇”
在我市的古玩市场,经常会出现一个耄耋老人的身影。古玩市场藏着很多看似破旧的“宝贝”,吸引来捡漏的人不少,这位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为淘砚台而来,10多年来乐此不疲。
雨后的一个下午,记者扣开了这位老人的家门。这位82岁的老人叫程庐屏,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谈吐不俗。走进他的书房,目之所及,桌上、柜子上,各种砚台皆摆放得整整齐齐。
砚,也称“砚台”,中国文房四宝之一。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经过漫长的时间后,砚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它已成为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热衷收藏的对象。
说起砚台,程庐屏眉飞色舞。“砚台按材质可分为石、木、泥、陶、瓷、金履,石质砚又可分为歙砚、端砚、松花砚、红丝砚等,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 程庐屏站在砚架前,对记者娓娓道来。他收藏的每一块砚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程庐屏与砚结缘已有15年。2003年10月,他奔赴永康程氏始迁地安徽歙县寻宗,意外在槐塘村花67元买了他的第一块砚,从此一发不可收地成为砚痴。只要永康古玩市场有市集,他便前去淘宝,去外地出差时也会起早逛逛当地的古玩市场,这才有了他的一段段“砚遇”。
在程庐屏众多藏砚之中,他自认为最珍贵的是“雍正甲辰进士程开业五峰堂绿端古砚”。此砚通体淡绿色,背面雀斑纹,是十分罕见的端州之绿石,反面刻有“五峰堂”三个大字,此砚即程氏祖先开业公之砚,同为程氏先祖的祖孙三代都曾带着此砚进京考试,意义非常。开业公之孙曾在一文中写道:“厓山海水浙江潮,化作蟾蜍一泓碧。朱鸟去,白雁来,鳌背之国飞为灰”,描述的正是这块砚。鳌的嘴衔着龙珠,昂着头,摆着尾,鼓动着鳞片,冲出海面,呈跃越龙门之势,寓意“鱼跃龙门”“独占鳌头”,表达砚主人之雄心壮志。这段“砚遇”,恰好印证了缘分这两字的巧妙,别人不知它的珍贵,却被热爱宗族文化的程庐屏一眼寻到。
真正懂砚、爱砚的人都知道,砚台是有生命的。明朝屠隆在《砚笺》中提到:为永葆砚面的莹润光滑,就得跟养茶壶一样,日常给予砚台适当的保养。每当在古玩市场寻得砚台,程庐屏便会带回家用双氧水细细清洗,好好打理。程庐屏书房的砚,每一块都一尘不染,有的专门放在盒子里保管,可见他的爱砚之心。
程庐屏说:“收集古人之砚,不独以砚材之极美,刻工之精细,而在充分表现其人之心灵、意境、节操、哲理、情绪、诗意等,形之于砚。这就是砚文化的传承。”研究砚,一看材质,二看雕工,三看文化。砚不在真假,而在于它蕴蓄的文化,从一块砚上,可以窥见主人的喜好、品格,甚至其一生的经历。砚背后的文化内涵是无穷的,砚台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每当在收藏过程中发现新的内容,程庐屏总是如获至宝。
清代天眼双龙大型红端砚、中华民国书法家徐世昌铭红丝砚、吴兴沈氏家藏翡翠纹紫端龙砚……至今,程庐屏已藏砚50多方。现在他正列出藏砚的目录,搜索每块砚台背后的文化,将其写成文字,准备今后出版成书,让更多人了解名人砚的故事。
□见习记者 李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