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深度报道

文章导航

  论及影响力之大,我市民间有“上半县胡公庙,下半县柏山殿”之说

  柏山文化与清代名臣潘国诏有渊源吗

  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公布《关于推进文化永康十大工程的实施意见》,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这一项中,提到了加强对庙会文化、柏山文化、醒感戏文化内涵的挖掘。

  而在花街镇尚仁村,有一座柏山,山顶有一座柏山殿。村民告诉记者,柏山殿在附近村子间很有名气,不少老人常常会念叨一句话:“上半县胡公庙,下半县柏山殿”。那么,上述文件中提到的“柏山文化”是否与这座柏山殿有关联?连日来,记者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记者 任晓

  河北为官30载,被称“潘青天”

  “柏山殿里供奉的潘国诏跟方岩的胡公一样是人,而不是神。”近日,记者来到尚仁村,见到了今年77岁的潘振法。一走进他家,客厅墙壁上挂着的潘国诏画像特别醒目。他告诉记者,潘国诏是他祖辈的堂兄弟。

  据《永康市志》介绍,潘国诏出生于1770年,清朝乾隆年间,号云留。他从小性格刚强,十分聪颖,而且仪表威仪,兼修文武。1800年拨贡,历任直隶(河北)任丘、获鹿、庆云、宜化、南皮、交河等县知府,升沧州司马,兼署天津通判。

  “他为官清正,深得当地百姓拥戴,多次得到朝廷嘉奖。”潘振法说,潘国诏勤政亲民,教以廉耻为先,宣化旧俗,奖褒耕读。历任中急百姓所急,实事求是为百姓解决问题,得到皇帝的赏识。

  说到这儿,潘振法提起了端木国瑚的那首《过交河潘云留令此邑》:“瀛海东头麦穗黄,九河交道郁相望。城壕放马随春草,社树啼鸦近夕阳。美政长官闻引水,丰年民裕见登场。愁看此地连畿辅,多缓征徭惠一乡。”他说,有一年交河大旱,潘国诏特地从我市请了20多个木工师傅前往交河做水车,发动截坝开渠,挖塘储水,缓解旱情。

  《永康市志》记载,潘国诏在河北为官三十余年,告老回乡时,只带了书籍、笔砚以及简单的行李。回到尚仁村后,入住祖屋“敬业堂”,不用婢仆,只有一子一孙随侍左右。在他归养两年后,与应曙霞共同纂修了《永康县志》。

  “上世纪50年代,我们村一位叫潘永德的村民曾在沧州当兵。他回来告诉大家,说当地有一‘青天殿’,里面供奉的就是潘国诏。”说到这儿,潘振法满脸自豪。

  尚仁村潘国诏故居

  为昭示其政绩建庙供奉,称“柏山大帝”

  登上柏山,柏山殿主殿外的“柏山大帝”四字非常醒目。潘振法告诉记者,以前,这座山叫“火炉山”,之所以改成“柏山”,与潘国诏密不可分。

  “潘国诏逝世之后,世人为了昭示他的清廉政绩,于1843年在柏山上建了一座庙供奉潘国诏像,称为柏山殿,并称潘国诏为柏山殿王。”潘振法说。但是因为庙小,加上某些原因,香火不旺,殿堂漏水也没有人修理。

  于是,在1851年,尚仁潘氏族人将潘国诏像归迁火炉山巅,建庙供奉,沿用“柏山殿”这一名称,并将潘国诏称为“柏山大帝”。从此,火炉山改称为“柏山”。柏山大帝坐镇柏山后,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

  “柏山殿也算是历经苦难了。”潘振法说,火炉山改名柏山之后,因为某些原因柏山殿曾几度差点被毁,有一段时间殿内无一完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有好多人在遗址上进行许愿。

  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民间多次自发修建简陋的神庙,然后加大规模。

  去年,柏山殿正式落成。据了解,今年年初一,来此进香的各地游客达到上万人次,不少人甚至在年三十晚就守在殿前。

  如今的柏山殿

  以“三一”律己,书房均名“三一斋”

  潘国诏像的右下角,“上下如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这12字格外惹人注目。潘振法告诉记者,这12字就相当于是潘国诏的座右铭,他这一生均以这三个“一”要求自己。

  “他为官30载,一直体恤贫贱,不畏权贵,敢直言犯上。这就是‘上下如一’。”潘振法说。据《永康市志》记载,当时,潘国诏任职的地方靠近京畿重地,来来往往的士官要员很多。但是,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需要公用车轿以及其他事物的,潘国诏一定都遵循规定办事,绝对不献媚取宠。如果发现家中仆役、所管辖的办事人员有苛索百姓财物的,无论数目多少,他都严惩不贷。

  除此之外,潘国诏还喜欢结交知书达理的人,如果遇到德才兼备之士,就会破格提拔录用。镇江知府崔光笏、金衢严道董公等,都经他亲手栽培,而且名重一时。

  表里如一,要求说话、行动和心里想的一致,不能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所说所言均遵从本心。“‘表里’除了‘皮肉’和‘内心’外,还能解释为‘公家’‘私人’如一。”潘振法说,表里如一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就难了。

  有很多事,开个头很容易,但是要有结果就需要有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会难住很多人。潘国诏给自己的每个书房都取名“三一斋”,以此自律。

  潘振法在看潘氏宗谱

  “三个一”如今也适用

  此前,记者曾采访花街镇的一位领导,那是记者第一次了解到潘国诏的这三个“一”。这位领导告诉记者,这三个“一”不仅仅是潘国诏的至理名言,更是他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准则,放在如今也适用。这12字、三个词,连起来,就是一道值得用一生去探索、去剖析的为人为官命题。

  曾经听人说,做人要做馒头而不是包子。初听时不知是何含义,后来才得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人要表里如一。包子虽美味,但是当真正咬到馅之前,难以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馒头虽然没有馅,但是吃多了不会腻,更不用担心里面会有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记者手记

  潘国诏画像


永康日报 深度报道 00003 2018-08-15 永康日报2018-08-1500005;永康日报2018-08-1500007;永康日报2018-08-1500008;永康日报2018-08-1500009;永康日报2018-08-1500016;永康日报2018-08-1500018;永康日报2018-08-1500006;永康日报2018-08-1500010;永康日报2018-08-1500011;永康日报2018-08-1500012;永康日报2018-08-1500013;永康日报2018-08-1500014;永康日报2018-08-1500017;永康日报2018-08-1500019;永康日报2018-08-1500020;永康日报2018-08-1500021;永康日报2018-08-1500023;永康日报2018-08-1500024;永康日报2018-08-1500022;永康日报2018-08-1500015 2 2018年08月15日 星期三